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峡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历程与路径

  推动海峡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是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目标与鲜明特色。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开放度和依存度不断增强,其基本逻辑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伴相生的关系。在此背景下,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成为主流和必然趋势,通过融合发展打破既有状态,实现重新组合,带来人民福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希望。

  一、海峡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一)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基本历程

  1.起步时期(1987~1996)

  从1987年起步到1996年,两岸经贸关系呈现时进时退、花明柳暗的曲折形态。大陆稳定扮演积极推动者角色,1992年“九二共识”是两岸事务处理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政治基础,1993年“汪辜会谈”进一步加强了两岸在经济、科技和文教等领域的合作。这一时期,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保持快速发展,取得显着成果。

  2.迂逥发展时期(1996~2005)

  这一时期,台湾宣称以经贸为主轴,鼓励台商投资大陆,强调两岸关系以经贸为重点,避免政治分歧对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干扰。在台商涌向大陆过程中,出于对台商投资过于高涨的恐惧以及对台湾产业“空洞化”的担忧,台湾当局在推动两岸经贸发展同时,又在其他领域带来一些阻力。大陆方面采取灵活务实措施,积极推动两岸政经接触进程。这一时期,尽管存在困难,但以投资为主导的两岸经贸关系仍以贸易及其他形式继续融合发展,经济交流与合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3.克难前行时期(2005~2008)

  民进党上台以后,两岸关系经历了诸多波折。尽管受到一些干扰和限制,但台商对大陆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台湾地方当局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开放两岸经贸关系,但始终对两岸直接“三通”持有疑虑态度。大陆方面没有放弃努力,积极探讨两岸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发展,将促进”三通”作为维护同胞权益的方法,大陆与台湾政党间交流对话逐步展开,并得到岛内相关政党和团体以及广大台胞的响应,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注入新的活力。2006年4月以后,国共两党在北京举行多届经贸论坛,共同提出了坚持“九二共识”、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开展平等协商等四点建议。随后,中共中央台办海洋研究中心、国民党国家事务研究基金会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论坛”,达成“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共同建议”。大陆方面,推动两岸春节包机直航取得突破,派遣代表参加追怀活动,邀请台湾地区领导人访问大陆,在主张“反台独”、促进和平达成共识、允许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简化往来大陆台胞通关手续、逐步放宽台胞到大陆就业条件、对台商提供开发性融资贷款项目等,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并积极释放善意。这一时期,两岸经贸合作进一步得到巩固,形成了以国共对话为主旋律的的反独促和阵线,为两岸民生谋求福祉。

  4.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时期(2008~2016)

  国民党在台湾复权后,马英九坚持以”九二共识”为政治基础和国共在2005年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五项构想”,使两岸关系走上正常轨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发展。在此期间,两岸制度化协商成果丰硕,达成了23项协议,在经济、司法、环保等领域,推动两岸双向“三通”。这一时期,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框架,两岸经贸交流实现全面“三通”,贸易额持续增长,人员往来十分便利。

  5.挑战与发展幷存时期(2016~至今)

  2016年5月民进党蔡当局上台,台湾政局经历了第三次政党轮替,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停摆。大陆方面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和坚定的战略自信,坚定不移地奉行对台政策,始终以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己任。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逐步为台湾同胞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学习、创业、就业、生活待遇,愿意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中共二十大以来,大陆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经济社会环境更趋优良,更多台胞愿意来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和定居,大陆针对台胞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包括扩大开放、放宽台胞在大陆就业范围、提供就业指导与谘询以及提高台湾学生奬学金等措施,深得民望。总体而言,尽管两岸关系短期内陷入僵局,但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步伐依然不可阻挡,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这一趋势。

  (二)全球经济新变局带来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契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各方积极推动经济合作交流,不断拓宽经贸合作领域,扩大经贸规模,取得显着成果。主要表现在:

