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旅融合背景下两岸文化的凝聚与认同

  一、文旅融合与两岸文化交流

  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于2018年,这是原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的结果,其中“文旅融合”的概念也随着文旅部的诞生而逐渐走向大众的日常视野。文旅融合的出现使得个体从事旅游行为时产生相应的群体归属与文化身份认同,其中关键在于文化具有的符号象征意义进一步为旅游行为提供旅游吸引物,当人们进到旅游场景体验文化空间中所藴含的文化意义时,发现这些意义与自身的思维价值形成互动,并认为文化与自己原来的精神世界存在充分的通同性,两者之间从观念上得以相互交流、联结,人们由此对于文化衍生出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观点,本文以“闽台陈靖姑民俗文化旅游节”“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旅游节”“顺天圣母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活动”等文旅活动为例,阐释作为闽台共享文化的“陈靖姑信俗”如何进到文旅融合的发展阶段,以及文旅融合如何作为一种传播该民俗文化的媒介,以此促进两岸在文化层面的互动与发展,进一步论述以两岸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文旅活动如何为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带来积极且长远的作用。

  福建省古田县和福州市作为弘扬“陈靖姑信俗”的代表地,两地分别开展“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和“闽台陈靖姑民俗文化旅游节”均已超过十年的时间。“顺天圣母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活动”则是由古田县和台湾地区共同组织策划的、以五年为单位举行一次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以上的文旅活动其成立宗旨在于加大力度保护陈靖姑信俗,并为民俗文化内容提供有效的展示平台,一方面有利于两岸文化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帮助文化内容获得传承与创新。由此可见,两岸范围内有关陈靖姑信俗的文旅活动举办时间稳定且能够吸引许多两岸同胞共同参与,本文得以通过对于前述活动的分析来瞭解文旅融合进入两岸民俗文化的视野中,对该民俗文化本身及其两岸文化受众产生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含以下两种:其一为材料分析法,笔者通过搜集各项陈靖姑文旅活动历年的新闻报导、材料记録、影音记録、活动纪实等,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其二是田野调查法,笔者前往举办陈靖姑文旅活动的古田县和福州市,访谈参与过陈靖姑文旅活动的人员,如在地居民、普通信众、宫庙工作人员、陈靖姑文化工作者、陈靖姑文创从业者等,瞭解他们对于陈靖姑文旅活动的看法,以及参与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进一步分析出文旅融合在两岸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文旅活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过程分析

  从陈靖姑文旅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来看,由于福建和台湾皆作为此一文化的盛行地区,参与相关文旅活动遂成为两岸民众接触和参与该文化的管道之一,因此促成以陈靖姑为主、两岸及闽台交流为辅的活动形式,使得文化节庆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及传播意义。进一步通过文旅融合的理论内涵来解释与陈靖姑民俗相关的文化旅游节其运行机理,可以发现文旅活动通过陈靖姑文化打造出旅游核心,再将节庆当作中介,为人们进行文化旅游行为找到合适的动机。具体来说,当两岸民众共同参与文旅节时,举凡祭奠陈靖姑的仪式、祈福法会、舞蹈表演等各项活动,均为在场的文化主体提供了共享陈靖姑文化的实际方式,如下是民众参与过陈靖姑文旅活动的感受:

