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区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位置的重要性;幷且在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中,唯有地理位置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的。17世纪工业革命后至当今历史显示,英国、新加坡、香港、深圳异军突起为世界强国或港口、经济中心城市,一个最有利条件是区位优势。广东有过辉煌发展史和当代崛起为中国经济高峰区,一个根本原因是面临南海,是海洋区位、环境和资源优势造就了广东过去和现在在全国在全球的地位和作用,并影响于永久。故文化大师、变法维新的发动者之一梁启超在《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分析广东与世界区位关系指出:“自宋以前,以广东之交通,而一国食其利”。现近代,梁氏更认为“今之广东,依然为世界交通第一等孔道。…虽利物浦、纽约、马赛不能过也。”所以“广东非徒重于世界,抑且重于国中矣。”梁氏这个定位,现在并未过时,且由于“一带一路”时代到来,更彰显它的意义。
一、相对封闭和开放
广东位处中国大陆最南端,北依五岭,南临南海,夹于山海之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交通落后古代,这个既相对封闭又开放地理区位,一方面限制了广东与中原北方的来往,使之远离中国政治中心,形成山高皇帝远,封建王朝鞭长莫攻之势,政治上相对独立和稳定,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故司马迁说:“番禺(实泛指岭南)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岭南历史上有过三次独立,即南越、南权和南明政权,广州同为三朝国都,即缘于这个地理因素。另外,又由此吸引移民到来,带来中原文化,形成广府、潮汕、客家、雷州等民系龢民系文化,广东人群和社会文化也特别复杂多样,在全国恐无其右者。在对外关系上,珠江水系之西、北、东三江汇流于珠三角,江海一体,绾毂于广州,形成扇形地理格局。其上通中原北方,下接南海巨浸,具有广阔的陆向和海向腹地,由此造成一个完整地域体系。早在元代,南海人陈大震在《南海志》中已总结:“广东南边大海,控引诸蕃,西通牂牁,接连巴蜀,北限庾岭,东界闽瓯,或产于风土之宜,或来自异国之远,皆聚于广州。”广东作为南海交通中枢,亚太航运要冲,无论今古,都是走向世界的前沿,故广东海洋的开放性远大于它对内地封闭性,并成为它发展最大优势。恰如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高屋建瓯地指出,广东“其民族与他地絶异,言语异,风习异,故其人有独立思想,进取之志”。有赖于此,广东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策源地,时代思潮重点,对变革中国社会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作出积极贡献,更有大批华侨走向海外,广东成为华侨第一大省,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西文化交流,建树累累。孙中山有“华侨为革命之母”评价。在现当代,广东沿海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最有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产业、财富、人口最集中区域之一。最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其所指区域范围,即为广东沿海以珠三角主体的核心地区,将成为世界级大湾区之一。
二、黄金海岸一瞥
广东跨热带、亚热带,加上山地、丘陵、平原和台地等多种地形的影响,又兼具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垂直地带性特点,形成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复杂的地理环境。水、土、光、热、生物等资源极其丰富,为人类驯化生物、捕捞水产,创造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基础。这其中又与近岸海洋地区条件至为优越、发展潜力最大,是为名副其实黄金海岸。广东海岸线之长,居全国之首,达4114km,大小海湾510个,海岛1350个。仅大陆岸线,有所谓“浙江岛,广东湾,福建在中间”之说。其中海岸线又分山地港湾海岸、台地海岸、平原海岸和热带生物海岸。