  1.产业基础日益扎实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报告中,将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作为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成为推进国家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两岸经济具有互补性与竞争性,从七十年代两岸经贸关系开始萌芽,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两岸贸易出现快速增长,到2009年以后两岸全面实现“双向”三通,再到2013年签订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并建立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岸融合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经贸交往也逐渐向正常化、制度化进程推进。大陆自九十年代与台湾加强交流合作以后,对台贸易也逐日频繁,台湾方面贸易顺差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台湾对大陆的依赖度也不断加强。为应对全球经济衰退挑战、实现经济互利与共同发展,两岸在制造业、高科技、农业及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不断夯实产业基础。

  2.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2015年,与“工业4.0计划”相呼应,大陆方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台湾随即宣布自己的“生产力4.0计划”,计划在2024年将台湾的制造业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与2014年相比人均产值提升60%。2023年台湾地区半导体产值初步预计将达新台币5兆,大陆巨大的市场、丰沛的人才储备、不断壮大的科研力量与台湾灵活的创造力与商业化能量可以形成互补,建立合理的分工。进入21世纪20年代后,两岸在经济变化和全球化浪潮中面临共同选择,新一轮工业技术革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中起到“新动能”的作用,福建省在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对台工作目标任务即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以来,加快推动了台湾石化、钢铁、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组团整体式转移。总体而言,“一带一路”政策和《中国制造2025》带来两岸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融合发展契机,对于民心相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五通”建设和两岸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3.创新要素形成聚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推进闽南语地区台胞祖籍地优势,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大陆具有人力资源丰沛且创新要素不断聚集的优势,可以藉助台湾产业转移契机,在现代农业、机械、电子信息、緑色食品、富硒食品与生物技术等领域要素叠加,形成技术工人与高层次人才聚集,为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政策红利的释放充分体现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上,大陆积极鼓励台湾创新企业和科技人才来闽,政府鼓励科技创新合作,在多个领域提供财政与研发支持,同时支持在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产业链与供应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联通建设,促进两岸合作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大,不仅对两岸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且有助于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实现两岸共同繁荣。

  4.政策红利释放明显

  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已成为大陆对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落实对台政策,坚持‘九二共识’,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巩固和加强两岸政治互信,促进经济一体化。” 大陆领导层充分肯定两岸经济一体化,领导人正式讲话和官方文件也经常提及这一名词,在贸易壁垒、税收优惠、金融、法律等方面给予台胞台商大力支持。大陆通过开通緑色通道,不断完善台胞台商服务中心及服务窗口建设,同时,台资企业可以不受区别对待和作为其他类型企业受理,除文件明确规定外台资企业均可参照执行对台优惠政策。例如,鼓励台商在科创板上市,台商在股份制改革中同样得到奬励和补贴;鼓励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大陆联合或自建研发机构;对于台湾大公司、大型集团给予重点扶持,优先推荐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平台建设项目申请;争取财政支持,鼓励台资企业率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别提供国家级100万元、省级30万元、市级10万元的支持;支持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设计创新中心建设,举办海峡工业设计创新大赛;成立船舶停泊进出服务中心,提供台湾相关船舶通关方便,制定台湾船舶维修点诚信管理办法,方便台湾船舶到大陆维修;搭建台湾货物电商平台及直邮台湾跨境电商转运站,加快对台快递业务发展;鼓励沿海地区开设台湾商品超市,加快台商投资区保税物流中心(B类)运作,漳州、金门两地企业开展双向合作,扩大金门特产在大陆销售;成立农业综合发展台商联络小组,支持台胞取得林地办理房地产登记,允许券资办理扺押贷款,扩大台湾农业企业产业要素加速流动等等。政策红利的释放,加强了两岸企业间的精诚合作与资源共享,提升了生产效率,对实现两岸经济共同繁荣发展,意义深远。

