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夙愿,也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两岸统一势所必然,但是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因素也不少。当前岛内政治生态十分复杂,各种政治力量竞相角逐,在左右岛内政局走向的诸多力量中,青年学生运动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近年来越来越彰显出巨大的社会动员能量,并对两岸的融合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1990年的“野百合学运”是台湾社会全面解严后爆发的第一次非校园议题的大规模学生运动,开创了台湾学运的新纪元。从此以后,台湾学运逐渐摆脱了1980年代单纯以争取校园自由与民主权利为主要议题的学生身份制运动,越来越趋向社会化和政治化,此后所发生的2004年的“新野百合学运”、2008年的“野草莓运动”、2012年的“反媒体垄断运动”、2014年的“太阳花学运”、2015年的“反对亚投行运动”和“反课纲微调运动”等一系列影响较大的学生运动,都走上了具有明确政治议题的群众性政治运动的道路,它们的发生发展不仅在岛内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台湾当局的政策走向,而且一度冲击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
回顾最近25年来台湾学生运动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台湾学生运动呈现出如下的走势:从爆发特点来看,台湾学运的频度(发生的时间间隔)、广度(运作和影响范围)和烈度(破坏性程度)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扬态势;从学运的动员结构来看,学运逐渐跳脱出传统的人际关系动员方式,而更加趋向于网络化的组织形式,学运爆发的不确定性和自主性都在显着增强;从学运的运动效果来看,学生运动一再显示出强大的运动能量和不容小觑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左右岛内政局的能力不断攀升,日渐成为台湾新社会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关键政治因素;从学运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来看,近25年来,在台湾学运的发展脉络中,理性与非理性交融,但非理性主义渐渐浓厚,中华民族意识与台湾“本土化”意识相交织,但分离主义和排他主义日趋抬头,弥漫着明显的“恐中”“仇中”“反中”情绪,已然对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台湾学生运动的发展趋势中,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现象是,学运的议题逐渐由过去的台湾内部问题转向两岸议题,而且两岸议题和大陆元素越来越容易成为学运的引爆点,学运所凸显出来的“恐中”“仇中”“反中”的色彩日益浓厚,一部分青年学生对民主的虚幻追求遮掩不住他们“厌统崇独”的政治心态。这既客观地反映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台湾社会及民众心态的影响在加大与加深,也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的巨大挑战,而且已经在事实层面开始阻碍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步伐,不断侵蚀着两岸政治互信与互动的基础,撕裂着两岸中华儿女共有的民族感情,最终可能会危及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可以预见的是,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台湾学运还会继续爆发,影响也会持续存在,这将成为两岸统一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对此,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或隔岸观火,也不能大惊小怪惊慌失措。
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而言,台湾学生运动的蓬勃发展既是挑战,也可能是机遇。一方面,学运不断凸显出来的理性迷失为两岸关系的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势必对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这是当前摆在两岸人民面前一场全新的战争,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比两岸之前的政治对抗和军事对峙更为微妙和难以应对。另一方面,学运的巨大能量标示出台湾的青年学生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登上台湾公民社会的舞台,正在成为影响未来台湾政治走向的关键因素。若能因势利导,争取台湾青年认清祖国统一的必然趋势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必定能大大缩短两岸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因此,我们既要辩证而客观地分析学运的性质,警觉学运可能引发的台海危机,也要冷静而审慎地对待学运的发展态势,采取更为积极稳妥的措施,做好对台青年工作,努力把学运危机转化成和平统一的契机。
首先,要转变工作重点,在促进祖国统一的战略上,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当前更要寄希望于台湾青年,走深耕青年之路。
其次,要在继续强化两岸人民以共同的中华民族血脉和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原生性认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建构以青年亚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群体性认同和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的中国梦认同,以建构性认同引领两岸青年从互动走向互信。
最后,要切实关注台湾青年的现实需求,尽快探索和构建起主要面向台湾“三中一青”的切实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把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的理想化为具体的行动,以平等平实的心态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涓滴效应”,从下而上地渐次实现两岸经济利益联动、两岸人民情感共鸣,让大陆的社会理想与台湾的民间道义价值互动起来,努力打造符合历史趋势、时代要求和人心向背的命运共同体,切实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在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的基础上,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关键词:台湾;学生运动;发展趋势;对策。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