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及其措施 

http://www.CRNTT.com   2008-12-02 09:24:08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有能力支持农业。
  中评社北京12月2日讯/东北大学范国庆在此间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评述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全文如下: 
 
  工业反哺农业是指用工商企业创造的利润、提供的税收来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看,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一般要经历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第一为农业支持工业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一国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农业与工业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农业支持工业,农业剩余由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第二阶段为工业支持农业发展阶段,即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这一时期工业支持农业,工业化推进不但基于工业自身提供的剩余,而且工业部门的剩余以各种形式流入农业,对农业进行反哺。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达800-1000美元左右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实行了对农业的特别扶持政策。唯有如此,才能保持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和谐。例如,日本在二战前曾实施以农养工,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转向工业反哺农业。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还从农业部门抽取工业化资本,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转向保护和扶持农业。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是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发展国民经济。这种战略的形成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密不可分。新中国刚一成立,就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迫使我们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强国防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尽快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在当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从农村集中资源支持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为工业提供积累,便成为唯一的选择。长期以来,农业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种倾斜政策延续时间过长,也使得“三农”问题在我国越来越凸显。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分割,使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被排除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之外,造成了今天工农业发展和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反哺农业已刻不容缓。 

  1、工业反哺农业是社会平稳发展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对农业反哺期时,如果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反哺农业、扶持农业,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协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农业萎缩、贫富差距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 

  2、工业反哺农业,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必然不断增长。而受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的严重制约,农产品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为确保粮食安全,就需对农业实行强力反哺,不断增强农业的生产能力。 

  3、工业反哺农业,是实现社会公平,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要求。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国家长治久安也才有可靠的保障。 

  此外,现实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有能力支持农业。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人均GDP达700-1500美元以后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2000-2005 年,我国GDP 由89404 亿元增长到182321亿元,增长1.04倍;人均GDP由880美元增长到1703美元,增长1.94倍。近几年,财政收入增加幅度每年在20%左右,2005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到了整个GDP的87.5%,表明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建成,先进工业装备农业的能力已初步形成,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数比重已超过50%,城镇化水平已达40%。因此,国家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