  (三)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前景

  1.政经互动奠定两岸坚实运行基础

  2011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生效。《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诞生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法律制度初步形成。2018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领的台湾各界人士参访团时强调:“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关系的重要讲话是两岸经贸关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阶段性突破,意味着双方经济合作与政治交流采取了重大步骤,将政治诉求转化为经济诉求和法律诉求,两岸同胞在“九二共识”原则基础上,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坚持体现“一个中国”的原则,表明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是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目标所在,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唯有通过经济合作制度化才能取得相对理想的效果,这是谋划两岸实现共同市场完善、经贸合作畅通、行业标准规范、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之路。2022年9月21日,两岸政经互动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对话协商形成新局面,台胞在大陆的经济收入、消费情况和居住情况等得到合法保护,同时大陆承诺提供就业机会平等,在同一部门或同一行业具有公平提升机会,平等享受社会公共服务,以及大陆台资企业在产业投资、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红利。迈入“十四五”,两岸共同参与全球及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不可阻挡,台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逐步建设共同市场或自由贸易区得到促进,两岸经济基础更加坚实,同胞之间的“家庭”幸福得到增进。在此背景下,福建提出“十四五”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在乡建乡创、森林康养、高新产业、5G智能通信、能源电力等各领域,展现闽台经贸合作的新前景。

  2.经济合作制度化提供两岸深远发展前景

  建构经济合作制度化体系,是两岸都能看得清楚的发展方向。目前,两岸产业政策不同且存在巨大差异,如何实现标准共通、平台共建、检验检疫流程简化,要通过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经济协同发展,在一些领域谋划符合两岸差异化发展的产业发展之路,对部分因两岸政治因素引发不合理竞争而形成的市场机制缺陷,要通过有效协调与沟通,在产业政策上加以引导,发挥其在分工布局中的作用。目前,福建省已立法《福建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并经福建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2023年11月23日表决通过,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设置了专章深化闽台融合发展,规定建立闽台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协同落实机制,推进闽台海域基础设施联通、海洋产业合作、科技协同创新,加强闽台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协同保护、海洋综合管理、海洋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通过建立闽台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协同落实机制,发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功能,打造厦金、福马“同城生活圈”;在闽台海域基础设施联通方面,构建立体式综合性对台通道枢纽,优化闽台海空直航网络,促进闽台海铁联运发展,推动闽台海空航线与国际物流大通道对接,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更加便捷的往来通道;对于闽台海洋产业合作,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对台先行先试,探索闽台海洋产业合作新模式,加大闽台海洋产业对接力度,鼓励台湾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企业来闽发展;支持创建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区,支持闽台港航企业合作,引导企业组建闽台港口合作组织、物流合作组织等。这些创新举措,促进了两岸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闽台经济加快融合。

  3.“一带一路”深化两岸合作新商机

  大陆是沿线主要经济体进出口主要市场,2015年经国务院授权、由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共同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愿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出妥善安排。表明瞭大陆愿与台湾分享这一发展成果,台湾学界和企业界也多有积极回应。根据《“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年)》,2016年内地与沿线经济体贸易总额9535.9亿美元,占内地全球贸易额的25.7%,通过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大陆与台湾企业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形成彼此信赖,发挥出彼此优势。2021年,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日均供水16800吨,台胞入闽超过1400万人次,来闽实习就业创业的台湾青年近4万人;福建与台湾贸易额累计超1.2万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台资超300亿美元,225项台胞台企同等待遇公布实施。在“一带一路”理念框架下,台湾有充分的产业优势不断寻找两岸合作交流的新商机,比如加强与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地的自贸区合作等等。

  4.“五缘”优势凸显闽台独特溢出效应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2023年10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马晓光在福建漳州出席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3年学术年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论坛指出:“当前大陆经济发展展现强大韧性、强劲动力和创新活力,为广大台湾同胞提供了巨大机遇和广阔空间”。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严震生认为:“台湾和福建的饮食、文化、语言都相似,台湾同胞在福建生活没有违和感。”福建自2018年以来在大陆首创乡村振兴闽台合作模式,引入台湾团队为八闽村庄开展乡建乡创陪护式服务,在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传统村落保护、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成为两岸融合发展新载体。近年来,福建创新推出“66条”“42条”等诸多惠台利民新举措,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推动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通水、通电、通气、通桥,加速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福建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絶大部分台湾政治人物的祖根在漳州,从商缘上看,台湾不少农作物如甘蔗、茶叶等都是先民从福建带过去的,台湾农业企业的主要输出地在漳州,台湾民间信仰主要来源于漳州,自1987年起,漳台民间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发展,已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合作交流,以及机制化的制度运作。类似的还有与台湾一水相连的宁德,近期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示范带动融入两岸经济融合发展,2023年7月“融情·同心”宁台建筑师驿站暨(台中)“云揭牌”仪式在福建宁德市、台湾台中市同步举行,为台胞提供更多舞台、更大世界。“五缘”优势大大消除了两岸政治分歧,促进政治和解,对包括经济、社会在内的两岸全面合作交流发挥了独特的溢出效应。

