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走过的路程,几十年来一直为工作家庭孩子操心忙碌。告别职业生涯后,深感孩子才是最大的精神寄托,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培养女儿是自己人生最值得的付出。
1. 女儿成长的感悟
我的女儿雯婧是个很平凡的孩子。对于孩子的期望,我夫妻俩一开始就没有过高的要求,只是希望她能好好读书,未来能自食其力融入社会,正常结婚生子,懂亲情,爱父母,知感恩。我们是平常人家,尽全力培养孩子,但也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的未来,希望孩子优秀,也接受孩子的平凡。
我们深知孩子的培养,言传身教与家庭环境很重要。当我们做好了,孩子耳濡目染,会受到积极向上的影响,父母润物细无声,直达孩子心灵的滋养会让孩子终身受益。也深知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无法重来。陪伴孩子长大,父母也只有一次机会,这个机会“有效期”只不过十几年的光景。我们只有一个孩子,输不起,不敢有任何懈怠,对女儿就有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我们努力做成长型的父母。我工作之余全心身地投入家庭,投入到女儿读书打球的生活管理中。同时,乐于不断自我提升,平和接受养育孩子的各种挑战,遇到困难不抱怨,多思考少焦虑,主动寻找解决途径,与孩子共同改进共同成长。
女儿小时候是一名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球打得出色,心也比较躁动,老师经常反映她上课不静心。为了让她在家里能专心学习,我陪她读书是常态。她的卧室里两张书桌幷排,母女俩一起挑灯夜读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女儿上学读书打球,我们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奔波在学校及乒乓球训练馆陪伴、等候、接送她的经历,至今回想起来,还会为自己当年的执着尽责精神而感动。女儿放学回家,妈妈系着围裙在厨房忙碌,爸爸与女儿在客厅逗乐,锅碗瓢盆的声音和着父女俩的笑声,是我们家欢乐和谐的交响曲。在温馨的灯光下,热气缥缈的餐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这是我们家一天中最美妙的时光。
女儿小时候活泼可爱,在爸妈面前爱说话。她规定餐桌上要让她先讲话,要求爸妈必须认真听她分享学校或球馆的见闻趣事,不许开小差插嘴说大人的事,我们偶尔插上两句题外话,女儿马上会打出停止的手势,非常有趣。一家人时常有说有笑,女儿甜美的笑声仿佛犹在我的耳边……我们的家流动着爱和温暖。
女儿是我夫妻俩情感交流的抓手,是俩人永恒的话题。对女儿日常生活的照顾,精神上的引导关心,细到餐桌上的营养菜碗,大到对她的教育方法,这些都是夫妻俩日常闲聊的内容。幸运的是,我们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思想观点一致,目标行动一致,互相扶持,积极而为,也保持着平常心态。我们重视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淡化对结果的期待。至于未来前景如何,需看孩子的造化,作为父母该尽责之时尽力了就不留遗憾后悔。
小家庭生活日复一日,紧张又简单的日子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爸妈对女儿的爱。我们在琐碎的生活中,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引领孩子一起不断向上变好,用父母的爱和温暖的家滋养着女儿成长。
孩子终将独自飞翔,父母要做的便是及时放手。当女儿羽翼渐丰,也尝试放飞,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大方向上引导,尊重孩子的选择,及时给予帮助与支持。我们尊重女儿放弃乒乓球,支持她走常人的读书之路;支持她大学期间交换生出国留学深造;支持她大学毕业后选择马上就业;支持她的异国婚姻;女儿婚后育子,我提早退休来照顾她,虽然近距离生活,但我遵循放手原则,从不干涉女儿女婿的家庭事务……父母的放手,给予了女儿独立成长的发展空间。父母满满的爱丰盈了孩子的内心,站在女儿身后坚定的支持,让她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克服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一家人共同努力实现了我们培养孩子的初衷,也成就了女儿的梦想。正如洋女婿Jordan 所说,没有爸妈的爱和支持就没有今天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女儿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经历过孩子在乒乓球运动发展与读书之路选择的矛盾冲突与困惑,也曾走过弯路;经历过她青春期的判逆和高考失利的焦虑和迷茫;经历过她在国外就业移民的无谓担心;经历过她恋爱择偶的担忧;也曾在她适婚生育的最佳年龄,爸爸不厌其烦地唠叨摧婚摧育……
让人惊喜的是女儿上大学以后变化非常大。她大学期间发奋读书,争取交换生资格去加拿大留学。毕业后留在加拿大,靠自己的能力找工作及移民,并努力适应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她把客家人的优秀品质,带到工作生活中,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为人谦卑。她工作出色优秀,深受她的洋领导洋同事高度认可和欢喜;她深知父母的感受,条件成熟及时结婚生子;她的异国婚姻和谐幸福,两个儿子活泼可爱;她为人大方得体,有爱心,懂感恩,与婆家亲人及洋亲戚关系融洽。
