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从南海诸岛地名类型看我国对其拥有领土主权

  一、引言

  名从主人是地理实体命名的最重要的原则。地名的内涵、命名习惯反映了一个地理实体的性质。南海诸岛的地名,按照名从主人原则,是南海诸岛为我国领土主权的有力见证,与我国政府和人民在这一海区的航海、巡防、生产和科学活动等密切相关。按照地名的来源而划分的南海诸岛地名的类型,反映了南海诸岛地理性质和特征,我国人民发现、开发利用和管理南海诸岛的历史过程、成就和效果,彰显了我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捍卫南海诸岛领土主权而与外来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重大事件、著名人物及其贡献,在南海诸岛的地名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透过这些地名可以发现,每一个南海诸岛地名都藴含着丰富的海洋文化内容,铭记着它的主人为维护、捍卫自己的海洋权益而进行的不懈斗争,也同为今天解决这片海区的矛盾和斗争提供历史借鉴和参考,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法理意义。

  二、南海诸岛地名类型

  (一)地貌类地名  

  在南海诸岛南北长约2000公里,东西宽约1000公里的海域上,散布着岛屿、沙洲、礁、滩、暗沙等各种地貌约300座,按其分布形势,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海四大群岛。这些群岛所属的各个地理实体的命名,来源非常复杂多样,但其中最为普遍、分布最广的是地貌类地名。如东沙群岛南、北卫滩、东沙台阶等,属大陆型地殻,处南海北部大陆架到大陆坡的过渡地带,北部大陆架较宽,属堆积型大陆架,宽度参差不齐,从近百公里到数百公里,坡度也较缓,沉积物主要来自韩江、珠江、红河等河流,并在河口附近的大陆架上形成水下三角洲。南海西部大陆架很窄,只有南海西南部大陆架范围至为广大,约占整个南海面积的1/3以上,通常称为巽他大陆架,为世界著名的大陆架之一,也属堆积型大陆架,内中沉积了很厚的油气层。

  西沙群岛由岛屿、沙洲、礁、滩等约40座组成,以珊瑚岛为主,有一个南海唯一的火山岩岛高尖石。西沙群岛有15个岛,包括永兴岛、赵述岛、北岛、中岛和南岛,以及中建岛、金银岛、甘泉岛等,还有大量的礁、滩、洲等,如浪花礁、安定连礁、石塘连礁、银砾滩、滨湄滩、南沙洲、中沙洲、西沙洲等。它们的底座是宽缓的西沙台阶,水深约900—1000米,经测定,也属大陆型地殻。

  中沙群岛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中沙水下大环礁,东有黄岩岛、宪法暗沙、神狐暗沙、一统暗沙等,它们也属大陆型地殻。

  南沙群岛约由200多座岛、礁、滩、暗沙等组成,它们像繁星一样散布在南海南部,有最大最重要的郑和群礁,最大的太平岛,最南的曾母暗沙等,它们的基底仍属陆殻性质。

  四大群岛除中沙黄岩岛以外,东沙、西沙、中沙大部和南沙主要发育在南海大陆架或大陆台阶上,分别称东沙隆起带、西沙隆起带、中沙隆起带和南沙隆起带,隆起带之间,为深水的海槽。这些隆起带有共同的底质(变质岩、花岗岩、沉积岩),包括重力、磁力、热流等地球物理、水团、海流、海浪、潮汐、水温、盐度、透明度等海区水文和海况;太阳辐射和气温、降雨、季风、台风、云雾等气象气候,以及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等,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成为它们命名的自然基础。而其堆积物质均来于大陆河流冲积物,与大陆形成一种天然的联系和一种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奠定了这些大陆架或大陆坡的主权归属的一个自然基础。特别是四大群岛的命名,受制于地质构造、海底地形,被认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更能反映它们的领土主权的自然基础价值。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以亲身经历写成《岛夷志略》,把宋代著作将南海诸岛称作“长沙”、“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等统一为“万里石塘”,并作专条记述,认为:“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桓亘海中。越海诸国,俗云万里石塘。以余推之,岂止万里而已哉?……故原其地脉历历可考:一脉至爪哇,一脉至勃泥(一说在今加里曼丹)及古里地闷(一说在今帝汶岛);一脉至西洋遐昆仑(在今印度以西)。盖紫阳朱子谓海外之地与中原地脉相连者,其以是屿。”作者以宋代大儒朱熹的地质学思想中的“地脉说”来解释和命名南海诸岛。即南海诸岛是由潮州南部海面发出的“三条石塘之骨”(地脉)一直向西南延伸,分三支至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帝纹岛及至现在近加里曼丹的南洋群岛(即马来群岛)一带。这三条地脉把东沙、中沙、西沙和南沙四大群岛连成一体。这样,作者高度概括了南海海盆的地貌形态,并把南海诸岛看成是一个地貌系统及其内部差别,都成为四大群岛命名的最主要的自然依据。