  二、海峡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漳州实践

  福建漳州是国家开放经济新体系综合试点城市,2016以来,不断发挥对台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对台在更大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合作。漳州市政府于2018年10月颁布出台《关于促进漳州与台湾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意见》,2019年7月漳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细化到22条具体实施细则,囊括产业、文化、医疗、影视等领域,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提供更加热络、更有成效的贡献。截止2021年,漳州累计批准台资企业(项目)3232个,合同利用台资171亿美元,促成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南靖闽台精密机械产业园等14个台资项目入驻,台湾百大企业中,台塑、统一、长春等均已在漳州投资布局,漳台两地经贸文化互访达180多批次共3000多人。

  (一)漳台经济合作与融合发展

  漳州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和台商投资密集区,也是对台经贸合作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漳州市政府先后发布了“31条”和“66条”,经贸合作措施涵盖工、财、税、就业、教育、文化、医疗等多个领域,漳台经济合作与融合发展在更广、更高层次上不断拓展。

  1.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截至2023年11月,漳州市新批准52个台资项目,签约总额达20.2亿元人民币,实际到账资金更达25.6亿元人民币,居全省首位。政府以招商引资为主线,积极赴台吸引台商投资,深化与台商产业协作,吸引超过3200家台湾企业入驻。2023年1月至11月,漳州对台小额贸易额达3800万美元,逆势增长,其中,台湾青斑鱼进口量居全国首位。漳州依托重要平台扩大对台招商,邀请台湾百强、知名企业和重要商会到漳考察,不断创新招商引资能力,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展现中国内地地级市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卓越表现。2023年1月3日,在漳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漳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王进足在政府报告中指出,漳州要持续探索漳台融合发展新路,实施新一轮漳台产业合作计划,在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精致农业等争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优化涉台营商环境,打造两岸“家乡化”服务引领区,通过“台湾小镇”和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吸引更多台青来漳实习就业创业;构建两岸基层融合发展先行区,通过办好农博会·花博会、海峡(漳州)茶会等促进漳台经济融合发展。来自漳州海事局消息,2023年第一季度漳州对台贸易航线的货运量显着增长,具体而言,“大三通”货运航线中的两条线路表现尤为抢眼,招银至台北航线的货物运输量达到8.7万吨,同比增长70.6%;古雷至高雄航线的货物运输量也达到30852吨,同比增长37.23%;与此同时,“小三通”货运航线中的东山至金门航线,其货物运输量为319吨,同比增长20.8%。目前,漳州对台贸易持续增长,台湾地区已成为漳州第二大出口市场,为进一步促进对台贸易,一系列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启动,包括古雷石化专业码头、漳州开发区码头、铜陵码头改造提升、旗滨万吨级码头设施以及东山城埯码头5000吨级对台客货码头工程、东山-金门货运班轮通航等。与此同时,漳州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倡导厦门、东山、金门、澎湖四岛旅游联盟与闽西南四市在台设立旅游形象店,促进地区间合作繁荣和漳台资源互补、客源互推及人才互输。