女儿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提升,除了受家庭的熏陶,一方面与她童年的业余乒乓球运动生涯有一定的关系。课余时间打球,经常外出参加乒乓球比赛活动,小学四年级去福建省体工大队集训一年,这些经历磨炼了她的意志,让她变得坚韧独立。另一方面是异国求学及工作生活的经历。国外十几年,女儿经历了不同寻常的成长。她在单薄的年龄,离开了父母的视线,一个人跨越山河,漂洋过海独自踏进陌生的国度。由于语言文化生活及气候环境等方面的种种不同,经历了许多煎熬和考验。大学期间,她读好文化课的同时,努力学英语,过好语言关,融入英语母语的同学朋友圈,这对她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移民帮助非常大。虽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吃了不少苦头,但她始终没有退缩,顽强地应对各种挑战,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她也因此站到了不同的高度,拓宽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视野,拥有了自己人生更精彩的选择权,异国砺炼成了她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一个孩子的全面优秀要看其步入社会、走进婚姻家庭后的适应能力。孩子除了学习成绩之外,综合能力素养很重要。良好的品格和素养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立足社会的根本,会让孩子的人生之路走得宽阔辽远。
孩子的成长除了学校老师专业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孩子的品格意志、为人处事、行为习惯、工作学习能力以及生活的幸福感等方面素养的形成,关键靠父母的教育培养。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有着一生的影响,我们一直在努力践行做称职的父母。
把孩子培养教育好,是对社会家庭的贡献,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也是任何成功都无法超越的荣光。正如客家有句古话所说“唔怕吾钱财多,只怕吾后撑高。”意思是说“不怕你有家财万贯,就怕你的后代优秀拔尖。”钱财再多总有耗尽之时,算不上什么;而后代出色优秀,是一个家族兴旺的不竭源泉。后生可畏,未来可期。
2. 生活在女儿身边的思考
自从雯婧上大学,尤其是大三交换生出国留学后,她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女儿在成长,父母也在变老的路上,不在一起的日子,彼此都有了改变。
退休后来到女儿身边,我该如何融入女儿的家庭?既要做好帮手,又要最大程度上不影响他们的家庭生活,同时也要确保过好自己的日子。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多,也时常与张先生讨论。而现实生活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适当保持距离。有人说中国式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下最无私最伟大的。但在儿女们的眼中,父母过度的爱却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儿女们不一定会领父母的情。网上有人把中国式父母在儿女家的表现分类为:雷锋型,默默干活;城管型,爱干预儿女家事务;慈禧型,讲享受;还有多啦A梦型、X型等等。据网上调查,任何一种类型的父母,儿女们都不喜欢与他们一起住,即使是雷锋型的父母,子女也一样嫌弃。
虽然是网上调侃的段子,但也引发了我的深思。我们这一代人与下一辈独生子女的成长背景和社会生活阅历完全不同,生活在当代社会环境下,各自表现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已成为无法逾越、无法融合的天然屏障,中国式几代同堂居住的习惯,将会越来越少。我们在思想上,要承认与孩子之间的差距与代沟,要认可儿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从而调整好自己的行为。
这些年的亲身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与孩子之间保持“一碗汤”距离的重要性。要想彼此过得舒心,无论精神层面,还是日常生活空间,都要与儿女的家庭保持适当的距离。
正确处理与孩子关系。亲子之爱是一种“渐行渐远的分离”,做父母的要潇脱放手,与儿女的家庭要有明确的界限感。在人生大方向上,父母作好引导,至于美好生活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去打拼。日常生活中孩子有需求,开口了就帮忙,没说就当不知道,不干涉子女的家庭事务。父母有事,需要孩子帮忙解决,也要主动提出,在孩子面前言行不卑微,不隐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既要有亲情,也要有友情。
对成年子女教育不缺失。与成年儿女相处,小事不计较,不唠叨,不干预,但原则性错误也不纵容。及时指正,孩子才会反思,人无完人,儿女再大在父母面前也是孩子。父母也要接受孩子的意见,不自以为是,倚老卖老。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理解尊重,监督提醒,互为促进。
我和雯婧也经历了磨合到融合的过程,双方都作了许多调整和改变。母女俩偶尔也会闹意见,但出现了问题及时沟通反馈,找出关健问题点,彼此反思,多些理解和包容。雯婧虽然当了妈,但如果她做错了,我一样会指出批评教育。女儿对老妈有意见也可以提出来,凡事讲清楚了就翻篇,心里不积怨气。
我们家爸妈和女儿的三人微信群,是交流思想情感、讨论解决家庭问题的平台。微信书面形式的交流往往比面对面口头交流更冷静,也更彻底。张先生有家长风范,他既是主心骨也是家里的亲情润滑剂,在他手上没有解不开的思想疙瘩。这些年,母女一起生活,没有因家庭琐事影响关系,反而因交流畅通增进了感情。
当然,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父母与孩子相处也没有统一的模式。我与女儿的相处基本遵循着上述几点原则,相对来说,我比较放手,因为来到女儿身边,发现她的成长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她各方面的能力已超越了父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放心呢?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