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域概念上看,粤港澳指广东全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但从区域文化的涵义(即文化渊源、特质、风格的共同性)看,粤港澳主要指珠江三角洲、香港和澳门所联成的地域,基本上为粤方言覆盖的区域,亦即本文所指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综合体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基于深厚的地缘、亲缘和史缘等关系,粤港澳三地文化的共同性远远大于其差异性,并藉助于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汇发展,最终形成粤港澳文化综合体,为大湾区文化综合体之历史基础。这一文化交流与融汇发展的过程大约经历了上百年,成为推动大湾区空间结合的一种重要力量。这个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综合体也是人文湾区的一个主要存在方式,发挥着促进大湾区多元文化交流和繁荣发展的作用。
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综合体形成的背景和历史过程
(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综合体形成的背景
从史缘关系看,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港澳一直是广东政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与珠三角所在州府县有不可分割的行政建置关系,其文化属岭南广府文化的一部分。从族缘关系看,粤港澳的民族和人口迁移,一则造成文化传播,二则使不同文化发生交流,形成新文化,推动文化向前发展,而移民的素质、源地、迁移时间、路线和分布,又影响到一个区域的文化特色。粤港澳区域文化的创新及其特质和风格的异同,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历史移民运动。港澳原为人口稀少海岛、半岛。战后随着香港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主要来自广东移民)迅速增长。1841年香港共有华人7450人。2019年750万人。而澳门人口,1555年为400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增长较快,1997年为45.4万人,2014年为61.4万人。从其人口地缘构成看,澳门的移民主要来自闽粤,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据相关史料记曰“粤民侨寓澳门,人数众多,良莠互异。南(海)、番(禺)、香(山)、顺(德)等县,商民往来省澳者何止数万,往往两地置产,两地行商,无从限断。至于闲民滥匪,往来如织,尤无纪极”。从整体上看,广府人是港澳居民的主体,90%以上的人口使用粤语,形成以广府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当然,人口民族或民系构成所反映的文化渊源和地位,对于大众文化有更多的参考价值,对于精英文化却不一定能等量齐观。但港澳居民来源,且与珠三角地区从未间断地往来的历史进程,是其文化史缘、地缘和族缘关系的反映,也是认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综合体形成的一个重要背景。
(二)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形成为大湾区文化综合体建设奠定了历史基础
1.珠三角广府文化核心区的形成
珠三角是广府文化核心区,也是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的历史核心。溯自秦汉统一、开发岭南,至唐宋,以粤方言形成为标志,广府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核心已形成。明清以来,珠三角为西风东渐首受之区,建立起发达商品农业,城镇连绵,人文兴旺,各类科举人才、教育机关和公私著述,其数量之多,学风之盛,甲于全省,广府文化内涵得以充实与提高,并完全定型成熟,发展成为时代先进文化,以很强的文化势能,向国内外辐射。这可从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詹天佑等组成的人才群体,站在时代前列,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历史事件中得到验证。《广东新语》曰“广东居天下之南。……天下之文明至斯而极。极故其发之也迟。始然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故今天下言文者必称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成为全国经济高峰区,广府文化被染上更浓重的商业色彩。香港文化、澳门文化、华侨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在珠三角谋生数百万外来人口带来的其他省区的地域文化,使珠三角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粤语、广货、影视、音像作品、时装、流行音乐,以及新潮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全国扩布,即为新时代背景下珠三角文化脱羽成熟的标志,为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岭南首位城市的广州即为这个综合体的文化中心。志称:“五岭之南,郡以十数.县以百数,幅员数千里,咸执秩拱稽,受治于广州之长”。在制度文化上如此,在教育上也一样。广州是广东书院集聚的中心。西方汉学家帝莱曼·格里姆指出:“到十九世纪时,在学术功能和官方地位方面列为高等的书院,往往坐落在高级城市;较低级书院为层级中较高级书院输送学生,以及较好书院为较差书院提供山长和学长的整个结构,在广州达到顶点”。而近现代广州,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桥梁和基地,一直在发挥中西文化交流整合功能,即一方面吸纳西方文化成份,并加以改造、完善和创新,变为岭南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将所吸收、积累的文化能量辐射出去,传递到内地,乃至海外。广州的这种文化角色从未动摇,并高踞岭南文化中心地位,带动周边地区文化发展,使珠三角成为岭南区域文化的中心和代表。
2.香港区域文化的形成
