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11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广州是一座个性很突出的城市。这包括广州城市选址、城市性质、功能、空间分布、文化景观和文化风格等,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比雄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广州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应予充分认识、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以为广州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文化软实力支持。
一、广州城市选址科学合理,为城市发展奠定坚实地理基础
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说:“一个城市一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开始出现的话,它就必然具备一个足以满足它的发展要求的固定场所,因此,如果说社会经济的发展乃是城市出现的决定因素,那么适当的选址就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了”。这一论断用之于广州,可以发现,广州城址选址科学合理,奠定了它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地理基础。
广州最早城址在越秀山南麓、珠江北岸,负阴抱阳,地质基础坚固,地势北高南低,白云、越秀二山耸立于北,阻挡冬季寒冷北风,而其南坡是个大斜面,夏季东南季风迎坡而上,产生地形雨,不仅供城市用水所需,且缓解夏日炎热,带来清凉,有益城市生产生活。由于城址在珠江北岸的河曲,即汇水处,属沉积河岸,大量泥沙在此堆积,提供大量土地供城市扩张使用。据悉,广州珠江岸线自汉初至今已向南移动近2000米,广州马路大多与珠江平行分布,显见这些马路都是昔日河床,为人类从水中争来的土地。人们常说珠江是母亲河,仅从广州用水和城区用地来源,此语名副其实。
广州最早城址经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记载,已确定在今中山四路、五路之间,即原广州儿童公园到北京路广东省财政厅一带。近年发掘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文物和建筑设施等,已完全证实了这一结论。这个城市核心被确定以后,历经2000多年未曾变动,广州历代筑城和向外扩张,毫无例外以这个核心为基础逐步扩大。最早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功能,广州这个核心历为政治中枢、政府机关所在,现在也没有改变这个格局。这种稳定性使广州城在历史长河中,固定以这个核心呈同心圆状向外扩大,又使广州功能分区相对稳定,减少了由于变动产生的负面效应,这非常利于城市的空间结构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故广州城市2000多年从最初起点至今,都按此格局扩展和延伸。
广州城市中心从未改变的空间格局,这在我国历史名城中非常罕见,事实上,许多历史名城中心都随历史变迁而不断改变,极少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就连北京,其城市核心也历经变迁,至少元大都中心和现在北京中心就不在同一地点,说明它有过搬迁。既此,则城市建设、扩展诸多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广州区位优势造就了深广海陆腹地和核心式发展模式
从大选址而言,广州城市位处珠江溺谷湾顶点,东西北三江交会点,呈扇状铺展,而南为南海,海水深入湾内,形成江海一体地理格局。广州依托三江,其陆向腹地西可到云南、贵州、广西;北可扺湖南、江西,甚至长江中下游其他省区;大运河修通,又可延伸到中原北方;而东则突入江西,同样接长江中下游,如此,广州陆向腹地几乎覆盖大半个中国。而藉助海上交通,广州海向腹地更为广袤,可达东南亚、印度洋沿岸、阿拉伯、东非,乃至欧洲地区,沟通亚、非、欧三大洲,后又接通南北美洲、大洋洲等地,连接整个世界。海洋是一个整体,所以依靠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几乎可以扺达世界任何一个港口。广州拥有如此庞大的海陆向腹地,则可依靠它们的资源发展起来。历史也恰是如此,建立在这两个腹地基础上,广州积极开展外贸,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个贸易港,由此得到的经济效益不言而喻,故广州有“天子南库”之誉。其深层原因在于广州总揽国内外贸易,由此致富,以致晋代已有谚曰“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可得三千万也”。广州这个区位优势是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所欠缺的。有些历史名城,可能在大江大河或海湾上,或两者兼得,但是,它们没有三江交会、扇状铺展、江海一体地缘优势,其历史空间过程和效应自不可与广州同日而语。细检我国东部沿海历史文化名城,如从北向南数,包括天津、青岛、上海、镇江、扬州、杭州、宁波、福州、泉州、潮州、琼州(海口)等,皆无这种格局,这是广州区位又一独到之处。
基于这种腹地优势,历史早期,广州就不必依靠它附近地区的资源而依靠更远腹地资源而发展以来。如唐代珠三角大部分土地未成陆地,鳄鱼横行,野象为患,周边是土著俚人天下。但广州已是一个世界性贸易港市,仅侨居广州“蕃坊”阿拉伯等外商至少有12万人。据此推算,广州城市人口可能有上百万,与唐代国都长安不相上下。一个先进城市与它周边落后地区发展的反差,有人称之为“核心式”开发模式。唐代广州就是这种开发模式的典型,但其他名城因缺乏这种区位优势,只能依靠它们周边地区的资源或商品发展起来,而不可能有广州那样不连续的空间发展模式,也就是广州特有的“核心式”开发模式,是其他历史名城难以企及的。
三、中央政府对广州的特殊政策造就了一个一直对外开放的城市