  “如果说加强以临水文化为基础的两岸交流,实际上会促使更多人去瞭解临水文化。还有一点是两岸关系,就是从国家层面或政府层面来看,这是比较重视的,因为以临水文化进行交流的话,一方面对临水文化也是一种更大范围的宣传。”“我相信在台湾很多民众也都是很信仰陈靖姑文化的,不然不会远隔千里来这边把陈夫人给接过去,巡游着台湾,这个也是非常好的枢纽,是一个桥梁。”“台湾信众对临水夫人都是十分虔诚的。我去过台湾两次,都是巡游的时候,也跟那边的教授、专家做过一些探讨,然后到每一个宫庙的时候,看到那边的信众很多都是趴在地上,从架子上爬过去,而且是哭着爬过去,这很令人感动。然后说到更高层次,当然还有政府层面,陈靖姑文化作为民间信仰,会加强民间的沟通和联络,互相交流才会产生机会和渠道。”“陈靖姑文化节是政府组织、有序开展的,在这个基础上,民间自愿参与的消息一发布,大家都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过来参加活动……这个就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家都信陈靖姑的时候,那在一起就可以聊天了,来谈一下自己的经历,内容还包括专业方面、科仪文化的传播,这些都很有帮助……陈靖姑文化节也是同根同源、同信仰的一种载体,包括大陆临水宫能到台湾进行陈靖姑文化的传播,在巡游台湾的时候,当我们一过去,那些迎接的人有时候会冒着大雨、跪在那里哭,这种共同的信仰会形成一种非常紧密的纽带,把两岸的人和情感扭在一起。”“我觉得能去参加活动的人基本上都是跟奶娘很有机缘的人,我们能从中认识到其他也是接触奶娘文化的人士,刚好在活动上相互认识。这个活动肯定也是一个纽带,在奶娘的盛会上我们可以一起为奶娘庆祝,大家齐心为奶娘做事。”;我们都是有共同爱好奶娘文化的,通过文化活动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学习。

  可见,从两岸交流和对外交流的视角来看,陈靖姑文旅活动扩大了以陈靖姑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主体互动。通过文旅活动,可以让身处在不同地域的、原本不具备互动条件的陈靖姑文化参与者集结在同一个文化实体空间下,此举从该文化整体传播的层面来看,提供了有别于其他传播媒介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因为陈靖姑文旅活动促成不同文化圈层群体的接触机会,他们在通过文旅活动而见面、认识彼此的过程中,一方面相互交换了自身对于陈靖姑文化的看法和意见,由此瞭解到各地人群皆认可该文化藴含匡扶正义、甘于奉献等积极的精神价值,而这主要也与多数人普遍追求的真善美理念信念不谋而合,所以容易地形成文化观念上的共识。另一方面,由于文旅活动的举办使得人们一同参与到有关陈靖姑文化的仪式及表演中,此部分为文化主体带来了在场性和共时性的文化体验,从而打造出专属于活动参与者的文化记忆。具体而言,每当两岸同胞想到陈靖姑文化或者回想起自己过往所参与过相关的文化活动时,他们会自然地连接到在陈靖姑文旅活动里经历的人和事物,进一步形成一种跨越时空且具备长久性和特殊意义的文化内容,而这些文化内容使得原本不相交的文化群体萌发出作为“一个集体”的文化认同感。因此,通过参与文旅活动,两岸同胞能深切认知到无论从历史或当前的角度来看,陈靖姑文化始终归属于两岸人民,此类认知的建立是他们借由亲身参与文旅活动的经验进而获得的,其具备主观和客观的双重意义与证实,从而更凸显出陈靖姑文化在两岸范围内传播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文旅活动除了汇聚与整合陈靖姑文化受众以外,其还包含另一种路径来加大和巩固陈靖姑文化的传播,即该文化本身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员,在表达陈靖姑文化时所自然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特征,这是该文化参与者在经历文旅活动后能够主动对其产生认可并加以传播的关键因素。笔者在此以“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进行举例说明,该文旅活动的整体行程围遶着能够体现出陈靖姑文化的各项表达形式进行编排,比如在文化节的开幕仪式中,两岸民众共同完成请神科仪、三献爵、三跪九叩礼、八佾舞等各项环节,以及由两岸文化工作者携手创作以陈靖姑为主题的文艺表演节目等,这些活动不仅突出了陈靖姑文化的特殊性,也鲜明地展示该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通性。陈靖姑文化节通过舞蹈、歌曲、武术、杂技等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形式来演绎陈靖姑文化,参与者除了从中瞭解到陈靖姑文化的实质内容以外,更能体会到陈靖姑文化与我国其他传统文化之间呈现出相互融合、促进发展的紧密关系。具体来说,陈靖姑传说故事中富含大量道教的科仪和精神表现;陈靖姑神班由林九娘、李三娘、江虎婆、石夹二女、马夫人等神明共同组成;陈靖姑文化通过闽剧、鼓词、傀儡戏、评话等地方戏曲的形式进行民俗表达。前述各项特点使得民众在体验陈靖姑文化时,也可以瞭解到该文化与同在中华文化中的各式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强烈的关联,进一步映照出身处我国各地百姓在共处中华文化的总体背景下,彼此间的文化诚然存在一种文化认同和一体性的认知。因此,陈靖姑文旅活动实际上除了传播该文化本身以外,在来自不同区域的参与者接触和理解该文化的过程中,也能发现陈靖姑文化与自身文化存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中华文化价值,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为陈靖姑文化的传播带来良好的发展。