  (二)人物类地名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假道南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宗教等活动,产生了一大批政治家、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商人、使者和高僧,留下辉煌的业绩。他们的名字也作为南海诸岛地名的一部分,折射了南海诸岛“名从主人”的历史根据。

  按这些历史名人时代和业绩大致可划分以下几种人物及相应地名。

  (1)文化名人

  指在某个文化领域有突出贡献、彪炳人类文化史册而被命名为南海诸岛地名者。这包括:

  屈原礁,在南沙九章群礁。屈原为战国时楚国大臣、文学家,后被黜,流放洞庭湖,愤而投汨罗江殉国。后人纪念屈原成为端午节赛龙舟的一个来源。

  鲁班暗沙,在中沙群岛。鲁班为春秋时著名的工匠,传说制出由木人驾驶木马车,为一切技艺高超工匠之化身。

  孔明礁,在南沙群岛。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有《诸葛亮集》、《出师表》等名篇。

  火艾礁,在南沙群岛。也称蔡伦礁。蔡伦为东汉人,后世传为我国造纸术发明者。

  法显暗沙,在南沙群岛。法显为东晋名僧、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从陆路去印度,海道归广州,未果。最终回到青州,有《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传世。

  义净礁,在南沙群岛。义净为唐代名僧,两次取道南海往印度求经,着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述了南海航线。

  东坡礁,在南沙群岛。为纪念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而命名。

  阳明礁,在南沙群岛。阳明即王阳明、王守仁,为明代理学家、教育家、创阳明学派,有《传习録》、《大学问》传世。

  (2)职官

  以与南海有关的历史人物担任职官命名岛礁洲滩。

  伏波礁,在南沙群岛。伏波为汉代将军名号。有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两位伏波将军,曾在收复海南岛和平定交趾征侧、征贰的叛乱中,有功于汉朝廷。

  校尉暗沙,在南沙群岛。汉代军职,汉以后为掌握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长官。

  都护暗沙,在南沙群岛。古代官名,意为总监,代有常设,早期为统帅诸将之官,多设于边疆地区。

  金吾暗沙,在南沙群岛。金吾原指仪仗队棒,后称执金吾为掌管京师治安的长官。

  (3)航海家、使者

  郑和群礁,在南沙群岛。郑和为明代航海家,曾率领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最远达非洲东岸。

  晋卿岛,在南沙群岛。晋卿,原名施晋卿,为郑和的助手,擒海盗陈祖义有功,被封为宣慰司传,使三佛齐入贡。

  道明群礁,在南沙群岛。梁道明为明代广东南海县人,曾带领闽粤军民数千人逃亡至三佛齐,在当地繁衍开发,后入贡明廷。

  赵述岛,在西沙群岛。为明太祖派到三佛齐的使者,使三佛齐遣使来朝。

  大渊滩,在南沙群岛。为纪念元代著名的航海家汪大渊而命名。汪大渊游踪甚广,除南海以外,最远达非洲东岸,撰有《岛夷志略》。

  巩珍礁,在南沙群岛。巩珍随同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船队,经南海诸岛。撰成《西洋朝贡典録》,记载了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

  杨信沙洲,在南沙群岛。杨信为明朝太监,曾被派往三佛齐,招抚支持郑和的梁道明入朝。后为纪念其人,以其名命名沙洲。

  景宏岛,在南沙群岛。景宏即王荣宏,为郑和下西洋的副传,是以命岛。

  费信岛,在南沙群岛。为纪念随郑和下西洋的随员费信而命名。

  康泰滩,在南沙群岛。康泰为三国吴人,著名的旅行家,曾出使东南亚诸国,为多种史书所记。

  朱应滩,在南沙群岛。朱应为三国吴人,著名的旅行家,曾出使东南亚诸国,撰《扶南异物志》传世。

  常骏暗沙,在南沙群岛。常骏为隋炀帝时的屯田主事,曾受隋炀帝派遣,出使赤土国(在今马来半岛一带)。

  嵩焘滩,在西沙群岛。嵩焘即郭嵩焘,为我国首任驻英国公使,上任经西沙群岛,着《使西纪程》。

  (4)军舰和舰长

  南威岛,在南沙群岛。为纪念1946年接收该岛时的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卓英(号慈威)而得名,有威镇南疆之意。