山地港湾海岸曲折,多港湾、岬角、岛屿和半岛,水下岸坡坡度大,水深。在X型构造线影响下,岸线多作北东和北西方向延伸排列。而港湾深入内陆,使内陆与沿海及大洋沟通,利于海港建设。这类海岸从雷州半岛以东至粤闽边界都不乏它们踪影。粤西之博贺港,海陵山港、北津港、广海湾,粤中之崖门、磨刀门、鸡啼门、香港、珠江口;粤东之大鹏湾、大亚湾、红海湾、碣石湾、甲子港、神泉湾、靖海湾、海门港、汕头港、柘林湾等皆属其列。
台地海岸与台地相接,岸线平直,地面起伏和缓,水下坡度也较缓,弯曲度较小,但堆积旺盛,甚至发育有沙丘和沙垄。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沿岸,如水东港、湛江港、雷州湾、外罗港、海安港、滘尾港、流沙港、乌石港、企水港、海康港(雷州港)等。
平原海岸为低平三角洲平原、海成平原或沙岬,岸线平直,往往被江口分割而呈弧形、湾头形、尖咀形或沙洲形等。这类海岸主要分布珠江口、粤西、如深圳、南头、沙角、宝安、新湾、虎门、黄埔、唐家、珠海、九洲、湾仔、崖南、广海、北津、博茂、安铺港等。
热带生物海岸由热带生物长生和堆积而成,是一种特殊海岸类型。分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前者按不同地形、底质、植被成分和潮水淹没频度分为水下浅滩带、潮积海滩带、红树植物沼泽带,半红树植被干地带等。这类海岸,分布广而零散,以雷州半岛为主,如半头河东岸,博贺港南的田头岸,水东港西南岸,湛江港东岸和北岸、雷州湾民安岸、钵口湾的和安岸、锦和岸、内园岸和流沙港东岸、海康港东岸、企水港北岸、洪江岸、乐民岸、安铺港东岸、英罗港东西岸,以及海陵岛、深圳湾等都有面积不等红树林海岸。
由珊瑚礁堆积而成海岸,主要为岸礁,沿陆地或岛屿边缘分布,随潮汐高低而变化,广东最大珊瑚礁分布区在徐闻灯楼角。
三、海岛无价
海岛也是海洋一部分,无论其区位优势,自然特点与资源,还是联系陆地桥梁、开发海洋基地,通向海外的门户,以及确定国家领海基线的起点,海岛的价值都非同寻常。按成因,广东有原为大陆分离出去大陆岛,以及珊瑚碎屑堆积、凝固而成珊瑚岛。据1993年《广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广东海岛数量为759个,其中海岛648个,陆连岛42个,沙洲69个,分布沿海30个县市。总面积1592.618km2,海岸线总长2414.4km。面积最大为湛江东海岛(289.488km2),依次再为台山上川岛(137.1652km2),湛江南三岛(120.572km2)、南澳岛(105.239km2)、阳江海陵岛(105.1125km2),以下则有下川岛、达濠岛、三灶岛、横琴岛等。广东海岛皆为宝岛,海岛四周生物资源是海洋捕捞主要对象,约占广东海捕产量30%。海岛周围海域和滩涂,是水产增殖养殖基地,湛江特呈岛养殖珍贵鱼类,出口澳港台、日本等地,蜚声天下。不少海岛岸浅水深,掩护条件好,适宜建港和其他经济开发。这类事例不胜枚举。原属广东的香港岛,原先只有4000多人,百余年间变成举世瞩目的东方明珠,世界著名的商贸、航运、金融、信息、旅游、购物中心。广东唯一海岛县南澳岛,为粤东网箱养殖主要地区之一。珠江口淇澳岛海水养殖业、高科技园、生态农业、海洋旅游业等蒸蒸日上。毗邻澳门高栏岛,建成2万吨级轮船泊位,大型临港工业方兴未艾,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个经济增长点。阳江海陵岛,不但为广东著名渔港,而且近年又辟为风景旅游区,入选“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之一,2007年竣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有宋代沉船“南海1号”在其中展出而享誉海内外。不少海岛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滨海浴场、水上运动、观光休闲等开发主要对象,已有不少被经营为滨海旅游区,著名的如海陵岛,上下川岛、东海岛、放鸡岛等。此外,海岛最可宝贵,还有大量土地资源,可供各种开发建设使用。近年东海岛区正建大型深水港、钢铁厂、重化工厂等,成为利用海岛土地资源一个成功典范。
