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天地生黄石

  一个地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面积大小,资源多寡,还在于其区位意义。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黄石,就是一座水陆通衢、吞吐八方的城市。它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它在中国心脏地带长江流域版图上独具地利,对区域开发、城市兴起、产业隆替、布局变更,以及居民素质、社会风气都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即其意也。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奔流出川,进入湖北,在武汉转过几个大弯之后,往南直下黄石,形成一个巨大的河曲,沉积大量土地,奠定了黄石兴起的地理基础。鸟瞰湖北地图,黄石东北临长江,与浠水、蕲春、武穴隔江相望,北接鄂州,西靠武汉,西南与咸宁、通山为邻,东南与江西武宁、瑞昌接壤,地跨湖北、江西。其间群湖遍布,形成黄石以大江、大湖、大城市为依托的第一圈层;再放大一点,藉助长江,黄石又上通重庆、四川,下达南京、上海,处在中国地形三级阶梯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而根据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陆大道教授的中国经济T字空间格局理论,即中国沿海与长江构成经济轴线,黄石恰在这一空间格局的核心部分,尽得地缘优势;再从南北视野看,藉助于京广、京九铁路,以及京珠、沪蓉、大广、杭瑞四条高速公路的交汇,黄石可北上京津、南扺广州,接通港澳和海外,构成黄石的第二圈层。无论第一还是第二圈层,都是黄石港广袤的腹地。故自公元前13世纪至今3300多年,黄石港水陆联运,其网络遍及半个中国。史载东汉末年黄石港形成,西晋以后铁官、码头增多,市镇兴起,无论官、民,都办交通。明至清初,黄石铁、煤、石灰、砖瓦及各种土特产源源输往汉口和江浙。鸦片战争后,黄石外江内湖航线多达30多条,英、美、德、日、法14家洋行在黄石营业。清光绪十八年(1892),黄石港开辟至英国、日本航线,正式从大陆走向海洋,迈开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成为战后出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边缘地区的一部分。

  也正是依靠这种水陆通衢地位,黄石港吞吐八方,是一个巨大的水运枢纽。志称战后其“上自云贵川,下至浙闽,以致沿海各埠,开展航运,年银元逾千万”。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汉冶萍、水泥、煤炭产业等纷纷在黄石崛起,新中国成立后黄石成为我国一个举足轻重的钢铁之城,都离不开这种自然赐予的区位优势。特别是近年,长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布局最重要的一条轴线。2014年9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而此前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也指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这都凸现了长江在我国内河运输和经济布局中的重大作用。黄石作为长江枢纽港,具有跨省区、跨流域的经济意义。所以说,长江是黄石的经济生命线。

  黄石又是一座山水相依、聚水为财的城市。

  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指出:“一个城市一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开始出现的时候,它就必然具备一个足以满足它的发展要求的固定场所。因此,如果说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出现的决定因素,那么适当的城址就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了。”对于黄石而言,这个适当的城址就是它选择在长江南岸河曲凹岸阶地上,所在地紧靠幕阜山畲脉一侧,自西向东蜿延分布大泉山、金竹尖、孟家山、大同山、大王山、赤山、龙角山、黄龙山、付家山(铜鼓山余脉)、天台山、美人尖、大茗山、西野山、秀山一长乐山、黄荆山、大老山、白雉山一铁山等山脉主体或其余脉,而江北有大别山南支为屏障,形成山水相依的聚水格局,应了中国风水学上所谓“吉地不可无水”的选址原则。即著名风水地理著作贾履上辑《水龙经》所云:“大荡大江收气厚,涓流点滴不关风。若得乱流如织锦,不分远近也亨通。”又曰:“凡京都府县,其基阔大。其基既阔,宜以河水辨之,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长江在黄石段,长31.37公里,宽700-2400米,平均水深16.15米,最深处39米,形成一个弧形大湾,也是长江流量最集中的江面之一。另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科氏力)的作用,在北半球河流往往在南岸形成凹岸,在北岸形成凸岸。这个科氏力与城市所在纬度正弦成正比,黄石已在北纬30°25′左右,故这个作用力很大,结果南岸不断被侵蚀、挖深、坍塌,形成广阔江面,为港口选址奠定良好基础。这个聚水格局,造就瞭风水宝地。战国时地理作品《管子·水地》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即水决定了城市、人事、文化之兴衰成败、盈亏消长。宋代胡舜申《地理新法》说得更具体,指出山是静止的物体,属阴;水是运动的物体,属阳。阴的特征是恒定不变,而阳则变化无常。山可比作人体,水即为人体中血管。人体生长、衰老皆取决于人体血管状况。当血液绕周身循环、顺畅流通,则人体健康,反之,则身罹疾病,这是人生自然法则,用于观察山水关系亦无不可。古人认为“山环水抱必有气”,而黄石的弧形江面,是一个巨大气场。这里所谓“气”,不仅指空气,而且包括宇宙之气,即微波。微波近乎光波,直线传播,碰到物体有反射、折射、绕射等现象,而圆形、弧形或喇叭形最利于吸收这些微波。黄石除长江曲流,还有大面积湖泊,包括大冶湖、保安湖、磁湖、梁子湖、海口湖、网湖、青山湖等,湖面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7%。这些湖泊,最大面积可达1106平方公里(大冶湖),最小也有6.2平方公里(香山湖),个个都是天然蓄气场,吸收微波或能量。因为水是一种最好的吸气场或介质,堪舆家把这种山环水抱地理格局喻为“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由“气”生成,而气与风又不可分割。清人苑宜宾进一步解释道:“以得水之地为上等”。水既能吸收和释放微波能量,不但利于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生态,尤其是居住环境,而且也是生产、生活、消防、营造城市景观所不可或缺的。因此水是黄石最宝贵的资源、环境和财富,也是黄石能成为中国一大工业重镇的先决条件。故历代风水家认为,“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为内气聚”。一言以蔽之,“上善若水”。唯其如此,黄石城下,河湖交汇,烟波浩渺,舟楫交击,商旅如云,成为一个长期不衰的港市和近现代重工业城市。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有长江水域和广大湖群所提供的得天独厚的水环境和水财富。

