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探索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的实践

  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是紧扣时代主题的对台政策新思路,深入两岸融合发展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两岸青少年是两岸融合发展过程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形势下探索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的模式与路径,对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未来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2009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指出应发挥福建独特的对台优势,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地区的交往,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202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闽政[2021]4号)提出要“突出青少年交流交往,持续办好海峡青年节等交流活动,创设聚焦青年交流合作的新窗口,鼓励更多‘首来族’来闽”。2023年9月,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十六条强调“鼓励青少年交流交往”,“利用新媒体、流行文化、互联网广泛开展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交流活动,不断扩大闽台青年共同‘朋友圈’和‘事业圈’”。

  多年来,闽南师范大学积极发挥漳州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的区位优势,坚持以整体发展为指导,以提升内涵建设、促进双向互动、深化教育合作为目标,结合本校自身特点,通过文化寻根、文化感知、文化领略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架起两岸青少年交流“连心桥”,打造了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系列品牌项目,为促进两岸青少年融合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闽南师范大学开展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工作的成效

  (一)以文会友: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

  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闽南文化是维系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而两岸青年则是文化使者,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主力军。漳州作为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台商投资密集区,也是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更是开展两岸闽南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基地。闽南师范大学是坐落于漳州的省属本科高校,拥有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交流基地,自2011年迄今,在国务院台办的指导和全力支持下,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交流基地已经连续举办8届“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该项目被列为国台办年度重点交流项目,共邀来自台湾海洋大学、台南大学、成功大学、金门大学、东吴大学、元智大学20余所高校约380名台湾青年前来交流研习,通过“考察式交流”“体验式交流”“互动式交流”“沉浸式交流”等多维立体的交流模式,体验母体文化并寻根谒祖,推进了两岸青年学生的情感沟通和心灵契合,对弘扬和传承闽南文化,服务两岸社会文化交流,促进两岸高校青年学子之间的瞭解与交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活动期间,两岸青年学子共同听取闽南文化专题讲座,学习闽南文化历史地位及特征、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与互动关系、闽台民间舞蹈艺术、闽南话诗词吟诵等,通过实地考察漳州市博物馆、龙文图灵创客空间、漳浦东南花都、闽南文化展示馆、南靖土楼、云霄开漳文化博物馆、威惠庙、厦门博物馆、泉州开元寺、清源山、闽台缘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古迹及专题展馆,感受祖地浓郁的人文气息,增进两岸青年的交流互动。通过开展两岸青年学子篮球友谊赛、文艺联欢晚会等文体活动,建立彼此青春的共同记忆,共话梦想与未来。

  “我是大一学生,第一次来到漳州,期待在这里进行为期一周的闽南文化学习。很开心的是,我们与当地人可以直接用闽南语交流,语言上没有沟通障碍,感觉很开心,希望能体验到不一样的暑假生活。”来自台湾的陈同学说道。来自台湾辅仁大学的廖同学在个人微信上发布:“在漳州的第一天,这里一切都很新鲜。与晶晶、锦林等人互相认识,从无谓的谨慎到掏心肺,感觉真的很新奇。当你踏上大陆,才会感叹自己的渺小,才会想用尽你一生也走不完的里程数,只为在这位名为中国母亲的怀抱中,那藏有无尽的爱之绮丽,在颤抖中获得和谐的平安与安慰。我爱你,中国。”

  更有因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而缔结良缘的两岸青年,至今被传为一段佳话。2013年,台南成功大学研究生李姿莹跨越海峡,第一次踏足漳州,来到闽南师范大学参加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就读于闽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徐雁飞担任当时的随车导游,在为期七天的交流活动中彼此留下深刻印象。分别后的几年间,他们互相跨过海峡,见父母、访师长。2018年,李姿莹追随爱的脚步来到闽南师范大学任职,与徐雁飞喜结连理,最终将这段两岸青年的因缘落根于闽南师范大学。

  除了主办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闽南师范大学积极承办福建省教育厅“百名台湾学生八闽行”、漳州团市委“两岸青年联欢节海西漳州行”、“海峡论坛之海峡两岸(漳州)青年交流周”、“闽南文化寻根之旅”等活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工作思路,突出加强与台湾各县市青少年互访交流,开创性地与台湾嘉义县青年创业协会实现落地式、融入式、家庭式互访交流,倡导“老朋友带新朋友”的做法,持续提升台湾青少年“首来族”比例,建立常态化的青少年交流机制。

