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五、尊老敬老

  2010年5月,女儿雯婧回国探亲。有一天她陪爷爷玩,把手搭在爷爷的背后,猛然发现老人的呼吸有异样,她回加拿大之前,交待我们要带爷爷去体检。

  我们随后将爷爷带到龙岩市第一医院接受全面检查,发现他的右心室门上挂着一个类似果冻一样的粘液瘤。这种粘液瘤是良性的,但如果掉下来堵了动脉血管就有生命危险,必须心脏手术摘除。这个手术难度相当大,需让心脏跳动暂停几分钟进行。张先生首先找到龙岩市第一医院的胸外科专家院长林连凤谘询,林院长建议请他的导师廖崇先手术。

  原福建省协和医院的廖崇先副院长是我国心内科知名专家,他是永定人,又是福州秋娥表姑的同学朋友。我通过秋娥表姑联系上了廖崇先,他当时还在美国,我们等待了近一个月他才回国,我和张先生一起去厦门中山医院接他到龙岩。同时,龙岩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和胸外科也为我公公作好术前准备,第二天上午手术如期进行。

  这个手术风险大,手术台上的成活率只有百分之五十,我夫妻俩担当着很大的压力。公公进了手术室,我也回家默默地为他的手术情况作最好和最坏的两手准备,希望一切如愿。上苍保佑,手术相当成功,术后公公苏醒了。廖崇先不愧是心内科的知名专家,手术极其严谨细致,当时,他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就连简单的胸腔缝合,还自己亲自动手。看了他缝合伤口上的针眼,让我想起了绣花人的手艺。而隔壁病床是别的医生做的,同样的手术,胸前的缝合伤口似一条张牙舞爪的大蜈蚣,两者对比有着天壤之别。

  公公在ICU 病房待了一个星期后,转入胸外科普通病房,后又转呼吸科普通病房,需要亲人二十四小时护理,他要求高,不接受护工。张先生组织召开家庭会议,提出兄弟姐妹轮流值班护理,公公还要求每班需安排两个人。张先生兄弟姐妹五个,加上配偶共十人,真正排班的人也就是姑子三对夫妇和小叔子,尤其三个小姑丈,相当得力,陪护异常辛苦。

  大哥张先生是主心骨总指挥,他工作忙,父亲的心脏手术治疗康复也让他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那段时间他时常感冒生病,大家体量大哥,担心他到呼吸科陪护时间长了容易被感染,只有关键时刻才让他来医院。

  我负责病号饭和公公的心理疏导。公公要少吃多餐,一天送五顿饭菜和点心,我既要正常上班,又要煮送公公的病号餐,每天骑着摩托车,穿梭于菜市场、单位、家里和医院之间。公公原本身体很好,突然出现这种状况,接受不了生病的现实,常常情绪低落,不太认真配合康复治疗。公公又很有个性,家里唯有我尚能与他沟通交流。每当他情绪波动,我要去医院做心理辅导,安抚劝解,开导宽慰,常常一聊就是两个小时。公公在医院住了三个月,我忙得焦头烂额,异常辛苦。我有个好闺蜜瞭解到这种情况,很直白地劝说道:“碧云,你也这个年纪了,要注意自己。毕竟是你的公公,对你没有养育之恩,你没必要这样付出。”我答道:“虽然是公公,但我也是叫他爸爸,不忍心甩手……”

  公公住院三个月,儿女们被搞得身心俱疲,陪护人员睡简易床,小妹利兰的腰锥都出了问题。公公出院后,需要在龙岩康复治疗。由于我家住的是九十年代的集资房,没有电梯,公公出院后无法走楼梯,而利兰家是电梯房,公公便由利兰夫妻俩照顾,婆婆也从永定上来帮忙。在龙岩调理三个月后,公公一直闹着要回永定老家,我们拗不过他,只好顺从他回永定调养。

  这种心脏手术会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术后的康复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力。公公长期抽烟还患了慢阻肺,肺功能本来就差,加上心脏手术,雪上加霜,他的康复之路更是异常艰难。廖崇先是公公的中学同学,他也指导公公康复事项,如多讲话,唱歌等有利于扩展心肺功能。公公不太配合,情绪不稳定,反复纠结“自己身体如此好,为什么会这样?”我做了许多思想工作,遗憾的是终究没能解开老人的心结。我们也买了美国进口的百帕牌呼吸机和制氧机,还去永定县医院购买氧气瓶,辅助他康复治疗。终因其康复训练主动性不足,一年半后,心肺自然衰竭离去。