  2.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漳州市累计接待回漳探亲旅游、投资考察台胞30多万人次,先后组织80多个团组五百多人次赴台考察。在投资方面,台湾百大企业中,台塑、统一、长春等均已在漳投资布局,累计批准农业台资企业708家,合同台资11.2亿美元,实际到资6.5亿美元,约占福建省的一半左右,居全国地市一级前列。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漳州市累计吸引台资已达3280家,合同使用台资累计1725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1244亿美元,台湾100强公司和上市公司如台湾塑料、统一工业和长春化工等,都投资和运营在漳州。漳州积极用国家惠台政策,注重提高对台胞台商的服务质量,改善台商在漳投资氛围,保障台商台胞的合法权益,为台胞台商开通专属通道提升服务便利,税收上对引进举办各类大项目进行奬励。此外,出台土地出让优惠政策,发布《关于促进漳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意见》,涉及经贸、社会、文化交流、学习、实习、就业创业和居住生活等方面,这些政策措施优化了营商环境,使台商在漳工作和生活都顺心开心。

  3.产业园区建设完善

  “十三五”以来,漳州牢牢把握漳台经贸合作这个大方向,藉助台商投资区、园区及产业园等平台,通过取强补弱,成为两岸在经贸、技术、科研等方面精英汇聚首选之地。目前,漳州对台基础配套设施日渐完善,聚焦重点优势产业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古雷石化产业园是两岸石化产业深化合作的重要区域,已有多家台资企业入驻;漳州台商投资区是全国台资企业发展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已引进多家台资企业,覆盖食品饮料、特殊钢铁、电子家电等产业;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示范区作用不断凸显,已引进多家台资农业企业;南靖闽台精密机械产业园建设富有成效,已有多家台资企业从事精密机械制造;漳州首家境外非政府组织“台湾高雄市电脑商业同业公会漳州代表处”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第一家在漳正式注册成立的台湾商协会代表机构。利用“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的契机,漳州创新两岸经贸合作交流新模式,为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二)海峡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漳州模式

  不管地缘关系还是血缘关系,福建都是台商投资的首选之地,从20世纪末始,福建台企台商数在全国遥遥领先,随着闽台农业合作的不断深化,福建出台鼓励台湾农民和中小企业来闽投资兴业的相关优惠政策,相关的政策体系也逐步完善。例如在福建漳浦县开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就是成功的例子,其中尤以台资企业天福集团为典型。“我来大陆已经30年了,我不仅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还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说:天福集团以及中国在茶产业上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也离不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更离不开国家实力的上升。李瑞河说,“茶不仅是茶本身,它还是和平饮料,是很好的交流使者。比如朋友之间,可以通过茶来活络感情,当大家有事情需要协商的时候,就可以坐下来喝喝茶,很多事都可以这样来谈的。”在他看来,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亦是如此,两岸同胞多来往,泡壶好茶,一起坐下来,共同探讨,加深交流。李瑞河是两岸茶产业交流与合作的积极参与者,他在过去的30年里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岸交流与融合,创办了漳州科技学院,每年都招收台湾学生,鼓励台湾岛内青年到大陆就业。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沈毅玲表示,两岸青年间的交流,促进了两岸青年喜好上的互通以及世界观的共鸣。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台湾教师施沛琳教授表示,要创新闽南文化的传播方式,助推愈来愈多的台胞通过回到家乡寻找根源、参拜祖先以及到大陆来求学,毕业后在大陆就业和生活,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两岸同胞在心灵上更契合。

  总体来说,漳州探索经济合作与融合发展的模式值得借鉴:

  1.产业合作计划推动两岸产业深度融合

  漳台在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精致农业以及食品加工等产业不断加强合作,拓宽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冷链物流、海洋经济、跨境电商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推进“以台引台”,举行“大陆台协会会长漳州行”等活动,重点引进包括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在内的 “专精特新”产业。漳州着力推动两岸产业平台建设,比如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漳州台商投资区、南靖闽台精密机械产业园、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漳浦农机、南靖兰花)产业园等,这些平台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完善涉台园区在生产和生活上的配套设施,漳州市政府设立了闽台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创建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2.金融服务创新为两岸经贸发展树立榜样

