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忽视了最大优势,即并未将台湾包括在内,至少没有列为重点,与其战略目标不符。没有台湾这一块,福建难以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闽台经济合作、建设闽台经济区,才是福建振兴的根本之路。这里就建立闽台经济区与闽台经济合作提出一些看法。
第一节 闽台经济区是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设立闽台经济区是中央对台工作、福建经济发展及对台经济合作的需要与政策选择。
一、闽台经济区有望成为未来中国又一个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
区域经济合作仍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台湾与福建同属闽南文化圈,语言相同,历史关系密切,地理上隔海相望,资源互补,经济发展基础好,为闽台经济关系的发展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条件。闽台经济合作将在下一世纪出现重大发展,将形成以福建沿海为中心包括浙南、赣东、粤东北与闽西在内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活跃地区。从中国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发展历史看,80年代,是粤港经济合作与广东珠江三角洲经济起飞的时代;90年代,是以向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开放促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腾飞时代;那么21世纪初将是以闽台经济合作为突破点、以福建沿海为中心地带的经济腾飞时代。
历史上由于闽台经济关系的密切与沿海开放造就了昔日厦漳泉地区经济繁荣的历史,而近50年闽台经济关系的中断与停滞却造厦漳泉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放慢与滞后,历史证明闽台经济关系发展与福建沿海经济繁荣的密切关系。尽管闽台经贸往来恢复20年多,台商在福建投资也有较大发展,但闽台经济合作的优势与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开发。关键在于两岸关系未能从根本上结束故对状态,台湾当局没有开放直接“三通”,闽台经济合作无法有突破性发展,未能将诸多优势发挥出来。相反,由于香港的特殊地位,台闽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台港粤优势,即台湾与大陆的商务往来直接通过香港将台湾与广东等大陆其他地方连接起来,从而成为粤港经济繁荣的一大要素。目前两岸关系可能还不会有实质性突破或统一,但台湾当局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出发,对大陆经贸政策会有进一步的开放则是一种必然趋势,特别是空中直航未来必会有所突破,将为闽台经济的合作与福建经济的滕飞开创一个新的机遇,真正实现闽台两地经济的深层合作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台湾经济的长远发展看,大陆必将是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不论是原料供应、市场需求,还是生产加工基地,台湾无法脱离大陆这一巨大的市场依托体。福建则是两岸经济合作的前沿地带,在未来具有重要的中转与连接角色,将带动福建经济的发展。在这里需要处理好闽台区域经济合作与整个两岸经济合作的关系,明确闽台经济合作的定位;同时注意将吸引台资与国际资本结合起来,形成闽台地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合作与竞争机制。
二、充分利用资源互补优势推动闽台区域经济合作
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差异是闽台经济合作的重要前提。这些资源范围很广,包括矿产、能源、土地、人力、技术、资金、管理等,必须有深入地研究比较,才能为合作提供条件与机会。要瞭解未来哪些产业在台湾不易发展,而在福建或其他地区有发展优势?两岸哪些产业可以在中、上、下游产业之间进行联合?是闽台经济合作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台湾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庞大的腹地与资源供给,制约了一些产业的发展与进一步扩张。如目前台湾因环境保护问题,导致其水泥业与石化中上游产业在台湾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水泥业既是污染产业,也是需要大量碎石的产业,在岛内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与阻力,而市场对水泥的需求又不断增加,迫使水泥业将目标投向大陆,在大陆的投资不断增加。那么,台湾水泥业的发展前景如何?未来在多大程度上可转转移到大陆或依靠大陆?需要研究。石化业是台湾的最大产业,王永庆的六轻工程已陆续运作与投产,但最重要的石化上游原料乙烯等仍远不能满足台湾市场的需要,还需要大量进口,而七轻、八轻投资计划又不断受阻,为福建吸引台石化业的投资与闽台合作提供了机会。况且,海沧台商投资区已具备很好的石化业等产业发展条件,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进行合作前景仍是乐观的。同样,台湾砂石业日渐缺乏,开发受到严格限制。台湾也已从福建等地进口。这也是一项与环境、道路、基建有关的产业。福建山石地多,可以在保护环境与改善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砂石的综合开发,既可开发出建设用土或耕地,也可向台湾输出,实现两岸经济资源的合作与互补。
建立闽台或两岸上、中、下游产业的合作关系,是一项战略性的宏观经济合作。在当今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生产过程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一般是核心部分在本土地母公司,而将零部件放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实现资源的最佳配制与利用。这种经济合作模式已经存在,问题是要找出未来可能建立这种合作关系的重要产业与总体规划,建立有效的、长远合作架构与区域经济体系。