  事情过去若干年后,回看公公在患有慢阻肺的情况下,动这场手术是否值得,也是难以断定。作为子女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把威胁老人生命的“炸弹”排除,让他健康长寿。但我们没有经验,低估了老人康复训练的难度,术后的最终结果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如果没有手术,或许也能延续生命一年半载,甚至更长的时间,老人最后的日子也更有生活质量。但人生的过程没有预演,不能重来。事情过去了,讨论对错与否已没有意义,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子女对老人的一片孝心以及关键时刻兄弟姊妹之间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话说张家必然会想起张先生的外公外婆一家以及春英细姨恵兰满姨他们。外公外婆一家对张家给予了太多的扶持和关照,张先生说,外婆家的恩情永生难忘。

  张先生的外公外婆家在永定县城南门小路上黄屋,当时家里有外公黄汉先,外婆郑细荀、大舅黄文焕、舅妈卢丽莲、表弟黄波、表妹黄文。外公是一位老实善良的农民,也是一个搞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大舅是永定一中有名的化学教师。

  听张先生说,过去张家孩子多,生产队分配的口粮不足,家里穷,生活困难,一日三餐无法填饱肚子,尤其是每年一到度饥荒的时节,主要靠外公外婆家接济粮食。外公外婆疼爱女儿,大舅舅妈也很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妹妹,很爱外甥外甥女,对张家关爱有加。外婆家生产队分配的口粮富足,加上大舅每月有工资收入,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伙食也好。张家兄弟姐妹常去外婆家吃饭,饱饱口福,每逢节日外公外婆有一点好吃的都要给孩子们留一些。

  张先生出生在外婆家,小时候也在外公外婆家长大。我婆婆出嫁后,她和孩子们的户籍还留在外公外婆家,归属外公外婆所在的生产队分口粮挣工分,直到张先生上小学后才迁到张家户籍所在生产队。据说,张家七十年代盖房子,外公天天来帮忙干活,一把崭新的锄头,到新房建成,只剩下小半截,足以见证外公付出的辛劳和汗水。张先生小时候在外公外婆家也倍受宠爱,他与外公外婆和舅舅舅妈一家的感情特别深厚。

  我嫁到张家后,也与外公外婆家走得很亲近,舅舅舅妈喜欢我,我们与表弟黄波和表妹黄文的关系胜似亲兄弟姐妹。张家有事需要帮忙,一个电话表弟黄波就上门免费服务;雯婧高一暑假回永定找黄文表姑补习英语,黄文表姑的开导启发对雯婧高中阶段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有条件有能力之时,对外公外婆家的事也很上心,舅舅舅妈很信任我们。有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舅妈晚年有基础病,有一次我回永定,在沿河路偶遇舅妈,两人随聊得知舅妈的眼睛近期看东西似乎有飞蚊的感觉。我意识到舅妈的眼晴问题不寻常,回到家里便与张先生商量,随即带舅妈上龙岩,到龙岩第一医院找眼科专家检查治疗。后来,我夫妻俩又一起送舅妈去厦门眼科医院找眼科专家进一步治疗。幸好及时医治,阻止了眼疾的进一步发展,保住了舅妈的视力。

  舅妈前两年离开我们了。她离去的前两天,住在龙岩第二医院还与远在加拿大的我隔空视频聊天,老人还说到十几年前我带她去看眼晴的故事,那天两人聊得甚欢。没想到我与舅妈的再见竟成了永别,人生事事无常,想到与舅妈的最后一别不禁潸然落泪。

  我们对细姨、满姨家也一样,只要有需求,知道后都会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满姨是我和张先生的介绍人,亲上加亲。雯婧还小的时候满姨一家帮带了许多,我们知恩感恩,凡是满姨家的事就是自家的事情,必须尽力而为之。婆婆娘家的亲戚都温和善良,我与他们交往密切,亲人们也给予了我许多爱和温暖。

  张家诚实善良,勤劳俭檏,团结友爱,爱老慈幼的家风,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嫁到张家,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家,生我养我长大的王家变成了娘家。我提醒自己要转换角色,爱屋及乌,与张家亲人和睦相处,融入张家。几十年来,我与张先生一起努力,改善张家的生活环境,提高家人生活品质;在照顾关心长辈、帮扶弟妹搞好家庭建设等方面,也尽心尽力,并深感这样的付出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令人欣慰的是,我的婆家人通情达理,弟妹他们认可大哥大嫂的付出,公婆及其他亲人也给予了肯定,我在婆家收获了爱心和亲情!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