  琛航岛,在西沙群岛。为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海所乘军舰“琛航号”名称,后以名岛。

  广金岛,在西沙群岛。为纪念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海所乘军舰“广金号”名称,1947年命名该岛。

  中建岛,在西沙群岛。为纪念中国政府1946年派遣“中建号”军舰接收西沙群岛而得名。

  鸿庥岛,在南沙群岛。为纪念1946年中国政府派往接收南沙群岛的中业舰副舰长杨鸿庥而命名。

  敦谦沙洲。在南沙群岛。为纪念1946年中国政府派往接收南沙群岛的“中业号”军舰舰长李敦谦而命名。

  太平岛,在南沙群岛。为纪念1946年中国政府派往接收南沙群岛的军舰“太平号”而命名。

  人骏滩,在南沙群岛。纪念清末粤督张人骏派军舰巡视西沙群岛而命名。

  李准滩,在南沙群岛。为纪念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奉命率领水师巡视西沙群岛而命名。

  (三)借用地名

  历史上我国人民,尤其岭南人在南海诸岛活动频繁,他们出于对家乡感情、文化认同和地域认同,也会把家乡地名移用到南海诸岛的命名上,于是出现借用地名的现象。这类地名不在少数。这包括:

  华夏暗沙,在中沙群岛。华夏为古代汉族的自称,后与中国、中原同义。

  石塘连礁,在中沙群岛。石塘也作“石堂”,即珊瑚礁,为南海诸岛代称。

  漳溪礁,在南沙群岛。漳溪为流经广东大埔县韩江的一条支流。

  浔江暗沙,在南海群岛。浔江为西江在桂平至梧州河段。

  海口礁,在南沙群岛。海口为海南岛的首府,今为海南的省会城市。

  普宁暗沙,在南沙群岛。普宁为粤东的一个县。

  南海礁,在南沙群岛。南海是广东省珠三角的一个县(区)。

  海康暗沙,在南沙群岛,海康是广东的一个县,今改雷州市。

  海安礁,在南沙群岛。海安在徐闻县南,为通海南的渡口。

  潭门礁,在南沙群岛。潭门为海南省琼海县东部的一个镇,海民多到南沙打鱼。

  琼礁,在南沙群岛。为海南岛的简称。

  琼台礁,在南沙群岛,琼台为海南岛的别称。

  这些借用地名,源于两广、海南,为岭南人民在南海活动有力见证。

  (四)渔民地名   

  至迟从宋代起,海南和两广沿海已出现记载我国渔民在南海诸岛,从事打鱼、航海等生产活动的航海指南一类的文字资料,称为《更路簿》或《水路簿》、《沙更簿》、《指南正法》等,包括了航向、距离、航线方位、季节、起点、海况、水情、终点等。因其所记地名皆海南方言,故称“渔民地名”或“琼人俗名”,以区别于通常的命名。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调查,收集到的这类更路簿有24本,共载南海诸岛渔民地名114处,其中西沙34处,南沙80处。其内容复杂多样,包括南海诸岛的地貌类型,如把舄湖称“筐”、“圈”或者“塘”;舄湖和外海的水道,称为“门”;岛屿和沙洲称“峙”,礁环上的暗礁和岛屿,有时称为“孔”,被水道分割的礁环,属于暗礁的也称为“孔”,举凡这类地名甚多。另有以气候、水文、生物、海洋、位置、数字、顺序、颜色、传说等命名。如南沙有鬼喊线(鬼喊礁),以风大、浪高、声不絶而得名。永兴岛,海南俗称猫注或猫峙,南威岛多海鸟,称鸟仔峙,金银岛在永乐群岛最西的位置,称屋峙,在海上望见太平岛上的陆地,好像山马,故渔民称之为“山马”,又因太平岛的土地呈黄色,故又称黄山马峙。如此类地名,都有强烈的地域特色,非当地人难以命名,显示了他们是海域的主人。