  三、文旅景区带动两岸文化认同的机理分析

  在特定时间举行陈靖姑文化的节庆活动以外,景区建设也是运用文旅活动来传播该文化中受到着重发展的部分。就古田县来说,陈靖姑文化的景区建设工作以古田临水宫作为核心空间,最早在《宁德地区年鉴(1993-1998)》关于旅游产业的描述中曾提到,古田陈靖姑文化工程作为闽东旅游文化系统工程之一,地区运用多个渠道对其进行筹资与开发,首先在1994年通过捐资而建造出临水宾馆和完成临水宫殿堂的扩建,此部分是当地政府龢民间组织将陈靖姑文化视为旅游资源的开端。随后,在2000年古田县进行的宗教统战工作报告中亦指出对于临水宫开展总体规划、增强开发力度以及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性,当地旅游局也拟定了《古田临水宫旅游旅游综合开发(含翠屏湖)》项目,内容包含修缮临水宫主殿和恢复临水宫梳妆桥、顺天府宫、夫人潭等相邻的古迹遗址,目的在于形成陈靖姑文化的系列建筑,帮助县域的宗教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古田县持续于临水宫建造石雕像、敬香台等景物和完成停车场、休闲岛等配套措施的工程建设,并以“陈靖姑信俗”为名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録中。在各项实体举措的跟进之外,县政府还进一步提出将陈靖姑文化打造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概念,致力于“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发展路径,其中“千年临水健康古田”品牌的创立使得临水宫被纳入古田县观光旅游的重要景点之内,幷且在为当地旅游产业收入带来实质提升的同时,也意味着陈靖姑文化受到更为广泛地传播。

  在过去近30年的发展过程里,古田当地居民也亲眼见证了以临水宫为首进行的陈靖姑文化传播工作如何在定位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下是不同民众对于此议题的阐述:

  “非遗就是有一点好,可以给陈靖姑文化做一个定性。定性以后,政府层面的人敢接触,如果没有非遗,比如说像陈靖姑文化节,政府里面的党员或者其他官员,他们就不敢出来,因为党员不能上香。非遗文化就不一样,它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文化。”“现在政府其实是以临水宫这个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业,因为像古田临水宫,对古田来说还算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这几年县里面力度很大,从2013年开始就已经规划好,想把它建成一个5A级的旅游景区,尤其这几年利用专项贷款,第一期投了四五个亿,这一次又要投两三个亿。”

  “来临水宫的人目前还是以信众为主,但是现在正在从信众、香客变游客,像这样子的一个过程转变,这是随着我们整个区域开发、建设而形成的。比如说我们以后把宗教活动场所转变为整个旅游景区,里面包括朝拜、修行,都会和观光结合起来,这样信众就会变成游客了。”“一些游客他会去参观陈靖姑景区,比如想瞭解一下这座建筑到底是什么朝代、它的雕刻和神像的造像。像我刚刚说的,他们想瞭解建筑的风格也有、游客也有,但可能比较少,偏多的还是信众。在文旅景区方面,陈靖姑文化的传播我觉得还是要比较注重于弘扬它的文化内容,比如说陈靖姑的慈悲,你要怎么把她的事迹多增加一点,就是能够让人家更深层次地瞭解陈靖姑文化的内涵。”

