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发现东亚:从自由到威权再到多元?

http://www.CRNTT.com   2011-01-31 09:48:03  


 
  房宁:这些国家具有很大相似性,随着工业化进程,政治体制不断发生着变化,政治发展呈现出规律性。除了台湾,五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都出现了自由民主体制时期,基本仿照西方民主宪政,建立了以议会制多党制普选制为核心的政治架构。在这样的起始阶段,这些国家社会比较混乱,由此工业化进程受到很大影响。韩国十多年基本没有大的发展。印尼从1945-1965年二十年,自由民主体制也并没有带动工业化的发展。 

  威权体制成为政治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社会混乱、经济停滞的背景下,威权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制度的救济,适应了那个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朴正熙是政变上台,印尼也是出现了政变,并都稳定住了社会,保持住政权。前面阶段的停滞与混乱,为军人政权做了铺垫。政变上台的政府以大力抓经济建设,为自己提供合法性,结果就是政府主导的工业化。东亚的工业化与威权体制有明显的相关性。日本虽不能算是威权体制,但自民党一党治下的55体制,也是有其特点的,在此期间日本经济再次崛起。 

  到了工业化后期,这些国家的政治又纷纷出现变化,基本上是由威权体制向多元体制转化。 

政治结构的三个要素 

  南方都市报:这种单线条的阶段转化能否概括政治体制变迁吗?东亚一些国家民主化进程的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房宁:在我看来,政治体制或者说政治结构由三个要素组成:宪政体制、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认识一个政治体制或政治进程要从这三方面综合的意义上入手。社会的利益结构是威权体制下的工业化引发了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各国纷纷出现新的利益集团,比如韩国出现了财阀集团、新工人集团。韩国的资本家和工人阶级都是新的,过去也有资本家和工人,但是作为阶级,它们是新的。在韩国工业化时代,资本家成长为权力巨大的财阀集团,传统的工人阶级之外有了一批社会地位更低,反抗精神更强的新工人集团。这两大集团的出现给韩国带来了巨大变化。 

  政治体制的变迁还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结构更新了,形成了新的利益结构,大多数社会成员在工业化进程中改变了身份,社会也形成了新分层,大体上出现了上、中、下三大社会阶级或阶层。一般而论,上、中层构成了所谓“主流社会”。主流社会一旦形成,社会意识、社会情绪就会进入保守化阶段,中上层“主流社会”认可现实社会秩序,对下层以及各种激进的社会要求和社会思想采取排斥态度。东亚的所谓“民主化”进程是以这样的社会思想和文化条件为成功和完成的前提的。 

  还有就是精英的整合。东亚的所谓民主化有多党制、有两党制。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哪种民主政体,其精英阶层是具有一定共识的,或者说,东亚五国一区的民主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力结构是由其社会的精英阶层共治的。表面上政党争斗,但是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层面基本是一致的。在多元竞争的体系下,政治精英阶层有共识,是在控制着民众的情绪和掌握着的政治分寸的。 

  东亚研究也让我们对于竞争型的民主体制有一些新的体验和认识。过去我们有一种认识,似乎认为:专制政体是一个人说了算,民主政体是大家说了算。其实,这都不对。在稳定的多元体制下,相互竞争的政党夺取权力并不是不择手段的,甚至不能说是唯一的目的。因为,在夺取权力的过程中,必须保障秩序,你死我活的玩法是玩不来的。“主流社会”是不允许那种损害基本制度和秩序的玩法,他们不允许社会“重新洗牌”。

  东亚威权体制后形成的多元体制有两种亚型:协商型多元体制和竞争型多元体制,它们虽然在宪政体制上是一样的,但是权力结构不一样。比如新加坡,从它的宪政体制看,新加坡完全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国家,但它的实际权力结构是十分稳定的,由一个稳定的精英阶层长期控制的,无论宪政体制怎样,包括具有竞争性选举,但权力结构是不变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协商型多元体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