  (五)外国人记録或擅自命名地名

  直到唐代,外国人仍称南海为“涨海”。中古以后,则称“中国南海”或“中国海”。后来西方人又称之为“南中国海”,为由我国固有的名称翻译过去。

  19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主义和日本不断在南海诸岛进行调查、测量等活动,根据渔民土音记録或擅自命名一些地名,包括南海诸岛的英文地名、法文地名、日文地名等。如英文地名习用海南渔民地名白峙仔(盘石屿)曰“Passu keak”,南乙(鸿庥岛)曰“namyit”,龙鼻(尹庆群礁)曰:“London Reefs”等。这类英文地名,包括英国的航海家、船长、军官、舰只、绅士、地名、动植物等。法文地名多从英文地名转来,两者大同小异,法国人擅自命名的地名很少,仅3个,如宣德群岛称Grupe de I’Amphitrite,南威岛称Ile de ta Tempete,南子岛称Cage Alerte。南海诸岛的日文地名系20世纪初与抗战期间为日本人侵占时期命名,有84个,如南沙群岛称“新南群岛”、景宏岛称“飞鸟岛”,马欢岛称“南洋岛”等。这些外文地名是外国侵略者染指、强占南海诸岛的证据,不具法律效力,已随着我国政府恢复南海诸岛主权,特别是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中,已将这些外文地名剔除,代之以我国标准地名。但这些外文地名反映了外来势力侵占南海诸岛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六)其他地名  

  以我国历代关于南海诸岛的著作、舆图、物产、历史事件、考古遗迹遗址等命名的地名也为数不少。如七洲洋、木饮州、珊瑚岛、皇路礁(向称五百二,因我国渔民在此拾得520块锡锭得名),三角礁一名李白礁,石盘仔一名马援礁等。这些地名来源广泛,恰好说明各类活动频繁,才在地名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实际上,各类地名没有截然分明的界线,往往出发于自然,归结于人文。例如1983公布南海诸岛287个标准地名,其中渔民地名就藴含不少其他类型的地名,是大部分标准地名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三、南海诸岛地名类型的意义

  南海诸岛这些不同类型的地名虽各有渊源,但它们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从不同的角度证明瞭南海诸岛向为中国人发现、认识、开发和管理,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主权,不容置疑。

  (一)地名显示南海诸岛历为中国政府命名和管辖,是中国领土主权的一部分

  汉代,据《汉书·地理志》,中国已开辟了途经南海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记载了南海周边的国家,如都元国(今越南南圻一带)、邑卢没国(今泰国华富里)、谌离国(指泰国古都佛统)、夫甘都卢国(今缅甸蒲甘地区)、黄支国(今印度东岸建支补罗)、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等。而南海东汉时称为“涨海”,广州人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这些磁石实为水下礁滩。晋代,裴渊《广州记》说:“珊瑚洲,在(东莞)县南五百里,昔有人于海中捕鱼,得珊瑚洲”,当为今东沙群岛。唐代设崖州都督府管理周边的海域。韩愈写过一篇《送郑尚书序》说:“隶(广州都督)府之州,离府远者,至二千里,悬隔山海,使必数月而后能至。……其南州皆大海,多洲岛。”又有“焦石山”在西沙群岛,即后来万生石塘的红石山。宋代置琼管安抚司,“至吉阳军(今三亚市)乃海之极,亡复陆涂,外有洲曰乌里,曰苏吉浪,南对占城,西望真腊。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渺茫无际,天水一色……四郡凡十一县(指海南),悉隶广南西路。”同一时代的周去非《岭外代答·地理门》具体指出“长沙、石塘数万里”,“历上下竺与交洋,乃至中国之境”。这里,“交洋”即交趾洋,即现在北部湾。元代,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曾派遣大将史弼领兵5000人远征爪哇,“发泉州,……过洲洋,万里石塘,历交趾、占城界”。这次远征虽因路途遥远未能达到目的,但在认识南沙上迈开了新的步伐。后在海口(习称秀英港)外设置白沙水军,负责海上巡逻,进一步加强了对南海诸岛水域的管辖。

