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五、扶持先生

  张先生出身农耕家庭,小时候生活困苦,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勤劳爱家,工作积极上进。作为妻子,我理解他的不易,尽力扶持他全心身地搞好工作。

  1. 理解先生

  理解张先生穷苦出身的不易。张先生是永定县凤城镇人,也是农村户口,小时候家里靠农作耕种过日子,家里弟妹多,生产队分配的口粮严重不足,生活特别困苦。

  他说,以前城里人生产队耕地少,累死累活每年每人只能分到三百多斤谷子,碾成大米只有二百多斤。那个年代大兴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允许农民私自开荒种地,不允许种杂粮来补给不足的主粮,每年到了三月至五月家里就断粮。度饥荒的时候,主要靠外公外婆家接济粮食和购买政府分配的陈年回销粮,同时家里也会用大量的木薯粉蕉芋粉充饥。家里经济困难,没钱买肉买油,一块肥肉用盐来腌,挂在架子上,煮菜时用肥肉在锅壁上擦一下,再炒菜,油水严重不足,整日饥肠辘辘。由于青少年成长期营养严重不良,他的体质一直很虚弱。他说是因为长身体的时期,吃太多木薯粉蕉芋粉吃坏了身子。

  他是家中老大,弟妹多,从小就要帮干农活,挑粪、施肥、锄地、插秧、收割稻子、砍柴等都干过。他小学二年级开始,每天中午要到北门山用竹蔑框收集松毛和枫树叶,解决家里日常生活的燃料;三年级开始要到永定河挑水,解决全家人的饮用水,他家到永定河很远,还要爬永定纪念碑那一排又高又长的台阶,挑水是极辛苦的活;四五年级就跟邻居一位老爷爷做土砖,一块土砖卖两分钱。初中开始课余时间去建筑队做小工,挑砂石、挑砖、捣混泥土水泥板,做小工一天可赚六角钱工资;高中开始用板车到河里挖砂、挖小石子、拉砖块和砌房屋地基的大山石,拉大山石路途十几公里,一板车才卖2元钱,用来积攒学费和贴补家用。

  有一次张先生拉大山石,石头抬起后中间断裂,砸到膝盖,去掉一大块皮肉,露出了白色的骨头,鲜血喷涌而出,同伴见了惊恐不已。这时正巧有一群阿姨挑担路过看到了这一幕,其中一位阿姨马上放下担子,在路边釆了草药,用她的乳汁一起捣烂,敷在伤口上止血,后由同伴用板车送他回家。万幸没伤着骨头,经历了一个半月伤口基本愈合,这个伤口至今还会在气候变化时伤损疼痛。五十年过去了,他仍然记得当年紧急出手相救的那位不知名阿姨,他多次对我说,如果能找到这位恩人,一定要去看望感谢她。

  1976年6月他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为了以后的生计想学一门手艺,便跟着木匠师传学做木工活。一年后遇上了恢复高考,1977年考入福州大学,让他成了那个年代的天之骄子。

  一次探亲体验让我理解了地质队野外作业的艰苦。1982年1月张先生福州大学地质专业毕业分配到闽西地质大队。大队部在三明市,他所在地质八分队在武平县中山镇膨润土矿区勘探找矿,工作地址在武平县中山镇种猪场。

  八十年代初期,交通极为不便,他来龙岩车程五个小时,还需在武平县城转车往中山镇。县城转车常常会赶不上班车,要么走路几个小时,要么在武平县城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才能回到队部,每来一趟龙岩很不容易。

  1985年我俩相识之后,俩人恋爱主要靠书信往来,我从未去过他的单位。有一天,我的科长帮我拿信件,看到张先生的通信地址大为诧异,便提醒到:“小王,你男朋友到底是干什么的?通信地址怎么会是种猪场?你还是要去看一看。”正好我有探父母的假期,提出想去他的单位看看,被张先生一口回絶。他说,你千万不能来,我们野外地质分队没有女生宿舍,你去了没有房间给你住。他这么说我也就信了,从此不再提此事,他也极少在我面前提及野外地质找矿工作生活的艰苦和回龙岩交通不便的难处。

  婚后不久,他所在的地质八分队在武平中山完成膨润土矿勘探工作后,将成建制调往上杭紫金山金矿勘探工作。为此,他以夫妻分居两地为由多次向闽西地质大队申请,从地质八分队调到了龙岩东肖地质四分队。以为是俩人单位都在龙岩,空间距离变得更近了,没想到他又被下派到连城铅锌矿区外围野外普查找矿小组。铅锌矿区在连城县庙前镇,距离庙前镇政府还有三十多里。