四、快意季风海上来
广东沿海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辐射强,复半年吹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冬半年吹偏北风和东北风,带来丰沛降水,全年降水量在1500-2000mm,沿海略多。特别是受热带海洋影响,三冬无雪,四季皆花,终年温暖,年平均22℃等温线,大致与南海海岸线平行,雷州半岛稍高,珠三角略低。这正是春夏或夏秋气温分界线。≥10℃积温在8000℃左右,故广东沿海不仅作物可以芃芃高长,动物万类兹繁,生物量甚高,故俗话说筷子也可以长成森林,而且这个温度也适于人类居住、休闲和旅游,是以滨海城市建设、房地产、旅游业蔚为时尚,持续升温,也集聚了大量人口,形成广东高密度经济长廊。
然而,广东沿海常年受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袭击,年平均大约7个,其中登陆粤西和粤中沿海的台风居多,是一种经常性自然灾害,但也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台风带来豪雨,一次台风降雨量可达到数十亿吨,多数达200-300毫米,极值超过1000毫米。一日降雨量多可达500-700毫米,这对解除地方乾旱,功不可没。此外,炎夏之际,台风也有降温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建立密集水文气象观测网和台风警报站,现更采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云图等先进设备,以及电脑、遥感等技术,可以及时监测、跟踪南海台风,做到一个不漏地预报。广东气象台在这方面处全国领先水平,对广东社会经济安全和发展贡献匪浅。
在世界上与广东差不多同纬度许多地区,在北回线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浩瀚沙漠,许多河流乾涸,寸草不生,风沙滚滚,荒无人烟。但在我国同纬地区,尤其珠江沿线,却四季长青,林海苍茫,生机勃勃,完全是两个世界。其故是季风送来太平洋,南海大量水汽,降为雨水,滋润了广东土地,使之成为鱼米之乡。所以,海洋又是大陆生命摇篮。
五 、油盐之海冠四方
除了海岸带,广东还拥有42万km2海洋国土,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环境和发展空间。广东海洋为南海北部宽阔大陆架一部分,属堆积型浅海大陆架,为粤桂大陆架或两广大陆架大部,东起南澳岛,西至北部湾,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平行伸展。在南澳岛外为196km,珠江口280km。坡度平缓,藴藏着丰富油气资源,也是重要盐场。据悉,仅面积约15万km2珠江口盆地,已发现并证实有17个油气田和17个油气富集区,油气总地质储量约为73亿吨,部分油田已经开采,如1990年投产惠州21-1中型油田,高峰期年产量约100万吨。北部湾雷州半岛一侧地层,已发现丰富油气和油气显示。个别探井日产油千吨以上,前景非常乐观。广东沿海广泛分布着不同时期变质岩、侵入岩和火山岩,含有各种重矿物,经长期地质、地形变迁,在沿海不同地形单元里富集的砂矿资源也十分丰富,包括锆英石、独居石、磷灰石、钛铁矿等,其储量在全国居首位,有开采价值主要是砂锡矿、钽铌铁砂矿、独居石砂矿、玻璃砂矿和稀土矿等。它们多环海呈长条状分布,与海岸线平行。单体面积大小不等,大都可达十几平方公里,厚度通常在10米以内,且多直接出露地表,容易开采。其中砂锡矿是沿海优势矿种之一,广见于从汕头到吴川沿海,海陆丰、深圳、中山、斗门、台山、新会等不少矿点皆属其类。锆英石和独居石在这一带含量普通较高,多数分布在15米等深线以内。如粤西沿海即有独居石点19个,有些已经开采,上世纪60-70年代,阳江沿海有不少人以此谋生,不过今已采罄。花岗岩风化后形成大量石英砂,为硅酸盐建筑用材。近年广东建筑业异军突起,石英砂市场一片火红,广东江海砂船猬集,石英砂流向广大城乡,为广东建筑业之下汗马功劳。此外,沙金也富集在河口、海湾洼地及海滩、阳江、惠东、深圳、电白等地,有滨海相或河口相金矿点,品位最高可达1.85克/m3,历史上多有开采,现在产量已越来越少了。此外,岩浆作用,还在海岸留下热矿水,广东约有数十处,见于吴川、电白、阳江、台山、斗门、中山、广州、深圳、惠东、海丰、陆丰、普宁、潮安、饶平等。泉温水滑,且含多种化学元素,有多种用途,今已部分开发为旅游,疗养、饮料业等。至珠江口外深海发现可燃冰,更是一种大有希望新能源,只是当下仍在勘探试采阶段,可信不久将来进入应用领域,造福于人类。