三、实现闽台大农业合作与区域布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对台湾来说农业的地位显然没有如此重要。在近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吸引台资投资农业及加强两岸农业合作成为一个新的亮点。这一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两岸有着很大的农业合作潜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闽台与两岸农业合作中,必须从农业资源分布与产品供需方面考虑,进行两岸大农业分工与合作,即将两岸或闽台作为一个区域整体来规划农业产业的发展。目前台商在福建投资农业虽有进展,但仍很有限。未来的合作方向是,台湾放弃一些在台湾不利发展的农作物或农业项目,转移到福建或大陆其他地区发展,台湾只发展较具优势与所必须的少数几个项目。如香港与内地,香港土地资源有限,无法发展农业、畜牧业与水果、蔬菜等,而是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工业、基础建设等,市场所需的粮食与副食品蔬菜等依靠内地供应,从而保证了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闽台合作很好的借鉴。
台湾与福建或整个大陆之间完全可以实现类似这种的宏观区域大农业合作。如在粮食作物生产中,台湾是稻米过剩,杂粮严重不足。尽管当局采取稻作转作杂粮,但农民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好,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力。如果考虑到与大陆的农业合作,台湾在未来不必发展产量低、效果不好的杂粮作物,而发展效率更好的稻米生产,更具效率。台湾所需的杂粮可以从东北进口,不必从遥远的美国进口,将会节省大量的运费;将过剩的稻米出口大陆(美国对台稻米出口进行限制),或减少稻作而将土地用于生产经济作物或其他用途,解决土地供给不足的问题等。养猪业是台湾农业领域的另一大产业,也是重要的农业出口产品。但受环保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已受到很大限制。加上受1997年猪口蹄疫病的冲击,台湾养猪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台湾已开始向澳洲等地转移养猪业。如果能在距离较近的闽台地区实现合作,在福建大量生产生猪,然后在台消费与加工,更具经济效益。未来21世纪,台湾产业重点应发展某些科技产业与第三产业,而将大部分农业生产转移福建等其他地区,而福建可将农业、部分科技产业与有潜力的传统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四、尽管推动实现空中直航与海上货物直接运输是闽台经济合作深入发展的关键
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香港与台湾走到了大陆的前面。香港与台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香港在中国现代化特别是在广东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实现了香港与广东“前厂后店”的发展模式。关键之一就在于香港与广东地域相连,有陆上、海上与空中的运输联系,进而将大陆与世界连接在一起。闽台距离虽近,并属闽南文化圈,却没有实现象粤港经济关系那样高度密切与联合,就在于除两岸政治关系之外,福建与台湾一直没有实现海上与空中直航。尽管1997年实现了厦门、福州两港与台湾高雄港“境外航运中心”的直接通航,但限制仍多,特别是两岸货物无法直接运输,无法发挥闽台之间经济合作优势。展望21世纪,两岸空中直航与海上货物直接运输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如果能得以实现,将会极大促进闽台及海峡两岸的经济往来与合作,振兴福建经济。
目前福建的港口、机场、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快发展,如铁路、公路、机场等的建设,将为21世纪闽台经济合作与福建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就空中通航而言,福建长乐机场到台湾的空中距离只有半个小时,也是距离台湾最近的一座省会机场(《开放潮》,1998年第1期:“97福建十大经济成就”)。直航后,闽台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加上海上通航的进一步开放,许多以前经香港的两岸商务与人员往来将转移到福建,必将带运福建旅游、商业与运输业以至整体经济的发展。按1997年台湾民众赴大陆185万人次计算,可能会有一半即近100万人次直接从福建进入大陆。由于时空的改变,台湾许多民众的周末外出度假必将福建作为首要选择。同年,台湾机场国际客运量达1700多万人次(台湾《经济年鉴》,1998年),未来也必将有相当一部分从台湾进入福建。另外,21世纪大陆民众到海外旅游将出现大发展,预计大陆-台湾-菲律宾-日本一线将成为一个热点航线,福建就像香港一样将扮演这一黄金热线的重要中转角色,将极大促进福建经济的发展。这也可以从近年来两岸经澳门中转航线的开通对澳门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证明。未来空运在货运中的运输地位会进一步提升,时效更高,对闽台经济的发展意义更大。
海运仍将是国际贸易运输的主导。在目前每年两岸500多亿美元的贸易中,有一大半是经过香港转运的,经台湾海峡的直接贸易量仍很小,闽台贸易往来的优势未能得到体现。试点直航的货运量仍很小。若未来闽台及两岸海运海线进一步开放与延伸,以及开放两岸货物直接进出口,闽台贸易量与两岸贸易量将会大幅增加,将带动福建外贸与总体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推进闽台经济区建设的设想
一、闽台经济区的建设与福建振兴,需要中央政策支持
福建省能否实现经济振兴,闽台经济区能否取得发展,除了要认清福建自己的独特优势与不足及要善于扬长避短外,中央政策支持也非常关键。
一是中央能不能给福建特殊政策,且是不违背WTO原则的政策是关键。不论是广东的崛起还是上海的崛起,都是得益于中央的特殊政策与支持,广东还得益于香港的特殊地理与文化优势。中央若能给福建一些特殊的政策或支持,福建的崛起则是指日可待。一是将福建与台湾的经济关系政策下放,扩大“小三通”范围,建立厦台特殊的运输航线,对福建经济发展及建立闽台经济合作区意义重大。二是中央能不能放权给福建,更灵活的与台湾发展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三是能不能允许厦门经济特区转型为自由贸易港区。台湾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经验,已将高雄港与基隆港正式列为自由贸易港区,通过特殊政策开放通关、加工、出口。四是福建省能不能争取中央特批在东山岛或平潭岛建立赌城,发展大陆的博彩业。只要政策完善,管理得到,将赌博合法化,则不会影响社会治安。这将吸引台港与东南亚等海外资金的流入,繁荣福建的旅游业,进而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这一设想看似不现实,其实未来的可行性不低。若能实现,做得好,对福建的振兴意义重大。五是建立优势产业。福建农渔业资源丰富,是我国的重要渔场;台湾有较为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与海外市场销售渠道,有很大的合作潜力。福建也建立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多年来,台商在福建农渔业的投资与发展取得很大成功。如台商在东山岛的鲍鱼养殖取得很大成功,目前这里已有50多家大型养殖场,占整个大陆鲍鱼产业的三分之一。同时,台商在东山的芦笋种值也很成功。福建应以此为经验,与台商合作发展有特色与优势的产业。
