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秋季,我如愿进入永定一中就读高中。永定一中坐落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美丽的凤凰山麓,是一所百年老校,是永定最顶尖的高级中学。永定一中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包括许多有影响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有机会进入永定一中学习,深感荣幸。
1. 编入八班
我们七八级的学生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通过中考成绩録取的全县优秀学生。这些学生除了部分接受过正规中学的初中教育外,有一大部分是来自于农村小学附设初中班,正如我的情况。
永定一中针对来自全县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我们这个年级共有8个班,每个班近六十名学生。其中1-4班是快班,为二年制;5-8班当时称为慢班,三年制。快班在高二学年结束,也就是1980年夏季,参加高考,未考上的同学继续读高三,与后面5-8班的同学一起参加下一年的中高考,因此我们这一届学生称为80、81届毕业生。
5-8班的教学进度稍慢,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小学附设初中班,我被编进高一(8)班。全班有56位同学,班主任陈星耀老师,也是我们的数学任课老师。陈老师为人和气,温文尔雅,给8班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8班有一部分同学初中就读于永定一中,他们大多是机关单位职工子弟,外宿住家里,熟悉永定一中的教学环境,也有更多的优越感。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基本上是寄宿生,住永定一中的学生宿舍。
永定一中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学生生活区。记忆中,原生活区进门有一幢两层楼房,一楼是学生食堂,二楼是大礼堂。食堂门口通道两边是成排的洗碗池,往下走几个台阶是一幢好大的两层围楼,东片区是男生宿舍,西片区是女生宿舍,南片区分别是男女生洗澡堂。中间是很大的天井,东西两侧各有一颗有点年头的龙眼树。
记得当时我们班的女生宿舍在二楼,正好在西侧那颗龙眼树边上。宿舍内的简易架子床是两层的统铺,大家把各自的草席被褥铺上幷排一起睡,一个宿舍住十几个人。
我们每个星期天回家要从家里背米和菜到学校。饭是家里背来的米,用饭盒送到学生食堂蒸饭架上蒸,各人的铝饭盒刻着名字,偶尔饭盒也会找不到,遇到这种情况就悲催了。所谓的菜就是家里炒熟了的咸菜干,一大口杯,要吃一个星期。以前来自农村的同学,家庭普遍较困难,有些人的咸菜没什么油。猪肉炒咸菜干是上上等的菜肴,内宿同学极少有这等享受。
母亲担心我营养不良,会在咸菜干里多放些油和焖烂了的黄荳,也会给我一些零花钱,偶尔可以改善伙食,花两分钱买食堂都是汤的青菜。家庭更困难的学生,就没有零花钱买食堂的青菜了。那时正值青春期,一日三餐咸菜配白米饭,上午第三四节课肚子就咕咕叫,有时饿得头晕目眩心慌慌。那时大家都一样,也就不觉得日子难熬。
2. 沉迷小说
来到永定一中,让我开心的是在这里能接受到良好的中学教育。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各科科任老师都是科班毕业的,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校有标准的化学物理实验室,还有图书馆。
永定一中著名的刘文锋老师,是我们班的化学科任老师。他来上课从不带任何教案,手上就拿着几支粉笔。刘老师讲课形象生动,趣味横生,思路清晰,逻辑思维强,课堂教学时间安排恰到好处,从不拖课,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虽然我的化学成绩平平,但我还是特别喜欢上刘老师的课。
我们这些来自农村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初中教育。我在高一年级,总感觉自己的英语、物理、化学这三门学科基础欠缺,学得比较吃力,特别不喜欢理化实验课,去实验室做实验心里紧张,影响了我的理化实验操作能力。
初到永定一中,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学校图书馆。第一次去图书馆,我惊呆了,里面有那么多的藏书,尤其是小说,让我大开眼界。我随即办了一本借书证,开始借阅小说。
生平第一次接触小说,打开了我阅读的视野,《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格林童话选》《青春之歌》《红楼梦》《简爱》《基督山伯爵》……名著人物多,尤其外国名著的人名又很长,刚开始读要翻来翻去看才知道谁是谁,但这并不影响我看小说的热情,小说故事情节足以让我魂牵梦萦。《青春之歌》林道静的事迹和爱情故事让我如痴如醉,这是我最早涉及关于爱情描写的小说,我看得天昏地闇,周末也带回家,想办法挤时间读。
