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美国人眼中的孔子

http://www.CRNTT.com   2012-02-04 09:44:47  


当孔子在大洋彼岸与金发碧眼的美国人相遇,共同价值的相互寻找变得格外重要。
  中评社北京2月4日讯/若问谁是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国人,这个答案,恐怕是孔子。孔子是如何走向世界,世界是何时开始认识孔子、熟悉孔子的,已经难以考证。东亚国家如日本、朝鲜等,浸润在儒教文化中已逾千年。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如火如荼,孔子思想经传教士进入欧洲,广受欢迎。随着欧洲人拓殖北美,孔子也远涉重洋,登陆美洲,进入美国人的社会文化意识。

  在世人眼中,孔子显然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人们不大关心孔子身高多少、面貌如何,而是更注重孔子作为精神载体的意义。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千人齐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2011年纽约时报广场大银幕上水墨绘成的孔子向全世界作揖行礼,以及遍及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的300多所“孔子学院”……孔子,当然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然而,你是否知道孔子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心中到底象征了哪些内涵?这些具体寓意又是在何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如何反过来影响了该国民众的中国观?这一连串问号,在我们力图让孔子越“走”越远、“走”进世界人民的文化意识,必然地浮现了出来。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睿智博大、影响深远的孔子。文化如万花筒,折射出的孔子形象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在吸引人们的同时,也为研究者制造了极大障碍。而四川外语学院教授张涛独辟蹊径——遴选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报纸中的相关文章,逐一分析归纳,解析出美国社会所塑造的孔子形象和赋予孔子的文化含义。

  这一选择显然独具心思——研究美国,因为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大国,中美关系之重要不言而喻,研究美国人心目中的孔子形象具有明显的现实价值;选择报纸,因为媒体既体现当时当地的主流观点,又能极强地引导民意舆论;选择19世纪中期至今为研究时间段,则因为19世纪中叶起大批中国人进入美国,其后,中美两国的世界地位和相互关系始终在剧烈而曲折的变动之中,美国社会对孔子的基本态度及其变化,由逐步发展的美国现代新闻业忠实记录,勾勒出孔子形象在美国的宏观图景和变迁轨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