  “我觉得现在这边的人也不是非常迷信的,就是在固定节假日或有空的时候,他们会去庙里走一走,这其实更多地相当于现在别人外出旅游,然后正好在那里,因为离得比较近,就没有说一遇到事情就盲目地去求陈靖姑。”“我感觉还是有变化的,因为过去可能大家都是以祈求愿望或是为了某种目的才去临水宫,但是发展到现在的话,更多的人也是为了瞭解这边的民俗文化,就去参观一下的感觉。祭祀方面没有那么重,更多外来的人也会去瞭解这项文化。”

  通过以上三段描述内容,可以发现陈靖姑文化景区建设为该文化带来的传播效果主要集中在文化受众类型的拓展,由此促进了包含两岸同胞在内的更多国人产生对于陈靖姑文化的认同。其中,景区建设为陈靖姑文化传播起到的关键作用体现于文旅概念的融入使得陈靖姑文化过往所涵盖成分较多的宗教色彩,逐步发展为宗教与文化齐头并进的传播形态。一方面,古田临水宫维持传统,保留其作为宗教场所的功能,为两岸范围内的陈靖姑信众持续不断地提供赴祖庙朝圣、参拜的空间。另一方面,古田临水宫也尝试同步将宗教场所蜕变为文旅景区的规划建设,此一改变可以调整陈靖姑信众以外的两岸文化参与者对于该文化的界定和印象,以及增长他们加入该文化中的意愿。这是由于以“文化”为主的设计思路所指向的旅游行为,它可以将科仪、祭祀等具有较强宗教性质的陈靖姑文化内容占比降低,再将该文化里面能够凸显出人民生活意义和普世价值追求的部分提高,后者相比于前者具备更大连接多数人日常行为和观点的可能性。当人们以游客身份通过文旅景区的形式来接触陈靖姑文化时,他们在观览临水宫、聆听陈靖姑传奇事迹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特殊文化体验,尽管超脱于日常生活之外,但是又能够从该文化中找寻到与自身思维和精神观念贴近的文化认知,这也促使人们在学习和知晓陈靖姑文化其特殊性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该文化与自身在精神层面的共通性,从而发展出对于陈靖姑文化的肯定,以及借由此份肯定来确认该文化在真正意义上传播至不同文化主体的心中。

  四、结语

  总的来说,无论通过特定节庆或景区建设等形式的陈靖姑文旅活动来传播该文化,其为两岸同胞所达成的文化传播效益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层面:其一,文旅融合为加大传播陈靖姑文化开通了一条有效渠道,两岸民众可以通过平易近人的文旅活动认识到该文化基本的民俗事象表达,此类属于文化内容层面的传播;其二,两岸民众在从事陈靖姑文旅活动或参访陈靖姑文化景区时通过文化交流或自身感悟的方式来瞭解陈靖姑文化,幷且将该文化的内容与自身心灵世界进行比照和互动后,对于陈靖姑文化的意义内涵给予赞同而生成文化共鸣,此类表达出文化价值层面的传播。

  因此,本文认为将文旅融合的发展概念引入到陈靖姑信俗的传播活动中,最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促使该文化与文化参与者,以及两岸空间内的各文化参与者之间形成接触,并在他们凝聚之后产生的一系列文化传播与互动,进一步为所有在场的文化主体带来他们对于陈靖姑文化的认同,此举除了帮助该文化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皆得到更上一层的传播以外,更为两岸同胞构建起无坚不摧的精神纽带与情感联系。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台籍博士研究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