香港历史早期为南越文化所覆盖,后来则主要为客家文化所覆盖。据有关族谱记载,从宋到明迁居新界和港岛的邓、侯、文、廖、彭等姓主要是客家人,他们建聚落,开圩市,繁荣当地经济,也带来了客家文化。清初,沿海“迁界”和以后入居香港地区也以客家人为主,并与其他民系杂处,可以说,鸦片战争前香港是客家人的社会,也决定了客家文化是香港文化的本底。鸦片战争以后,大批内地人(主要是珠三角的居民)迁居香港,带来广府文化、粤方言、风俗习惯。香港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都与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相同,广府文化覆盖香港大部分地区,只在新界山区保留了传统的客家文化。在英国管治下,以英国海洋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得以在香港传播、发展,成为西方文化最直接传入之地,形成香港文化既有与珠三角文化“同声、同气、同根”的一面,又有浓重的洋味的一面,凸显了香港文化的多重个性和商业化、世俗化、享乐化的风格。香港文化的本根在广东,又有全面的开放性和国际性,浓厚的传统性与高度的现代性幷存,这种多元性甲于世界其他许多地区,是一种很独特的混合型文化,但香港文化始终是岭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3.澳门区域文化的形成
从澳门与香港、珠三角历史关系看,自澳门为葡人租赁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澳门文化处于独立发展阶段,以中葡文化相互交流、调适为特征。70年代以后,香港现代文化崛起,并迅速占领澳门市场,香港电视、音像制品、服饰等成为消费潮流。澳门文化一方面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受香港文化左右,两股力量支配了澳门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70年代后期内地改革开放,澳门文化踏上了与珠三角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道路。在澳门,除了葡式建筑、葡式饮食,以及占总人口2%左右中葡混血土生葡人至为触目以外,葡萄牙文化主要是在上流社会中存在。而澳门是个半岛,更便于珠三角居民的往来,与香港交往也非常便捷,香港文化大规模渗入、占据澳门,大有反客为主之势,故有人将港澳文化视作一个文化类型。但澳门文化有“浓厚的拉丁色彩,与香港的盎格鲁萨克逊传统不同,澳门在种族、语言、法律、行政、建筑、民族、饮食等方面受拉丁文化的影响较深。中西文化交融的和谐性突出”。在澳门稳定、宽松的社会环境、悠久历史、华人占当地居民絶大多数的背景下形成的澳门文化,与香港文化一样,甚至比它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的广府文化,同时糅合了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也是一种多元混合型文化。
4.三地文化互动和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的形成
在既有共同又相对独立的时空背景下,粤港澳三地文化各自作为一种类型先后形成,并经过长期地、基本未间断地交流、碰撞,使文化景观、结构等产生变化,最终的结果是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的形成。
粤港澳文化互动,在于三地商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所伴随的西方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往返运动。历史上珠三角几次大量人口迁居港澳,广府文化也随之传播、扩展至港澳文化的各个层面,港澳遂成为广府文化的天下,这是历史早期广府文化传入港澳的一个方面。而港澳作为西方文化登陆的桥头堡,拥有时代先进文化的优势,不但进入这里的广府文化被涵化、改造,而且藉助于各种途经,将新生的港澳文化传入珠三角,促使那里的广府文化发生改造和变异,形成新的文化景观和区域分异。
以城市建筑而论,地中海式建筑骑楼,符合岭南气候特点,首先在澳门,继在香港立足,成为主要街景。20世纪初,骑楼由港澳传入广州,这一相同的城市建筑景观反映了三地文化交汇关系。以风俗文化而言,珠三角传统风俗到了港澳,或多或少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发生变异,具有中西文化多元混合的特点。港澳特重西方圣诞节、复活节,但也同样重视春节。近年这些西方节日传入珠三角,尤为青年所锺爱,其喜庆气氛不亚于港澳。以语言文化而论,粤港澳都以粤语为本土方言。20世纪80年代,粤港澳趋于经济和空间一体化,粤语空间占用也达到历史高潮。粤语近年又由珠三角扩散到全省乃至全国大中城市。以文学艺术而言,港澳开埠以后,尤其20世纪20-30年代,广州、佛山等地粤剧进入港澳上演,“省港戏斑”穿梭两地,活跃于茶楼歌坛。20世纪30-40年代,国内大批文化人避乱南下香港,如茅盾、夏衍、郭沫若、蔡楚生等,使香港一度成为华南进步文化中心。到香港沦陷前夕,香港创办文化艺术团体之多,各种文化活动之盛,新闻、出版、教育事业之繁荣,实属空前,传颂一时。仅《大公报》1938—1941年发表来自延安抗日作品就有150多篇。香港沦陷后,香港文化也随避乱人士传布内地。在广东临时省会韶关,就集合了一批从香港迁来岭南大学师生,他们在当地演唱贝多芬、莫扎特乐曲,上演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使山里人耳目一新。他们也同时学会了粤北民謡和山歌,以及流行抗战歌曲,为战时粤港文化碰撞和交流的一段佳话。20世纪80年代以后,粤港澳中断近30年文化交流得以延续,并达到高潮。香港武侠通俗小说、粤语歌曲、电视剧等流行文化大举进入珠三角,包括澳门,继辐射内地,其影响极为深广,举世瞩目。
以思想文化而言,粤港澳都是我国先进思想策源地、时代思潮的重点,但以港澳首得风气之先,继传入广州等地,引起社会异动和变革。早期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变法维新,其基地就在粤港澳。如康有为考察香港,看到资本主义先进事物,深感清王朝腐败,才萌发改造国家、变法维新新思想,抱定“经营天下”大志。他大批新学图书就是在香港采购的。以港澳为基地或由港澳培养的维新人物,还有著名思想家王韬、郑观应、何启、胡礼垣等,他们或办报、或著述,或办学,奔走于粤港澳之间,在推动变法维新之同时,实际上也极大地促进了三地文化的交流。孙中山革命思想更深受港澳文化影响。他说“我之此等思想发源地即为香港”;“予在澳门,始知有一种政治运动,此种政治运动大可视为少年中国政党之形成。”。港澳不仅是孙中山投身革命之地,也是组织、指挥革命大本营,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不久在香港和澳门成立分会。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在南方发动多次武装起义,絶大多数在香港、澳门策划和获得补给支援。粤港澳实际成为颠覆清廷的一个革命活动中心。
