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从岭南客家文化看河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文化,它随着历史上的多次移民,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并与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适应,发生文化创新和发展。其中南向的一支,从先秦开始进入岭南,在闽粤赣等地区传播,宋元时期,随着大批中原移民南迁,作为一个独立的民系文化——客家文化最终形成。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客家文化在保留和传承河洛文化特质和风格基础上,也在与岭南地理环境相适应,以及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质和风格。客家文化的形成是中原河洛文化在岭南地区的创新与发展的结果,充分彰显了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文化特性,因而传承数千年而不中断,具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河洛文化在岭南的创新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河洛平原先进的农耕文化到岭南客家山区全面开发的梯田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它产生于中原腹地——黄河中游的洛河流域,是以伊洛盆地(即洛阳盆地或洛阳平原)为中心的区域文化。相关考古资料表明,在三四千年前,河洛地区的生态环境良好,非常适宜人类生产、生活。水文、气候、土壤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河洛地区成为我国农业起源与发展的中心区域。相关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夏代,生活在河洛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木耒、石斧、石铲、骨铲、石镰、蚌镰、穿孔石刀、陶刀等农具,《周礼》中提到的“五谷(黍、稷、菽、麦、稻)”在河洛地区均有种植,反映了当时河洛地区农耕文化十分发达。中原人南迁后,也将河洛地区先进的农耕文化带到岭南客家地区,并结合当地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创新发展了以耕山为主、梯田文化占优势的山区农业文化,这一为适应新地理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一种热带亚热带山区经济模式,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上的创新与发展。

  二、河洛文化崇文重教的传统在岭南客家地区发扬光大

  崇文重教是河洛文化的优良传统。客家先民中有许多人是中原衣冠望族,来到蛮荒的岭南山区,可供谋生的门路不多,于是他们发挥自己原有的文化优势,以读书作为求出路的一种手段,故崇文重教成为当地的一种社会风气,教育文化发达、人文鼎盛是客家民系的一个重要文化特色,也是客家文化在继承河洛文化的崇文重教之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而结出的硕果。

  三、从河洛文化浓厚的宗族观念到岭南客家地区重门第、扬家声之风俗

  深受河洛文化影响,客家人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看重出身门第和家庭的名声,多称自己为中原世胄,乡土和群体意识十分强烈。在岭南客家地区,祠堂林立,故有“凡大小姓,莫不有祠”之说。有祠必有堂号,这些堂号通常以反映祖先居地或发祥之地的名称来命名。而各个堂号皆有堂联,并多以客家人在河洛地区的原居地的郡或官名入联,以示不忘故土,且上下联中也常常有“世泽”、“家声”之类的专用词语,反映了他们怀念祖宗功德、溯本追源的心态。而这种文化景观在岭南其它地区则难以见到。这些堂号使同一姓人的凝聚力大为加强,宗族凝聚力也由此而生,可保持至几十代不变,也是传承和发展河洛文化的一种原动力。

  四、从中原普通妇女到岭南主要劳动力地位的转变

  条件恶劣的山区环境使客家妇女成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由此形成一个迥异于中原普通妇女的的特殊妇女群体,她们这种独特的精神风貌使客家文化在中国风俗地理上占有最具特色的一角。“妇人为市,男子坐家”。早在明代就为客家系地区的一大景观。近世不少客家男子漂洋过海谋生,进一步促使妇女走向田间,她们不仅要操劳家务,还要从事原由男子承担的劳动。而岭南其他民系地区的男子外出谋生也并不比客家系少,可是妇女参加户外劳动比客家妇女大为逊色。客家妇女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贤良温顺、生活俭檏,集中国妇女传统美德于一身,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客家妇女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态度。 这是客家妇女的独特性所在,也是河洛精神文化在岭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具体表现。

  五、从中原河洛话向岭南客家方言的演变

  宋以前,客家先民入居广东人数少且分散,客家方言作为一个民系语言尚未形成。宋以后,随着大批中原人南下,在岭南山区已出现了反客为主的人口格局。宋末元初,南迁客民所操的语言脱离了其原来的语言环境,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到宋元之际完成了从中原汉语分化的历史过程,成为一种新的方言——客家方言。“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既是客家人恪守的信条,也是凝聚客家人的一种强大内在力量。客家方言既保留了客家先民原居地中原河洛地区古汉语的语言特色,也受到了迁居地岭南当地方言的影响,是客家民系认同和区别于其它民系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民族多语言交流、融合、创新发展的产物。

  六、聚落形态从中原散居到岭南集居转变

  客家移民为适应岭南山区环境和维系宗法社会秩序等,创建了多种客家屋式,反映了河洛居住文化及建筑文化在岭南客家地区的创新与发展。其中以围龙屋的数量居多,且最具客家民居建筑特色,集中反映了客家聚落和建筑文化的主要特征。这种群体屋式可容数十户甚至数百户居住,内部有严格功能分工和布局,充分体现了客家人以宗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也是河洛文化重根、重家园的传统观念在岭南客家民居建筑文化上的体现和创新发展。客家先民原先分布在中原坦荡的地形上,居住的村落星罗棋布,为方便耕作,村落相互距离不过数公里,形成村落连绵格局。但南迁后,这种客家聚落和建筑遍及客家人所在地区,充分展现了客家人极强的适应与应变能力,是河洛文化在岭南的创新与发展。

  七、结语

  综上所述,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在河洛。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居岭南,作为中原文化的载体,在岭南地理环境下,为适应入居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不断调适、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并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客家文化,既反映了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源流关系,也充分彰显了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传播力。

  (原载朱小丹主编:《河洛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河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本文略有删改)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