基于广州区位优势和其他政治、经济原因,历代中央政府都对广州采取特殊政策与措施,其中最重要是保持广州对外开放地位,即使在明清闭关锁国时期,也独留广州对外通商等,这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一口通商地位对广州城市产生重大经济、文化效应,影响甚为深远。这一是使广州成为中外商品荟萃中心,即“千年商都”,商业贸易是广州城市最主要性质、功能和基本活动,其他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与之相比,还不是最突出的。这个城市性质定位,决定了名城文化景观和风貌。广州中外商贾云集,商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至为发达,商品批发业、零售业、仓储业、旅游业、饮食业、娱乐业等一片兴旺,夜生活甚为丰富,服务社会化程度很高,很多人走出家庭,在茶楼酒馆解决三餐问题,这是很多名城无法比拟的,即使长期为首都的西安、开封、北京、洛阳、杭州、南京等名城都不敢望其项背。
二是广州由此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最大一个中心。自秦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近世欧洲文化等先后登陆广州,与岭南文化交流、融合,使广州成为一座中外文化珠联璧合的城市。以建筑而论,除了中式,还有阿拉伯式(光塔、先贤古墓)、欧式建筑(石室)、阿拉伯地名(甜水巷——中国山岗);大市街——今惠福路,大食街变音;诗书街——狮子音译;光塔街(路)——大食巷;仙羊街——海珠中路,送别巷音译;蓬莱北街——真主至大;擢甲里——小巷),大量英语词彚融合进粤方言,从新中国成立前300多个,增至今近500个。还有一些阿拉伯语也为广州人使用,但很多人不知其来源,如邋遢(la ta脏)、霖(lome,好),嘑(la,不是、没有),冚(bome,盖、打耳光)等。至于广州居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也深受中外文化影响,显然是长期对外开放形成了广州迥异于内陆乃至于沿海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质和风貌,这容下述。
四、地理区位和政策优势使广州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一座海洋文化名城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大部分在内地,小部分在沿海,广州也是其中一座。虽然说就临海一点而言。这些名城并无重大文化差异,但海洋对它们的作用大小不同,对城市文化特质影响大相径庭。明代海禁,山东人不下海,切断了与海洋联系,到明中叶,山东人甚至不吃鱼,海洋经济式微,所以山东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海洋文化特质也大打折扣。反观广州尽占临南海区位和政策优势,一直几乎是中国对外唯一海上通道,与东南亚等海外诸国海上贸易几靠广州港开展,政治、外交等关系也离不开广州,特别是16世纪以后世界海洋时代到来,广东地位迅速上升。梁启超在《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中说:“广东非徒重于世界,抑且重于国中”;又曰:“自宋以来,以广东之交通,而一国食其利”;到近世,梁启超再次指出:“今之广东,依然为世界交通第一等孔道。……虽利物浦、纽约、马赛不能过也”。所以,广州实以海洋为自己生命线。按黑格尔观点,海洋文化的本质是以海为商,故广州文化最本质特征是一种海洋文化。而广州海洋文化风格即包括它的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重商性、创新性、务实性,以及平民性、娱乐性等。虽然其他文化名城也会有这些特性,或其中的某些方面,但就文化海洋性的总体特征,以及它的历史连续性和影响的深广程度而言,其他名城恐未有出其右者。
支持广州海洋文化风格的历史遗址遗存也遍布广州大街小巷,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各个层面,含单体建筑、传统街区和整体风貌,如西来初地、南海神庙、黄埔古港、怀圣寺、先贤古墓、光塔、圣心大教堂(石室)、长洲岛巴斯教徒墓、十三行旧址、广州海关旧址、怀远驿、海幢寺、琶洲塔,以及广州各博物馆收藏的各种舶来品(波斯银盒、陶熏炉、玛瑙等);传统街区如西关、沙面、华林寺、玉器街、蕃坊、十三行旧址等。特别是广州疍民是一个很古老的族群,世代以江海为家,组成一个特殊的海上社会。1937年广州市公安局统计,广州疍民人数约11.2万人,占全市人口10%左右,集中分布在珠江河面,形成一个巨大海洋文化群落,为我国其他文化名城所难以相比。至广州整体风貌,即由以上这些遗迹遗址整合而成,使广州充满了多种海洋文化风情。
五、小结
每个历史文化文化名城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个性和风貌,但也有很多可以相互沟通之处,包括深受中国大历史时空和历史进程总体格局的影响,都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等。基于此,历史文化名城相互之间可以横向比较,借此彰显自己的文化个性,作为名城保护、开发利用的指南。通过上述,可以发现,广州作为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从它诞生时代起,就因选址得当,两千多年城市中心从未移动,这为其他名城所欠缺;而从大尺度空间观察,广州有三江交会、江海一体地利,形成“核心式”空间发展模式,此亦为其他名城所没有发展方式;从政治层面言之,即使在封建社会,仍然不可避免需要一个对外开放、与海外通商交流的口岸,只有广州可以充当这种角色,故历代中央王朝对广州实行特殊开放政策,使广州作为国门,自建城以来两千多年从未封闭、一直对外开放,由此形成广州是一座商贸城市、千年商都的城市定性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历史结论;而这些自然的、人文的和区域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促成广州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洋文化名城,在城市文化各个要素及其综合上,鲜明地表现了海洋文化风格,比雄甚至超过其他历史文化文化名城之上。应充分认识广州名城的这些特点,认真保护、开发利用好名城资源,为广州名城建设及其对周围地区的文化辐射和引领服务。
(原载《炎黄纵览》,2013年第12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