以价值文化而言,粤港澳各有自己价值观念和体系。香港人的一切讲究实际利益的文化功利性;香港人群体中多种价值观幷存的文化多元性:处在中西文化价值观之间的香港文化边缘性等,成为香港价值文化特质。而澳门文化则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融汇的文化协调性,恪守中庸之道的文化中度性,随时代变迁较小的文化稳固性等。至广东人所具有对外来文化宽容的文化开放性、处世或判断的理性和兼容性等,又是广东价值文化的特质。这三地价值文化既有差异,制约文化传播的政治、经济地位也有高下,故三地价值文化相互影响和空间交流也势所必然。特别是80年代初,香港文化价值观首为广东人崇尚,时装、流行歌曲、影视作品、口头用语、社交礼仪、明星崇拜等大举进入广州,继风靡内地。进入90年代以后,珠三角经济崛起,粤港经济差距缩小,文化互动关系表现为两地优势互补和双向流动。如港人休息日大批进入深圳、广州等城市采购各种商品;内地更多人进入港澳观光旅游、探亲访友、学术龢民间交流。而这种交往的结果,一方面是广东价值观发生改变,金钱、功利、娱乐、消费等观念和行为越来越向港澳看齐,由此而形成文化景观在广州、深圳等城市甚为触目。另一方面,普通话越来越在港澳流行。广州、深圳等地高校接受港澳公务员培训,人民币也在港澳市面流通,这同是港澳文化景观的一种变化,由此改变港澳人对内地价值观。有论者认为粤港之间的文化关系,不是“求同存异”,而是“认同存异”。这一转变意味着三地价值文化共同性在增多,互动作用在加强,这对推动三地文化的交流和空间扩布是有相当作用的。
从上述可见,粤港澳文化互动在历史絶大部分时间都未间断,且涉及各个文化要素和层面,形成自己的文化景观结构、区域结构和广州、香港、澳门三个文化中心,三者紧密相连,标志着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的形成。
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综合体的作用
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作为一个地域文化联合体、形式文化区和文化交流平台,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综合体形成的基石,通过发挥其文化软实力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等提供深层次的文化支持,实现大湾区协同、可持续发展。
(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形成更紧密的空间关系
粤港澳大湾区由粤、港、澳三大地域单元组成,作为世界四大湾区之一,与中国内地、台湾,以及海外广大地区、国家、民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和联系,其各种对内对外关系非常复杂多样,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这首先要求粤港澳大湾区自身建设良好的区域合作关系、稳固的区域联合、有效的区域协调、协商机制,以取得湾区空间利益最大化,使各方受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综合体的建立可发挥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络、调解、协商等作用,有利于克服湾区内存在的社会制度、法律、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差异,实现协同发展。自2003年内地与香港、澳门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二十多年来,内地与香港、澳门的贸易额节节攀升,内地与港澳的商贸联系更加密切和便捷。从空间关系看,其所涉及的港澳两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两个经济文化中心,它们的互动和空间结合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综合体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应按照大湾区文化综合体的各个结构和要素,开展相应的多边合作,使大湾区各组成部分融入经济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的进程,达到彼此深入瞭解、积极参与、协同发展,实现互惠、共赢之目的。
(二)促进大湾区文化交流与繁荣发展
从空间上看,不像功能文化区那样有边界的限制,形式文化区的各个文化要素不受约束,可以自由地流动、往来,从而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之目的。粤港澳文化以及海外文化,在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通过相互交流、融汇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而不同、共存、共生、共荣的局面,并在世界上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大湾区本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区域,文化综合体的形成可以使来自不同方面、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找到展现自己、推介自己的平台,相互吸收、借鉴,其结果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引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格局。如粤剧在大湾区及海外拥有广大的观众,好评如潮,应加强研究和宣传,推出更多的精品剧目,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使之成为大湾区艺术文化的奇葩。由此引来的将不只是有一两个剧种,而是更多的艺术之花,从而推动大湾区文化繁荣发展。
(三)为外来文化交流、传播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封闭起来、孤立地发展,必须博采四方、融汇贯通地发展。粤港澳地区从来就是一个对外开放、吸纳世界各地先进文化之地。古代自不必说,自明中叶西风东渐以来,西方科技、思想、艺术、宗教等以广州、澳门、香港为基地源源不断地传入,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的交往达到历史高峰。粤港澳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对外交往的成就举世瞩目,是改革开放的一个辉煌的成果。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地球村”时代,大湾区文化综合体作为一个文化区,组成它的各个文化要素和区域,实际上也是中外交流的平台,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吸收一切先进文化为我所用,其发展和繁荣的历程证明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外来文化的方法,当今更应发挥它的作用,为大湾区决策和发展,发挥联络、传播、推广、应用等效能,并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综合体作用的建设路径