  漳州授予台商和台胞在金融方面的信誉证明,不仅私人能够申领信用卡,也让在漳台企能够轻松贷到款,这大大增强了台商台企归属感。目前,在漳各金融机构对台企授信总额达375亿元,贷款余额116.65亿元,居全省第1位。兴业银行是第一个在漳州搭建线上金融服务平台的银行,包括金融信誉证明申请、开户预约等业务都可以通过线上轻松办理;陈富泽是台资企业福建凯景新型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说,公司在信贷利率、信贷额度等方面得益于金融服务緑色通道和公司的“漳州市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及他本人的“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这让台企获得充足的“源动力”;漳州市漳浦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台胞台商医保服务专窗”以来,台商凭台胞证便可直享基本医保参保缴费、医疗费用报销等医保服务事项,无须返回台湾,其高效优质的服务得到台胞交口称赞。

  3.民间坊间经贸往来促进两岸加快融合发展

  2017年以来,已有多达30多万人次以上的台胞到访漳州,进行访问、考察、寻根谒祖等交流活动,交流团组数量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之首。与此同时,漳州也在不断推动青年交流活动,从2017年开始陆续开展“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周”活动,连续四届在海峡论坛举办期间开展。举办漳台两地青年共同交流活动,包括足球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营等,为漳台两地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此外,积极推动镇村交流,举办了诸如“两岸好声音·共筑复兴梦”亲睦运动和海峡两岸(漳州)促进农村产业进步的探讨活动、最美乡村行等活动,这些举措拉近了彼此的感情。漳台坊间文化沟通亦不曾中断,正是通过这些文化上的互动,令许多台湾年轻人在瞭解漳州的同时也认可漳州,最后选择在漳州工作、生活并扎根。漳州大力推进漳台基地创设,22个基地中有三个达到省级建设标准。同时,成立两岸交流基地和多家面向台湾青年人的体验馆与实习实训基地,在福建漳州,有个被台湾年轻人称做“台湾青年之家”的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它坐落在漳州台商投资区,该基地从成立之初开始便吸引很多关于台湾青年的项目进驻。这些基地和平台,对促进海峡两岸民间创业交流、共同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两岸高等院校致力发挥经济智库功能作用

  闽南师范大学位于漳州主城区,因台而设,作为在漳最高学府,被赋予了“培养涉台文教人才,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办学使命。近年来,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积极引进聘用台籍师资,大力推进与台湾高雄科技大学、东海大学等台湾高校开展商科交流合作,持续深化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并依据台湾统测成绩招收台湾学生,采取“4+0”模式与台湾高校合作办学,与台湾名校分段对接培养,引进台湾名校师资资源、优质课程及实践教学资源,依托省级特色新型智库、校级创新平台和实践基地,构建财务金融方向的课程模块,培养适应能力强、就业选择面广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优秀毕业生。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发挥台商研究重镇和两岸金融合作区域研究中心的作用,根植八闽大地,传承闽商精神,助力两岸融合示范区建设。闽南师范大学圆山学院院长、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商学院教授陈丽丽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做好台青尤其在大陆高校学习的台生工作,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两岸时代新人,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在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任教的台籍师生在共学《意见》座谈会分享了他们“登陆”后的体会与感受,陈明勇教授认为:“学校对台湾教师在福利待遇、职业发展上始终一视同仁,营造了一家人从不说两家话的良好氛围”;已执教数载将近退休年纪的郑锡聪副教授提到:“在商学院的日子感受着家的温暖”,他表达了落叶归根的愿望;来自台湾台东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23级本科生邱羿绮同学表示:“离开了台湾,却又好像没有离开台湾”,她说,共同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红砖古厝、闽南语、歌仔戏、蚵仔煎都是那么熟悉,而且生活习惯也近乎一致,小红书、抖音上的流行语都可以成为共同话题,自己离开了台湾到福建求学,但是却又好像没有离开台湾;2021级经济学(闽台)专业学生陈静茹提到,台湾的小伙伴们来闽追梦、筑梦、圆梦,自己未来也将有机会到台湾进行闽台校际交流,她觉得“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这句话让人觉得特别深情,特别期待和这群亲上加亲的台湾小伙伴们来一场青春之约,一起扩大闽台青年共同的“朋友圈”,当好两岸青年友好交流的使者,增强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龢民族认同。这些感言,畅未来、绘蓝图、播希望,是两岸经济融合在高教领域的一个缩影。