  黄石也是一座物华天宝、造化独钟的城市。

  天地生黄石,不仅给她带来美丽富饶的山川土地,也赐予丰富物产。大地这个恩情,恰如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所赞叹:“大地好像知道她那真正的聪明的主人已经诞生,于是打开自己的内部,把宝藏在主人面前展开。”黄石有幸成为这些财宝的主人,藉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改善民生,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天地造化对黄石似乎情有独钟,在漫长的地质时期,给她造就的地层从未间断。从最早距今6.15亿年的古生界寒武系,经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经中生代三叠、侏罗、白垩系到新生代第三系、第四系地层都有出露,面积大小不等,分布全市境。在海进海退、水陆交替过程中,沉积了巨厚碳酸盐和各种水陆生物化石,其间又伴随着频繁岩浆活动。从最早距今1.65亿年的燕山运动到距今300万年左右的喜马拉雅运动,黄石地底下都不断有火成的侵入岩和喷发岩活动,有的岩层露出地面,两种岩层共456平方公里,占市境总面1850平方公里的24.6%。从一定意义上说,黄石也是烈火生成的,虽然黄石大地有着复杂的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纵横,断块升降不止,也有地震发生,自有史记载以来最大一次地震为罗田英山5级,但未形成地震灾害。故黄石大地,除西部梁子湖盆地一带以外,基本为地殻稳定或较稳定地区,大可保障各类重大基础工程的安全和布局。

  据统计,有赖于江海沉积和岩浆活动,黄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金、银、铜、钴、钨、钼、铅、锌、硫、磷、硅、砷、硅灰石、石灰石、大理石、重品石等黑色、有色金属和化工建材,以及地下水、地热等资源53种,约占全国矿产品类的34%,其中硅灰石储量居全国第一,含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有色金属及贵重金属矿产储量占湖北省的90%,另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其中铁矿石达144处,总储量4.7亿吨,占湖北全省探明总量20%,这又以品位极高的磁铁矿最为出名,可不经烧结直接炼钢,故黄石磁铁矿蜚声天下,以致市内最大一个湖泊叫磁湖,还衍生出磁湖路等地名。铜是一种用途很广泛的金属,在电气、国防工业中甚为重要。黄石之铜,属大型矿山,已探明储量达302.6亿吨,矿点58处,为中国8大铜矿基地之一,仅次于赣东北,居全国第二,被称为“铜乡”。3000年前铜緑山,昭示了黄石铜在全国的显赫地位。炼铜炼铁必须使用辅助原料,包括石灰石、白云石、莹石等,黄石都有可观储量,有力地保障了冶金工业使用。值得一提的还有石灰石,是水泥工业必要的原材料。黄石石灰岩分布广,层位稳定,质量上乘,有的可露天开采。上世纪初兴起的华新水泥厂,就广泛采用当地石灰石,对于黄石水泥业崛起于全国,可谓功不可没。这一切都彰显了黄石是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是长江沿线的一颗璀璨明珠。

