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逸儒 |
中评社台北7月15日电(作者 蔡逸儒)十二日,由国共两党共同举办的两岸文化经贸论坛在中国湖南长沙闭幕,大陆方面除外,台湾有国民党籍的相关部会副首长,和知名的学者及部分民进党前任公职人员参加。除了行之有年的经贸议题之外,加强、深化两岸文化血源关系实为此次会议重点。若谓成果丰硕应不为过,现在就看如何将有关建议加以彻底落实。
国共论坛前经召开四届,名称改为两岸论坛并不新奇,因为去年十二月就是如此称呼。这次文化论坛的主题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月前对台新政策的内容遥相呼应,当时新胡六点的重点之一,就是两岸要共同努力加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以及文化交流。显见北京有意将此政策指示加以落实。方向绝对正确,应予肯定。
至于论坛与海基、海协两会之间的关系,由于两会是经过双方政府授权的对口单位,而且双方对于经济议题的讨论已经深入、详实,而且着有绩效,所以国共论坛与既有的两会对话管道并无竞争、冲突、取代之意。充其量言,论坛只能扮演补充的角色。外界的关切纯属多疑,要不然就是恶意栽赃。不值一评。
谈到论坛效果问题,由于中国人有特异的时间观念,认为凡事都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北京当局惯于从更高的战略高度切入,中共显然不会急于求成,台北可以确定的是,北京未来将会努力尝试把每一个不同的论坛内容都充分加以落实,而两岸文化交流尤其如此。对此,台湾可以将其视为一个良性竞争,互利双赢的过程,正面以对,不必有所畏惧。
民进党派系人物日前在台北媒体发表文章,以民调数字为例,强调只要有耐心,时间其实是站在台湾这一边。文中坦白承认这就是柔性台独、曲线台独或独台,比硬性台独更难处理。这就是为何大家忧心,如果两岸只是单纯的维持现状,让独台观念以及台独主张充分结合,让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主张的所谓台湾新本土论生根发芽,当前两岸关系的改善或许只是暂时的表象。
或许正因为如此,中共当局早已深切体认,两岸当前经济的利益交换固非一无所得,但仍应透过各种方法,从考试、教育、宣传到文化、戏剧、宗教、出版,多管道、多面向、多层次的强化、建构两岸命运共体,包含两岸共同未来的认识,这才是当务之急,可长、可久的办法。对这次两岸文化论坛的观察应该由此角度出发才算公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