  5.漳台基层交流互动带动两岸经济文化辐射力

  漳州通过强化祖地根脉情感认同,以漳台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为纽带,实施“四个交流工程”,旨在推动两岸基层融合发展,为先行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8月5日,由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供销社、福建省农科院、福建省闽台交流协会、台湾茶叶学会和漳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八届海峡(漳州)茶会在福建漳州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茶商茶企代表齐聚一堂,以茶会友、品茶论道,共续茶缘、共话茶事、共谋茶业,共同推动两岸茶产业深入合作。近年来,漳州邀请国际知名企业代表及台湾采购商参加“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为“农博会·花博会”成功举办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海峡两岸工商合作论坛期间,连续2届举办“闽台现代农业对接会”和“闽台医美康养产业线上对接会”,两岸企业代表分别就产业经营管理、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相关技术问题进行合作洽谈对接,拓宽大陆水产品、农产品、医美器械等更多领域进入台湾市场,同时,漳州邀请台胞参加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福建云霄)开漳圣王文化节等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漳台经济文化辐射力。

  三、海峡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再次表示:“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一个重大而深刻的理念、思想和战略演进,彰显大陆对台工作的重要主张,也是对台政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抓手,是习近平对台思想的核心与统御性概念,也是习近平对台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十四五”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亲临福建视察,并对福建对台工作的特殊作用提出重要指示和新的要求,指出福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深化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必须以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为先导,以优化涉台营商环境、深化两岸产业合作、促进台湾农渔业和中小企业在闽发展以及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为方向,在具体路径上,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通”字上下功夫,产业融合“手牵手”

  自2020年以来,台资企业为开拓国内销售市场开展的网上推广连接行动,不仅有上百家台企,还有超过两百家的内陆公司参与。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创业五年以来,针对闽台两地往来协作的改进举措累计达到89件,首次推行对台敞开大门的产业领域达到50个以上。福建省商务厅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福建省新设的台资企业数量达到了1448户,这占大陆新设台企户数的近四分之一;实际利用台资达到2.06亿美元,比增3%,占大陆实际利用台资的近三分之一,新设台企户数和实际利用台资金额均居全国首位;福建对台出口创下了历史新高,2022年闽台贸易额达到1036.7亿元,其中对台出口达到635.8亿元,比增22.9%。

  “畅通、联通、互通、共通”是促进两岸经贸合作的关键,具体来说:

  一是要努力实现应通尽通、能融尽融。在新旧动能转换和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方面,要与《中国制造2025》密切相联,两岸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制造业升级与创新。其中,以通促融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即两岸共同组建产业链,共同利用大陆的资金、市场和产业发展空间,结合台湾的制造技术优势,在高科技产业和创新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共同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两岸企业开展良性互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助于提高两岸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达到“双赢”效果。

  二是适度超前建设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推动两岸畅通无阻。目前,首条连接大陆与台湾的直达通信电路“海峡光缆1号”由两岸电信运营商共同投资建设并运营,一期设计容量高达6.4T,未来两岸往来交流将步入全新时期。通过加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构建立体式、综合性的对台通道枢纽,畅通闽台与大陆其他地区的连接通道,完善区域物流集散体系,双方更高效地分享资源和市场。为更好打通与内陆多区域交流渠道,要创立一个多维度、多方面对台管道中心,福建可先行先试,首开连接两岸的直达航线、航班,海上运输最大程度发挥客滚船的优势。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福建沿海与台湾本岛及金门、马祖的客货运输航线,为两岸同胞往来和台胞在闽停居留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更加便捷的条件。

  三是要消除投资贸易壁垒和优化经营环境,使投资贸易更加便捷畅通。“一带一路”为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台湾参与国内及国际区域经济整合,有助于推动整体协同发展。在资金融通方面,两岸应加强金融合作,为双方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建设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致力于亚洲货币稳定体系建设和亚太经济健康发展。