广东沿海风大光强、蒸发旺盛,极利于晒盐,历史甚为古老,广州古称“番禺”,为古越语,意为盐村。封建时代,盐为官府专卖,国家财政之源。宋孝宗户部侍郎叶衡奏曰:“今日财赋,鬻海之利居其半”。这离不开广东。宋代广东有17个盐场,产盐1655万斤,广州盐仓每年课利30万贯以上。尤其广东盐氯化钠含量高,味重,胜于淮盐,故备受欢迎。现广东盐田集在粤西、粤东和粤中三大盐区,包括雷州、电白、阳江、徐闻、海丰、陆丰、饶平、汕头、珠江口以东范和港、考洲洋、大洲岛和稔平半岛等,利用盐场卤水,还获取多种副产品。徐闻等盐场就生产氯化钾、溴素、氯化镁等,成为充实和扩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涵和外延。
六、海洋生物乐园
广东海洋地形复杂,生态环境多样,深受季风,暖流影响,加上水温高,季节变化小,浮游生物特别丰富,适于各种鱼类、甲殻类、软体类、爬行类、藻类等栖息、生长、觅食和繁殖,是名副其实的水族乐园。据粗略统计,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有鱼类100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约200种。目前在渔业上捕捞较多的约有50种。主要经济鱼类有蓝圆鲹、长体圆鲹、青鳞鱼、金色沙丁鱼、九榄鱼、大黄鱼、鲳鱼、黑鲷、带鱼、海鳗、剥皮鱼等。优质经济鱼类有鳓鱼、大黄鱼、鲳鱼、鲥鱼、马鲅、马鲛等。广东渔谚曰:“第一鱼芒,第二鲳,第三马鲛王。”它们都属名贵鱼类,在高档酒家尊为“生猛海鲜”,价格不菲。至海里对虾、海蜇、海蟹、扇贝、乌贼等无脊椎动物。也是上等海产。广东海域有多少种,难以历数,不过人类利用的约有130种,南海当占相当比例。鱿鱼是其中佼佼者,南澳岛、汕尾、珠江口、阳江海域出产最多,市场上称“中国鱿鱼”,饮誉一时。其他贝类、虾类、蟹类、参类等,尤为消费者青睐。这个庞大水族主要栖息在水深200米以内大陆架上。南海渔场面积、产量居全国四大渔场之首。以多年海洋捕捞量比较,广东大部分时间占沿海各省区之先,是海洋捕捞第一大省,依靠粤东渔场、东沙鱼场、珠江口渔场和粤西渔场取得这个地位的。这包括了广东沿海各个渔港口,如汕头、汕尾、澳头、范和、广州、东平、崖东、万山湾、镇海湾、沙堤湾、海陵(闸坡)、博贺、湛江、淡水(在硇洲)港等,都是避风、补给锚地、作业、运输、加工基地。
七、沿海经济带交通新格局
广东沿海是海陆两个系统接触带,资源、信息、产业、人口集聚走廊,对广东发展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当前,广东海陆、珠三角和粤东粤西两翼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内联外通交通网络不够完善,沿海对腹地带动力不足,沿海岸线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破碎化、效率低,甚至浪费等,存在问题不少,实际上约束了整个广东经济振兴,也是建设广东海洋经济强省一个关键问题。为此,广东省人民政府2017年10月,公布了《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确定了发展要求、目标、布局、产业和都市带,以及各种功能区,非常强调构建沿海大通道,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建设建设广东沿海经济带的一项根本措施。按照这一宏伟目标要求和相应规划,广东由这一沿海大通道构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由“一横四纵”交通骨架及其所连通的各个城市群、港群、岛群等组成,共同发挥效能,保障广东沿海和海洋开发、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强力开展。
(1)横贯东西高铁通道。区域开发,交通先行。广东东西两翼交通落后,严重制约其发展。当务之急,是加快建设从厦门,经粤东、珠三角、粤西、北海到海口的沿海高铁;扩建、完善与之平行高速公路;重点推进深圳至茂名,广州至汕尾,汕尾至汕头铁路和广州至湛江客运专线建设,实现珠三角至粤东、粤西地区2小时通达,将沿线港口、重要城镇,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城市新区,中心镇,旅游景区、物流站场等连成一体,构筑成广东沿海经济带强大快速主通道。