  婚后的第一个探亲假,我提出去探亲,这回张先生同意了。我坐班车去,他到庙前镇车站来接我。镇上到铅锌矿的班车,一天只有一班,中午12点发车,我没赶上,只好下午转搭载矿的大货车。去铅锌矿的沙土公路,路况差,盘山越岭很险峻,吓得我心惊肉跳。大贷车摇摇晃晃,至傍晚时分纔到铅锌矿总部。

  铅锌矿总部隐藏在深山沟的一个村庄里,他们的地质分队野外普查小组有七人,租住铅锌矿职工宿舍。这幢有点年头的二层老旧职工宿舍,在铅锌矿总部对面山脚下,周边是老百姓的菜地农田。地质队这些人住的单间宿舍没有卫生间,吃饭自行解决,用煤油炉或电炉在各自的房间里煮。

  生活居住条件差点算不上什么,最难的是日常生活物资的匮乏。铅锌矿总部生活区只有一个小卖部,只能买到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没有菜市场,买菜买肉要搭乘载矿的大货车去庙前镇上购买,极为不便。铅锌矿的职工和村里的老百姓自己种菜,自给自足。偶尔有附近村民杀猪会拿到矿区来卖,若有遇到,买上几斤肉或大猪腿算是改善生活了。野外地质队的人房间里都备着好多面条,常常白开水煮面。

  我去探亲,张先生托闽南同事买了许多海蛎干和巴浪鱼乾,我们用巴浪鱼乾、海蛎干煮面,算是美食了。没有青菜,白天他们去野外找矿,我就到附近菜园子转悠,看到有人浇菜,就问能否卖点青菜给我,常常也有收获……

  有一天我与张先生的同事聊天,我说:“你们这些野外地质队员太不容易了,工作生活环境那么艰苦……”没想到他对我说:“嫂子,铅锌矿生活条件已经算是不错了,是我所待过最好的地方,其他地方的环境更为恶劣。”他的回答让我内心很震惊,张先生之前从未在我面前说过这些。刚毕业的我,没有任何社会生活经验,对于野外地质队的工作,似懂非懂,从未仔细去考量过。

  接下来的日子,张先生同事的这番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我慢慢理解了地质队野外作业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也开始直面夫妻分居两地问题。半个月的探亲假期很快结束了,这次亲身体验了地质队的生活,知道了张先生野外工作的不易,特别希望他能尽快调离地质队。

  2. 支持先生

  张先生调入龙岩地区土地管理局,工作非常发奋。我所能做的就是承担下照顾家庭孩子的一切事务,解除他的后顾之忧。

  当时,龙岩地区土地管理局成立不久,土地管理在我国也是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他的工作从零起步,没有以往的经验可鉴借,唯有靠他自己学习摸索。闽西山区山多耕地少,加上地方经济的发展,工矿企业、城乡居民建设等用地的需求,现有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功效?这是他平日里思考最多的问题。

  节假日,他常常一头扎进图书馆、书店、资料库,借阅的书籍资料,一堆堆放在家里的书桌、沙发、茶几、床头。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很强的学习能力,他阅过的资料,重要内容在哪本书籍资料上,第几章节,甚至第几页,这些资料又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他都记得精准。家里清理打扫卫生,他的资料我只能理工整,不能挪位置,更不能动顺序。那些年,他阅读了国内外数百万字的图书资料,汲取知识养分的同时,也拓展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他迫切希望能够根据闽西特有的山区条件,研究提出一套既保护耕地又能保障发展用地需求和土地资源资产化规范管理的可持续利用建议报告。

  为了摸清“家底”,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他走遍了龙岩各县(市)乡镇。他曾一年下乡二百多天,指导基层开展土地清理和土地调查。他牵头组织编制龙岩市及下属各县(市)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他是课题组和技术负责人,忙得不可开交。当时,土地管理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一件新鲜事,闽西这类山区,尤其是地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在全国几乎是空白。作为全国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单位,这项工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了。他几乎把所有的节假日及业余休息时间,都用在了工作学习上。