有一次,母亲炒菜叫我烧火,我边烧火边看小说。母亲发现我在看《青春之歌》,非常生气,一把夺过我手中的书本,差点扔进火炉中,吓得我魂飞魄散。母亲也曾读过《青春之歌》,担心我受到影响,过后母亲对我说,你还小,不明白什么是爱情,别浪费时间,以后不要看此类小说。那时的我确实还是个懵懂少女,不知道啥叫爱情,只是好奇而已。
除了课余时间看,有时上课也看。有一次上陈朱星老师的英语课,我把《格林童话选》放在书桌抽屉偷着看,陈老师反复提醒无果,最后忍无可忍,没收了我的小说。除了白天看,晚上也会想尽办法看。睡前,宿舍熄灯了,用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或者站在路灯下面看……可以说高一年级,我的主要精力时间基本上耗费在小说上,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搞得我天天晕头晕脑,我的学习成绩平平。
3. 文理选择成遗憾
高二年级,一部分同学面临高考的压力,大家也面临着文理科分班的选择。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在发奋读书,我似乎突然觉醒了,决心戒掉小说,认真读书。
正巧那一年,父亲调到永定县教师进修学校。我经常跑到父亲单位去吃饭,并对父亲说了学校寄宿伙食上的问题以及住集体宿舍的不方便。父亲考虑到我读书的实际情况,在布置房间时,把单间宿舍隔成两半,同时,父亲也把自己的办公桌给我当书桌。与父亲一起生活,我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改善,上课不头晕了,注意力也容易集中;课余时间读书的环境和时间也得到了保障,我以全新的姿态开始发奋读书。
记得高二上学期的一次年段摸底考试,我的成绩突然跃居班上排名第二,第一名是男生罗祥喜同学,这个成绩让我大为振奋。接下来就是年段文理科分班,理科又分考大学和考中专的班级。我们那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中高考还没有实行一条龙考试,报考大学与报考中专是分开的,选择了报考中专就不能再报考大学,反之亦然。五班至八班的同学如果未去文科班的,大部分留下选择报考中专。
这是我人生十字路口的一次重大选择。我的成绩除了英语较差,语文、政治及数理化全面发展,尤其是我的数学好。当时我的数学科任阙亮清老师要调到文科班任教,阙老师单独找我谈话,劝我选择去文科班报考大学。阙老师说我的数学好,语文也不错,去读文科的同学一般数学相对较差,我单单一科数学就不知可以碾压多少竞争对手,高考一定会出好成绩,上好的大学……
郑珍如老师继续留任八班班主任,也找我谈话,郑老师却劝我留在理科班报考中专。郑老师说:“碧云,如果你去考中专,我可以打包票,百分百能考上很好的中专。一个农村女孩能考上中专,跳出农门,就是对你的父母和家庭最大的贡献……”是啊,在那个年代,在农村别说考上大学,考上中专就轰动村里乡邻。再说,谈到我的父母和家庭,触碰到了我的“软肋”。我是家中长女,承载着家人太大的期望和压力。
那时正逢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是上学的年纪,家中只有母亲一个劳动力,根本无法承担全家责任田的耕种,为了成全我读书,妹妹素云已经掇学在家帮助母亲干农活。所以,我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高中毕业当年就必须考出去,才不会给家里增添压力。为此,在最后关头,我选择了留在理科班报考中专。这不仅让阙亮清老师大失所望,也成了我人生最大的遗憾。若干年后,阙老师遇到我或我的父母仍会重提此事,为我选择去报考中专而感到遗憾惋惜。
4. 被校长树为典型
高中文理科分班后,心也安定了下来。接下来的一次统考,或许是第一名的罗祥喜同学去了文科班,我的成绩跃居全班第一。班上排名前10人中有7名女生,引起了郑友谊老校长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郑校长亲笔写了篇文章,题为《活跃在学习战线上的半边天》,同时也约我写了一篇文稿《我是如何搞好学习的》,两篇文章同时刊登在学校门口的黑板报上,报导高二(8)班以我为首的女生学习事迹,弘扬勤奋刻苦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两文一出,全校轰动,大长了女生的志气,对男生也是一个有力的挑战。为此,高二(8)班男生们给我取了个雅号叫“半边天”。学校把我树为典型,对我本人是莫大的鞭策和鼓舞,我信心满满,斗志昂扬,学习更加自觉勤奋,直至高三毕业,我的成绩在班上始终名列前茅。
高三是学习高度紧张的冲刺阶段,大家都很发奋。我除了读书还是读书,上课全神贯注,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复习预习。那时我静坐读书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永定一中的围墙边,北门山上的大树下……每天清晨五点多起床,学习到晚上十一点多,周而复始。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使我临近考试时,生病了,头晕呕吐,偏头痛。