二、处理好闽台经济合作中吸引传统产业与科技产业的关系
不少学者包括福建一些智囊部门认为,闽台及两岸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了机会,可将台湾劳力与传统产业转移到福建等地发展。这一观念不完全符合21世纪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看,尽管不同产业在全球不同地区有着规律性的分布与发展,传统产业也总是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转移,但无疑高科技产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香港也开始将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最重要的产业政策目标。福建也必须将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台湾在传统产业与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是可以吸收的。就在台湾传统与劳力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之时,台湾当局经过论证于80年代开始兴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确立了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策略,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吸引海外技术产业与人才的进入与投资,经过20年光景就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台湾经济结构的顺利调整,高技术产业已取代传统的劳力密切产业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福建也必须走这一条道路,要将科技产业的发展作为重点。
科技产业范围很广,又有所谓的高科技产业,一个地区不能发展所有的科技产业,而应选择具有地方资源优势与闽台合作潜力大的产业或项目,如农业生物科技、海洋资源开放、信息产业等。同时传统产业与科技产业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割的,传统产业内部也是不同的,如食品产业是传统产业,但同时又是颇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也是与生物科技产业密切相关的,仍有无限的发展商机。纺织业也是传统产业,但它又是永恒的产业,也是一个庞大的产业。自行车产业也是如此,目前快捷、无污染的电动自行车已在一些地方上市,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一个新兴产业。因此,要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求得生存,不论是高科技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关键要掌握两点。一是技术创新,二是产业定位与特长。就传统产业而言,只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与升级,发展自己的特长,能够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能够生存与发展。
台湾经济在宏观上较大陆发达,但台湾并没有更多的高精尖科学技术,科技产业也是参差不齐的,并不一定有福建或大陆所需要的产业技术。其优势在于技术的应用与市场开放,在于强大的金融支持等。因此福建必须确定21世纪主要产业发展规划,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重点与项目,在与台湾经济与科技合作中取长补短,互补互利,合理分工布局,建立起有特色的区域产业结构。
三、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
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应以闽台经济合作为其主要基点与特色,一定要下好闽台经济合作这盘棋。在目前两岸形势下,尽可能多地利用“小三通”与“试点直航”的现有渠道推进闽台实质经济交流与合作。
二是加快推动“厦门自由贸易港区”的规划建设,作为推动闽台经济合作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行桥头堡。同时要为未来海峡两岸直接通航后福建所扮演的新通道、新角色预做准备。
三是确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及闽台经济合作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与具竞争力的产业,寻找恰当的合作对接点。为此,需要加大投入,有前瞻性的研究与规划,避免与其他经济区的重复建设,走出福建自己的独特发展之路。
四是要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作为未来两岸制度化合作机制的试验或起点,为未来两岸经济整合、建立海峡两岸经济区(CEA)或海峡两岸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等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安排创造经验。
五是正确认识闽台经济合作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时代机遇与面临的挑战。既要看到政治因素对闽台经济合作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确定影响,但又不能因两岸政治对立影响闽台经济合作的长远规划。为避免受两岸因素的影响,海峡西岸经济区及未来闽台经济区建设,第一步可就操之在闽的部分先行推动;第二步借“小三通”渠道及现行的两地合作模式优势进行推动;第三步再寻求闽台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
(2004年完稿)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