  明代,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更加频繁,对南海诸岛命名也最多。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以宣扬明朝国盛为目的的郑和七下西洋,往返都经过南海。与这七次远航有关的南海诸岛地名甚多。如郑和群礁、永乐群岛、晋卿岛、宣德群岛、道明群礁、杨信沙洲、景宏岛、马欢岛、费信岛、尹庆群礁等。清代则以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视西洋群岛为主要事件,后以这次巡海军舰或地方长官名字命名有伏波岛(晋卿岛)、甘泉岛、琛航岛、广金岛、珊瑚岛、丰润岛和人骏滩等16座。还有10座岛屿因《李准巡海记》已失,无考,但地名仍存,即邻水岛、霍邱岛、归安岛、乌程岛、宁波岛、新会岛、华阳岛、阳湖岛、休宁岛、番禺岛,皆为东南沿海的人名或地名。

  地名的厘定和公布更是行政主权的主要标志。1933年4月,法国入侵南海九岛,激起国人抗议、反对,促使国民政府于1935年1月公布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关于南海诸岛的地名,第一次将南海诸岛分为四部分,即东沙岛(今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中沙群岛)和团沙群岛(今南沙群岛),同时刊印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图》,还有《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名对照表》,对维护我国南海诸岛的主权起了一定的作用。1946年,中国政府收回二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诸岛,1947年12月中国政府内政部公布由方域司审定的南海诸岛地名172个,同年刊印了《南海诸岛位置略图》,重申了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这次公布的地名将1935年公布的外国翻译过来的地名大部分改掉,而以我国的历史人物、官职命名,并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1983年9月,中国地名委员会被授权公布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287个,并附有汉语拼音和当地渔民习用名称,这是清末以来我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第四次命名。这次公布的地名严格遵循了名从主人、维护地名稳定性、消除外来影响、坚持科学性等原则,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意义。这些地名公布以后,已为我国广泛使用,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开发南海诸岛、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这些地名证明南海诸岛为中国人发现、认识和开发

  汉初,南海作为政区地名已出现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上,南海和珠江口联成一体,成为我国人民活动的海域。其中航海是一项最基本的活动。三国时,孙吴航海家康泰和朱应出使扶南(柬埔寨),观察并记録:“涨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 1935年和1936年,东沙群岛气象台工作人员先后在东沙水下珊瑚礁石下发现了300多枚从唐到明代的铜钱,与珊瑚礁胶结在一起,时代很古老,结合这段文字记载,显示珊瑚洲即东沙群岛。

  南汉主刘氏父子,生活穷奢极欲,专设采集珍珠的媚川都,其中有一个设在雷州与合浦之间,称“珠母海”,今在北部湾。

  宋以海立国,海洋经济发达。但岛上缺乏淡水,种椰树可解决饮水困难。早在晋代左思《吴都赋》中就有“穷陆饮木,极沉水居”之句。唐代李善注解:“饮木,朱崖海中有渚,东西五百里,南北千里,无水泉有木斩之,以盆瓮承其汁而饮之”。同一时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记“木饮州,珠崖一州,其地无泉,民不作井,皆仰树汁为用。”这一海岛应是南海的某一群岛。宋政府“置巡海水师营”。广州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 按行程计算,应指西沙群岛。《宋会要辑稿》又载:“国人诣广州,或风漂至石堂(塘),则累岁不达矣”,石堂亦概指南海诸岛。东沙岛距离大陆海岸近,又盛产海草,吸引不少人上岛采集。东沙岛古称“气”、“南澳气”、“落漈”、“气沙头”、“月牙岛”和“大东沙岛”等。其中“落漈”见清郑光祖《醒世一斑録》标有“落漈”;“落漈”与台湾之间标“沙马崎大门”;“落漈”与“东沙”之间标“长沙门”。有论者认为,“落漈”指东沙岛。清代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録的《海録》中记“东沙者,海中浮沙也”,“在万山(群岛)东,故呼东沙,往吕宋苏禄者必有所经”。明代南海诸岛的命名除与郑和航海相关以外,与捕捞海产而得名者也不少。黄衷《海语》卷下《畏途·万里石塘》云:“(其)在乌潴、独潴二洋之东,其产多砗磲”,成为渔民捕捞的主要对象。无论航海还是捕捞作业,文昌七洲洋(山)都是必经之地,“船到七洲洋及外罗,若近外罗对开,贪东七更船,便是万里石塘,内有红石山,不高。”经考证,“红石山”即今西沙石岛。