  那时,我们已经搬进市政府蜈蚣山宿舍,他把厅里的茶几当书桌,把饭桌当图板,查阅资料,绘制图件,撰写研究报告。以前没有电子设备,用稿纸手写材料,修改很不方便。晚上孩子睡了,夜深人静,他让我帮忙看稿和钞写修改后的内容。他坐在茶几的这头,我坐在那头,他思维活跃,写稿改稿速度很快,我看稿抄稿要紧赶慢赶。三十几年过去了,陪他一起熬夜写研究报告的场景,至今印象深刻。

  张先生扎实的大学基础以及多学科的知识功底,加上他的勤奋努力,使他在全新行业脱颖而出。他作为多项课题组负责人和第一执笔者,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部、省、市科技进步奬和科技成果奬;并在国内两家知名出版社出版发行,供全国地、县级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学习参考借鉴。他曾在《中国土地》等知名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多篇论文获得省地市优秀论文一等奬,其中一篇论文被原国家土地局、人事部联合举办的“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高级研修班録用。因科研成绩突出,他荣获第三届福建青年科技奬和第四届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奬。1995年起连续三届被评为龙岩市管拔尖人才,龙岩市优秀知识分子。

  龙岩市科协主席曾在全市科协会议上感概地说到:“张辉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长期潜心钻研,结合工作实践开展课题研究,成为闽西同时获得“福建青年科技奬”和“ 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奬”二项殊荣的第一人,实属不易,他为闽西科技界争了光。”张先生结合工作实践和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展课题研究,又通过课题研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指导和促进龙岩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创新。他负责的多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曾获得过国务院、福建省人民政府和龙岩市政府的表彰和奬励。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福建省国土资源系统和龙岩市政府土地管理先进工作者。闽西日报也以题为《事业成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报导了张先生的事迹,我们家也曾接受过闽西电视台的专题采访。

  2001年我们搬家,住进了新罗区后门前龙岩市国土资源局的集资房。新房有三个房间,装修的时候,专为他装了一个书房,一排大书柜,办公桌椅配备齐全。本想给他准备一个私人独立空间,一来读书写材料更安静,二来他的书籍资料不会在客厅随处摆放,影响家里的整洁美观。没想到搬入新家后,他还是照样搬张小板凳,坐在客厅的茶几前,读书看报写稿。他说,十几年来已经习惯,就喜欢在厅里读书工作,喜欢我在他跟前晃来晃去做家务。这让我好无语,新家的客厅仍旧是一堆堆理不清的土地管理专业书本报刊杂志,一叠叠剪报和读书笔记。我曾梦想自己的新家工整简洁清新,因为他读书的习惯,新家给予我的梦想又一次无法实现……他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几十年始终没有改变。

  他工作紧张,压力大,下班后经常一头扎进游泳池锻练,游泳后回家吃我煮的粗茶淡饭。饭后在宿舍楼下陪我散步,同栋楼的同事邻居戏称我们夫妻俩天天转圈圈。转完圈圈,他回家继续读书看报。他的读书笔记和剪报贴本,一箱箱堆在书房,不定期需增减清理,这些都是他常态化的学习生活规律。

  张先生的一位同事曾对我说:“你们家老张,业务特别熟悉,业务能力非常强。他像是一部词典,他的大脑像是存储器,涉及他分管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条文没有他说不出来的……”。我想,正是因为他坚持学习,长期积累,加上他过人的记忆力和超强的学习能力,法律法规政策瞭如指掌,业务能力强也就不足为奇了。

  繁忙的工作让他越来越无睱顾及家里,曾经龙岩水泵厂同事眼中勤劳的张先生,慢慢地变成了家里的甩手掌柜,我包揽了日常起居生活的全部家务。

  由于工作压力大,张先生原本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口腔溃疡、感冒咽喉肿痛等小毛小病成了家常便饭,我小心翼翼,细致入微地呵护着他。经多年的慢慢调理,他的免疫力和扺抗力明显提高,体质得以改善。

  我与张先生从相识相知到携手同行,相濡以沫四十年。我始终牢记母亲的教诲,在单位做好工作,在家里照顾好家庭,带好孩子,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张先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的付出和努力,也得到了他的肯定和赞许。

  感恩张先生一路同行,尽管曾经艰难,但俩人一起吃苦打拼的历程值得回味,也有价值和意义。现在我们的家庭从原来的三口小家变成了六口之家,温馨和睦,我在加拿大含饴弄孙,其乐融融,这是上苍赐予我最好的回报,也是夫妻俩最大的收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