1981年夏季高三毕业,参加中考,我仅与第一名2分之差的成绩,排名全县中考女生第二名,被福建机电学校録取。
每当提起永定一中三年高中学习生活,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郑友谊老校长。老校长的赏识和激励对我高中阶段的学习进步有重大影响,也让我和永定一中以及老校长的家人有了更深的情缘。
记得当年我每天上学路过校门口的时候,常可看见老校长双手背后站在校门边,满眼慈爱地看着我们这些进进出出的学生,在老校长眼中这些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孩子们。那时年纪太小,出于对老校长的景仰和敬畏,我每次走到老校长面前就匆匆而过,从来不敢上前打招呼。
老校长把我树为典型,名扬全校,或许他还不知道在校门口走进走出的女生中哪一个是王碧云,但老校长始终记得我们高二(8)班女生的学习事迹,记得第一名的女生王碧云。他退休后撰写的《回忆在永定一中的耕耘岁月》这本书上,给1980年高二(8)班女生和第一名的王碧云留下了重要一笔。在永定一中110周年校庆时,肖中良老师写的《郑友谊:两度十六年任永定一中校长》一文中,又再次提到1980年高二(8)班以王碧云为首的女生学习事迹。王仁基老师写的《我班“两李”的完美逆袭》文章中开篇也提到了当年郑友谊老校长“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对优良校风学风的巨大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治学理念,再次谈到当年王碧云同学轰动全校的事迹……
因为老校长的那篇文章,老校长的家人也还记得当年黑板报文章里的王碧云。据堂弟纪煌说,老校长在永定一中任教的儿子郑思京和曾放珍夫妇一直关心着我,后经纪煌引见,曾放珍老师联系上了我。巧合的是他们退休后在美国亚特兰大,而我在加拿大东海岸,同在大洋彼岸联系更紧密了,这也让我深感与老校长一家的不解之缘。我一个如此普通平凡的学生,因为得到老校长的赏识和器重,高中毕业离开永定一中几十年了,母校还记得我,老校长的家人也还关注着我,让我倍感荣幸,感激感恩!
5. 难忘一中
高中三年,八班同学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如女同学廖秀梅、吴晓霞、兰卫珍、张日华、廖雪清、郑巧兰、张茂莲、詹欣娣、王玲、李东玲、李莉平、黄俊卿、苏永兰、王春莲、邓凤云、范长英、吴东英等等,我们常常一起讨论探研学习难题,与同桌廖秀梅经常互背互考课文内容,秀梅还顶着烈日到实验小学操场教我学骑自行车。张日华是我唯一从小学至高中一直同班的同学,缘分特别深,我俩之间又有更多的互动。
我们那个年代男女生不讲话,不互动往来,但三年同窗,也留下许多记忆。如罗祥喜,我们班民主选举的第一个班长,他在八班仅一年多的时间,默默发奋读书,成绩优秀,深得陈星耀老师的宠爱,给八班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如班上的“三江” :江强新、江杭翠、江文武,在班上调皮好动,数理化却难不倒他们,理科特别棒;又如李文瑛高中三年一直是班干部,大家叫他李书记,他安静沉稳,读书勤奋,学业优秀,还写得一手好字,深得郑珍如老师的赏识;还有班上的活跃分子赖晓军、张金灿;痴迷小说的王信华;廖建榕、江师培、郑仲英、廖应辉、黄超恒等男生也各具风格,都很出色。同窗三年,八班同学的陪伴和帮助,让我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同时,八班同学创造的竞争和挑战机会,鞭策着我前行,让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进步和成绩。
高中三年,我还得到了陈星耀、郑珍如、钟太荣、阙亮清、陈彩兰等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是郑珍如老师,他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科任老师,从高二带到高三,郑老师对我特别器重。我的作文常常是郑老师亲自与我面对面批改,有时郑老师也会让我批改一些同学的作文,这对我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还有物理科任钟太荣老师对我也照顾有加,我经常带着难题去胜利楼教职工宿舍找钟老师指导求解,钟老师无论多忙都会即刻停下手中活儿,给予耐心解答。
有时候老师肯定鼓励的一句话语让学生如沐春风,影响深远。有一次在小礼堂门口偶遇数学科任老师陈彩兰,那时陈老师刚接任我们班数学课不久,戴着高度近视镜的陈老师手上抱着一堆书本教案,看到我便停下来说道:“你是王碧云?王碧云你还行哈,你的数学学得不错。”四十几年后的今天,当时的场景以及陈老师对我说话的声音口气,还记忆犹新。因为阙亮清老师和陈彩兰老师的认可鼓励,我对数学一直保持着浓厚兴趣……永定一中老师们给予的爱和鼓励铭记于心,永远感念恩师!
感恩永定一中母校对我的培养。几十年来,永定一中“诚实、勤勉、精业……”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努力建设好家庭,做好工作,服务社会。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