(2)纵贯南北4条主通道。 即京广主通道(长沙—韶关—清远—珠三角—香港/澳门),京九主通道(赣州—河源—珠三角—香港);粤西区域性通道(汕头—潮州—揭阳—梅州—瑞金);粤西区域性通道(湛江—茂名—广西)。
这个“一横四纵”沿海综合运输通道,将珠三角、港澳、粤东、粤西,以及邻近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联成一体,辐射泛珠,服务全国,达到广东沿海经济带与内地一体化目的。
按照点轴或生长极发展理论,广东沿海经济带必须充分依靠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带动它腹地的发展,故上述省府制定综合发展规划,高度重视城市化的作用,提出建设“一心两极双支点”的城市化发展总体格局。
一心是指珠三角沿海片区。以其为核心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高端设备制造、生物、新材料为主的高端制造业和总部经济,现代金融、信息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广深两地及佛山、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等亦按自己优势发展相应高端产业。
两极是指沿海东西两翼,东为汕潮揭城市,为广东沿海后进地区,但具后发优势和潜力,应发挥民营经济和侨乡优势,吸收侨资、提升设备、纺织服装、五金、医药化工、食品、陶瓷等产业水平和集聚程度,建设为海峡西岸重要经济中心。西翼湛茂都市区重点依托当地重化工业基地,大力发展临海重化,海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为广东重化工业基地,海洋经济示范基地和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
广东岸线漫长,珠三角产业辐射应有二转手,即战略支点。以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和文化分界点关系,汕尾和阳江可充当这样的战略支点。汕尾应全力打造为珠三角产业拓展主选地和先进生产力延伸区,发展自己优势产业。而阳江应积极承接珠江西岸产业转移,集约发展新能源、海洋先进制造业,以及其他临港工业。
这样以城市为依托的空间格局,实际上是一种沿海新型城镇化格局。它以沿海高铁、高速公路为主轴,贯串广州、深圳双中心和珠海、汕头、湛江为副中心以及佛山、惠州、东莞、阳江、茂名等地区性中心,形成“双核多心”功能等级体系,藉助于发挥各自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带动辐射能力。
如果说广东这个沿海大道为主轴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要是对内而言,那这个规划方案所及“六湾区—半岛五岛群”,则主要针对海洋空间和资源的发展定位,很大程度是指向海洋本身。六湾区是指环珠江口,环大亚湾、环大广海、大汕头、大红海、大海陵湾区,遍及广东全部海岸带。每个湾区都包括陆域和海域 ,但其发展突出海港、海湾的组成,临港工业、滨海旅游、海水养殖、海洋运输、物流业等。对雷州半岛,重点发展湛江港、东海岛化工、钢铁、能源基地等。
基于海岛的特殊地位,规划高度重视广东海岛的保护利用,明确将广东海岛划分为珠江口、大亚湾、川岛、粤东、粤西五大岛群,每个岛群所包括岛屿、重点保护对象、产业方向、建设重点、生态保护等,使它们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有序可循,有法可依。例如海陵岛,即明确其发展生态旅游,海上运输、度假疗养、休闲渔业、邮轮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业,甚至对有争议“南海1号”定位也明确写入规划文件为“海上敦煌”,以支持和弘扬这一海丝文化遗产。
(原载《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0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