  四是要研究行业标准互通互认,促进更加顺畅的经贸合作。加强经贸合作的畅通性是双方务实合作的重要方向,在农渔业和冷链物流等领域,通过统一标准和支持台资企业在闽设立第三方检验检测或认证机构,减少贸易壁垒,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现阶段应重点推动对台渔业技术和农业“五新”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的互通共享,实现互利共赢。

  (二)在“惠”字上下功夫,同等待遇“实打实”

  建设共同家园是打造共同市场、培育共同产业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高级阶段。平潭综合实验区倡导搭建“两岸人民共同家园”以来,平潭加大了在基层建设的投入,对体系架构也进一步翻新改进,并获得较好效果。大陆应以平潭经验为引领,深化在政策法律、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以及政府服务、社会文化等软环境方面的建设,以惠促融,致力于构建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使两岸同胞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更为广泛,创造更为包容和融洽的社会氛围:

  一是要着力政策实施到位。持续落实落细“31条”“26条”“11条”“农林22条”等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为使台企台胞更好融入大陆经济社会环境,要鼓励支持其来大陆参观、访问,为其在大陆停居留提供更大便利和帮助。要积极推动如“台湾小镇”、“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等建设,持续改善涉台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台青到大陆实习、就业和创业。要积极塑造两岸“家乡化”服务引领区,吸引包括台湾在校生、教师、科技人才等各类人才来闽学习和工作,为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要打造经济融合发展平台。支持台胞台企参与“十四五”规划、融入新发展格局,让台湾同胞分享更多发展机遇。成立台湾农工商同业公会服务中心,每年有专项工作经费,主要任务是吸引台湾农工商同业公会入驻,建立对口联系机制,做好台商邀请、考察、接待工作。要为每一个入驻的台湾农工商同业公会提供“四个一”服务,即:一幢办公住宿别墅、一座共享商务会所、一个服务联络总台、一个对应联系服务单位。

  三是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在产业政策、营商环境方面,要加强沟通协作和创新发展,特别是要鼓励吸引大量台湾农业、渔业以及非大型企业来大陆闽开拓市场,迎接大陆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要打造更加开放便捷的投资环境,为台企在大陆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积极参与产业合作和科技创新,共同推动两岸经济的融合和发展,深化民间坊间经济文化交流。

  四是要支持台企与陆企享受同等待遇。大陆要为台湾企业提供与内地企业同等待遇,共同分享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两岸经贸合作的红利。同时,支持台企台商到大陆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设计中心,投资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以及緑色食品等,企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投资回报,为台企台商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在“情”字上下功夫,两岸交流“心连心”

  人文沟通可以带来两岸民间经济交往保持活跃。福建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和16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立以后,包括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台商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在内,迄今已吸引了超过3.6万名台青到大陆学习交流、就业创业。福建培育了75家台青实习实训与就业创业基地及示范点,为其提供更好条件。2020年5月大陆向台胞颁发第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来,通过径直承认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达14个,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达20个,闽台职业资格比较核对项达134个,其中可直接采认的达95项。在以情促融方面:

  一是要着重深化民间往来。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少年交流,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大两岸年轻人人际网络交流的覆盖面。加强两岸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以及信仰机构的沟通往来,促进同胞心灵契合。

  二是要发挥大陆对台交流合作优势。发挥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文博会等活动作用,吸引更多台胞以及台湾青年来大陆追梦、筑梦、圆梦。加大开放力度,支持福州、厦门、金门、马祖融合发展,推动与大陆其他地区深化交流。 

  三是为台胞台企提供制度保障。出台更加便利台胞在大陆生活的政策举措,例如,取消台胞在大陆的暂住登记,台胞在大陆定居落户实现“愿落尽落”等等。同时,努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台湾居民居住证与大陆居民身份证实现同等待遇,真切感受两岸一家亲。

  四是为台胞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最大空间、最好条件、最强保障。要进一步支持台生来大陆求学研学,以“欢迎就读、一视同仁、就近入学”政策鼓励台胞子女在大陆就读,让大家能够投资兴业、安居乐业,为台胞在大陆的生活和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