为卓有成效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综合体的作用,应采取以下建设路径。
(一) 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综合体繁荣发展
作为一个巨型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规划、布局等出台以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湾区热”也席卷海内外。大湾区不仅在经济、产业、商贸、金融等领域面临着无限的发展机遇,在文化领域亦如此。粤港澳三地文化都以广府文化为主流,但珠三角文化、香港文化、澳门文化到底有它们的差异,在三地三个政府、两种制度、三个关税的语境下,文化认同、协调作用的发挥、发展规划、管理等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粤港澳三地文化软实力的支持和实际应用。基于此,在大湾区建设中,应大力加强人文湾区建设,促进湾区文化认同。如何对待和处理三地的文化关系,以使大湾区经济规划、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发展是摆在有关地区和部门决策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粤港澳文化综合体的形成构建了三地的文化关系,提供了相关概念、内涵以及实践应用等路径,可为大湾区文化综合体建设参考。
(二) 大力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综合体的宣传和推介
粤港澳大湾区的宣传、各项规划、建设事业不断推进,发展形势喜人,对大湾区文化的规划、建设在理论上和学术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解读,以为广大干部、群众理解,进而广泛普及、宣传,以期取得预期效果。实际上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人文湾区建设,而“人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文化”,所以,“人文湾区”也是“文化湾区”,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和热烈讨论,特别是有关部门制定人文湾区与旅游规划是在实践中发展人文湾区的一项举措。有论者认为应以广府文化为大湾区文化核心,也有人认为应以新客家文化推进人文湾区建设。这些讨论有助于把湾区文化的研究引向深入,但这些观点多囿于某一文化里领域,缺乏综合和整体的观念。基于此,具有综合性、全面性,以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包括三地文化关系在内的文化综合体概念应得到重视、宣传和推广,使之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以服务于人文湾区建设。
(三)将文化综合体建设纳入人文湾区建设之列
当前,大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各地纷纷推出相关的规划、计划、建设和布局方案等,由此产生的区域效应为人文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应充分利用这一大好形势,在大湾区文化建设中,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综合体概念、内涵、价值等融入人文湾区建设,并作为人文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展相应的谋划和布局,推动大湾区多元文化繁荣发展。
四、小结
基于深厚的史缘、族缘关系,粤港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分别形成了以珠三角广府文化、香港文化、澳门文化,三地文化互动、繁荣发展,形成了大湾区文化综合体,在建筑、风俗、语言、文学艺术、思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均有充分体现,它们之间的交互传播和共同作用,对推动大湾区建立更紧密的空间联系,促进大湾区文化的交流和协作、文化互补、共同繁荣等作用,为人文湾区建设作出贡献。为充分发挥这个文化综合体的作用,应积极采取包括增强对其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认识,加强宣传和推介,以及纳入人文湾区建设等系列措施,以取得与人文湾区同时同步发展的效果,为大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软实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广东行政区划图志,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6年。
〔2〕司徒尚纪:广东政区体系——历史·现实·改革,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3〕潘理性、曹洪斌:广东政区演变,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1年。
〔4〕司徒尚纪主编:广东历史地图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年。
〔5〕徐俊鸣:岭南历史地理论集,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1990年。
〔6〕郑天祥等:以穗港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网络,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1991年。
〔7〕许锡挥、李萍主编:粤港澳文化关系,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8〕许桂灵:中国泛珠三角洲区域的历史地理回归,科学出版社,2006年。
〔9〕曹小曙:穗深港巨型城市走廊空间演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
〔10〕李燕:港澳与珠三角文化透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原载《岭南文史》,2022年第二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