  不仅如此,这些矿产资源还具有良好组合,无论是黑色还是有色金属,以及各种非金属矿产,在品位、埋藏、开采和冶炼条件上都获得生产专业化、联合化、集中化生产和布局条件,加之黄石也是湖北产煤基地之一,可供建井开采储量4500万吨,可作动力龢民用。再配合以长江和各大湖极为方便的运输条件,黄石有可能成为长江流域的工业重镇,故在19世纪末即为洋务派首领张之洞、盛宣怀等看中,建立起著名的汉冶萍钢铁联合企业,为我国近代工业之嚆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两次亲临黄石视察,也决非偶然,乃黄石矿冶业在全国有举足轻重之地位也。

  黄石还是一座天生多胜景、召唤诗意栖居的城市。

  山水相依,緑荫覆盖,碧波荡漾,大自然造就了黄石良好的生态环境。清人咏山东泉城济南名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用于黄石,也恰到好处。

  水域和植被是生态平衡的核心,更是一座城市是否宜居的关键。黄石江河湖沼星罗棋布,长江及其18条支流纵横贯通全市,大小湖泊,湿地穿插其中,且相互沟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江湖生态系统,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大湖之皎皎者为市中心的磁湖,占地10平方公里,水深2.1米,大于杭州西湖,湖中有鲇鱼墩、澄月岛等,宛如翠玉,镶嵌緑水之中。夏有荷花,冬有残雪,一年四季,诸景不同,赢得苏东坡兄弟“磁湖万家会,华阁相辉映”佳句,流传至今。磁湖也由此成为城市旅游、休闲、养生的好去处,当然也是房地产发展首选之地。黄石最大的大冶湖,古代为长江一河床,后筑堤成湖。此湖位于城市之南,面积达258平方公里,常年水深13.5米,盛产多种鱼类,是淡水养殖基地。四周良田万顷,为鱼米之乡。还有西北角的保安湖,古称河泾湖,水域570平方公里,水深17.24米,有99条河汊深入周边城乡,盛产鱼虾,著名的武昌鱼和螃蟹、甲鱼等水产远销国内外,菱角、莲藕也以质优物美蜚声省内外。湖中有南练、北练二岛,登临远眺,四面山川风物,尽收眼底。旧有民谚曰:“穷三山,富月山,不穷不富是练山。”如今围垦成湖,居民亦农亦渔,稻香盈垄,渔歌晚唱,亦尽山水田园之乐。

  黄石南北为幕阜山、大别山夹峙,中有低丘、孤峰罗列,从这个意义上说,黄石也是一座山城。它主要由炭酸盐岩石组成,发育了岩溶洼地和落水涧、石芽、溶沟、峰林等,但地质基础坚固,适宜大型工程建设。不但山水相互倚靠,且山势亦自成格局。风水地理著作《管氏地理指蒙》把长江以南山脉划为南龙,都邑所依托山脉为来龙山。故黄石之山,可谓南龙之首,自此向南方延伸。而市境诸山,是为来龙山。山峦起伏,行止有致,生动形象,变化丰富,可称生龙。如大冶县与阳新县分界南山头主支脉,山势巍峨,群峰连绵,蔚为壮观,为南部山区天然屏障。其主支脉北侧,有黄龙山,海拔350-480米,从名称看,就是一条生龙。从黄石卫星影像图看,南北山高,中为低丘、盆地、河湖。黄石诸山地层按地质时代为东部章山,东南部大婆尖,中部走马山,西南部棺材山等,从寒武纪到泥盆,直到第三系、第四系大冶湖、保安湖、夏游湖等,时代越来越新,显示城市扩张时代序列,对应于理想风水地形。其中最有名气的是长江之滨的西塞山,为石灰岩孤峰,以地形险要着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张志和、刘禹锡的诗词写尽了她的历史掌故和风情。而位处黄石市中心的黄荆山和东部的东方山,则以道观、寺庙建筑和自然景观,撩起人们的山居兴趣。

  一座城市生态平衡的关键还在于森林植被,且与山势环境息息相关。黄石植被属亚热带常緑阔叶林区,据初步考察统计,仅高等植物就有3000种以上,包括油料、药用、芳香植物和用材树种,以及名贵特产树种,如银杏、罗汉松、香樟等。由这些不同种类植物组成的群落,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对于维护当地生态平衡、水土保持、空气净化、景观营造,增强人类回归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皆作用匪浅。青山湖、飞云、西塞山、东方山、团成山风景区等,都是理想的诗意栖居地。

  黄石得益于长江和岩溶水补给,地下水资源也十分丰赡,市境地下水总量为每年1.25亿立方米,其中78%呈岩溶水,虽有分布不均,水中铁、锰离子含量超标等现象,但经过处理,仍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令人欣慰之处还在于,黄石地下岩浆涌动,形成湖家湾煤矿矿坑、大冶章山宗换雨村和大冶汪仁镇畈村地下热水或温泉,都具有医疗、淋浴等价值,对发展当地旅游业有着巨大潜能,期待黄石人去开发利用。

  (原载《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第9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