  入清,因生产活动而命名的岛礁更多,记载更为详细,如东沙群岛称为“南澳气”,“屿小而平,四面挂脚,皆磷 古石,底生水草,长丈余。湾有沙洲,吸四面之流,船不可到。入溜则吸阁不能返。”东沙岛状如月牙,渔民称为“月牙岛”,并大量采集海人草,可制作驱蛔草药出卖。中沙群岛为广东与南洋交通线所经,有“内沟”和“外沟”两条航线,运输很繁忙。《海録·噶喇叭条》记:“在海中为荷兰所辖地。海舶由广东往者,走内沟,则出万山后,往西南行,经琼州、安南至昆仑。又南行约三四日到地盆山,万里长沙在其东。走外沟,则出万山石,向西南行少西约四五日过红毛浅,……过(缺一字)浅又行三四日到草鞋石。”在这里,根据航线所经,《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南海诸岛地名探源》认为,红毛浅当为中沙群岛的大部分环礁,草鞋石为越南萨巴德岛。对南沙群岛,清中叶《漳州府志》记载福建龙溪华侨余士前等17人,在归国途中遇险,断粮,靠雨水、鸟肉、蚶等活命,后遇路过的船舶而获救。该志记载“海中有万里长沙,西洋絶险处也”,此指南沙群岛。岛礁上海鸟成群,水浅处多巨蚶,并生长有藤木植物,说明中国人大有在南沙活动之可能。

  但最能反映中国人在南海诸岛生产活动的是海南渔民所保存的《更路簿》。前述这类《更路簿》有24部,自宋以来,代有其作,它所记的渔民地名114处,占1983年我国公布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287个的40%。这些民间航海针经,完全是海南渔民在南海诸岛海域生产活动的忠诚记载,无可置疑,不仅准确无误地反映这些地名所表示的“更路”的起迄地点、航向、距离,以及岛上一些自然、经济状况、从而显示它的领土主权的价值,而且有些俗名被外国人使用或译成外文,在国际上流行。如1868年英国海军测绘局编写《中国南海指南》所记的南沙的英文地名就有不少是海南的渔民地名,如白峙仔(Passu Keak)今盘石屿),铁峙(Thi-Tu今中业岛)、丑末(Subi Soubie今渚碧礁)、铜金(Lan kiam,今杨信沙洲)、黄山马(Itu-Aba,今太平岛)、南乙(Namgit,今鸿庥岛)、称钩(Sin Cowe,今景宏岛)等。1940年出版的日本人小仓卯之助所着的《暴风之岛》记载了其1918年考察南沙所记的文字和绘制的地图,就有海南渔民地名10个,即双峙、铁峙、红草峙、罗孔、鸟峙、铁章峙、第三峙、黄山马峙、南乙峙、第峙等。说明海南渔民早就在南沙活动,并命名了这些地名,才能为日本人袭用。

  但由于海南渔民地名过去不受重视,1933年和1947年两次公布的南海诸岛地名的华英和新旧名称对照表,都没有收入渔民地名。只在1983年中国政府公布的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中罗列了187个渔民地名作为并列对照或参考,其中34个清代“针路簿”渔民地名是正式定名的一个依据,包括双子群礁、贡土礁、奈罗礁、铁峙礁、铁线礁、火艾礁、三角礁、光星礁、单柱石等。它们具有重大的政治和领土主权意义。

  四、小结

  南海诸岛的地名众多,来源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地貌、人物、借用和渔民地名、外国人记録或擅自命名的地名,以及其他来源的地名等。其中以地貌性质和特征,包括所在海区的水文、气象、生物命名的地名占多数,反映了南海诸岛的热带海洋环境和资源特点,以及中国人认识、开发、利用它们的历史过程和成就。实际上,我国人民早就在南海活动,为此,以历史名人、航海家、使者、军舰与长官命名的地名也不少。另外,借用岭南沿海的地名,以及外国人记载或擅自命名的地名也占一部分。但更多的是海南渔民地名,几乎占我国已公布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的半数,充分说明瞭我国人民是南海诸岛的真正主人。这些不同类型地名及其内涵,反映了历代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实施行政管理的悠久历史和它们属于我国领土主权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意义。应充分重视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地名资源,为捍卫我国在南海领土主权、维护我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服务。

  (原载《岭南文史》2018年第1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