  (二)以媒会友: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文化艺术节

  在团省委、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台办、省学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闽南师范大学自2014年起,连续举办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文化艺术节活动,包括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大赛、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影视化与创意传播学术研讨会、微电影文化产业论坛等,其中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文化艺术节在国务院台办的关心支持下,被列为2018年对台交流重点项目。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以文化为桥梁,以光影为媒介,面向海峡两岸各大高校在校生征集作品,大赛吸引了北京电影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200余所高校参与,1278部微电影作品、186部原创剧本作品、94部影评作品和128部微电影海报作品,为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文创交流提供了友好互动的展示平台。大赛紧扣海峡两岸青年大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文化追求,突出“专业性、创新性、高端化、大众化”办节理念,实施“一三一四”活动模式,即一个主题:向上向善,三个项目:微电影、影评、原创剧本,一场论坛:微电影文化产业论坛,四个驱动:微电影作品网络投票、微电影入围影片巡展及主题团日活动、新媒体助力微电影活动、微电影颁奬典礼。大赛生动诠释心系祖国、敬业奉献,勤奋刻苦、追求梦想,扎根基层、创新创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邻里和睦、孝老爱亲,平等宽容、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理念。值得一提的是,每届电影节颁奬典礼都是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来自海峡两岸的高校师生、文艺团体带来富有闽台传统文化元素的大鼓凉伞、高山族舞蹈、歌曲联唱、社团秀、木偶等精彩文艺节目表演,充分展现了海峡两岸青年学子“向上 向善”的青春风采,既深化了电影节主题,又提升了电影节层次。颁奬典礼现场还设置有入场走红毯、新媒体专区互动直播等。每届活动均受到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台湾网、台湾东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微电影校园频道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导。大学生微电影文化艺术节举办以来,受到了大陆与台湾青年的热情参与,拓宽了青年学生交流交心的渠道,展现了当代青年学生“向上向善”的良好风貌,推动了两岸大学生之间的文化合作与交流。

  (三)以诗会友:海峡两岸诗歌节

  诗歌,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语言。通过诗歌的交流能让两岸民众的精神世界有了诗意的栖息之所。闽南师范大学自2012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八届海峡两岸诗歌节,包括中华经典诗词传唱大赛、诗歌朗诵会、诗歌教育论坛、茶诗会、诗歌与创意写作系列讲座等活动,共邀请来自两岸诗人学者逾百人,其中有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萧萧、林焕章等,大陆著名诗人孤城、安琪等。两岸青年学子借由诗歌的平台相互学习切磋,进行学术研讨和文学艺术创作的交流,促进闽台高校的合作,拓展两岸诗文教育的交流空间。海峡两岸的作家、艺术家、学者等文化名人每年聚焦诗歌延展的主题,以诗会友、以诗为媒,就“诗与网络、诗与茶、诗与书画、诗与琴、诗与戏剧”等传统文化领域共话诗歌交流与发展,与艺文教育、闽南文化、爱国文化等主题相融合,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色和师范教育特色。

  《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辑部主任孤城曾在2023年“同声同文诗必有教”海峡两岸诗歌节开幕式上指出:“诗歌是精神的原乡,明月是返乡的传票”。海峡两岸诗歌节作为闽南文化交流的平台,为两岸搭建了集文学艺术的研究、体验、创作与分享为一体的桥梁,促进了海峡两岸文学艺术的交流与繁荣。来自海峡两岸的著名诗人,与在校大学生分享创作心得,并前往龙人古琴研究院开展文人雅集活动,台湾高校名师还分别走进漳州一中、闽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中小学师生奉献精彩的诗歌教育专题讲座。历年的海峡两岸诗歌节活动受到了新闻主流媒体的普遍关注,福建省教育厅、中国新闻网、福建日报、台湾民众日报、福建教育电视台、福建广播影视集团、中国台湾网、闽南网等多家媒体报导诗歌节盛况。

  (四)以球会友:闽台高校篮球邀请赛

  为增进两岸青年相互瞭解,建立友谊桥梁,自2012年开始,由闽南师范大学、漳州市体育总会、漳州市篮球协会共同主办闽台高校篮球邀请赛,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共邀请来自海峡两岸的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屏东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十余支篮球队近200余名篮球青年,以球会友,以球传情,相互交流篮球技术,深化彼此友谊情感。闽台高校篮球邀请赛是闽南师范大学打造的两岸青年体育人才交流品牌赛事,以篮球为载体,以运动为媒介,让更多的两岸青年参与交流,共同促进两岸文化和高水平经济体育交流,搭建两岸同胞的情谊桥梁。

  多年来,闽南师范大学牢牢把握两岸民众日益融合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发挥漳州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区的前沿优势,立足地方一系列对台政策,在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办的这些品牌系列活动,吸引了两岸学者、青年学子们的积极参与,增进两岸同胞情感沟通、服务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深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对台青少年交流工作格局。

  二、闽南师范大学开展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多年来,闽南师范大学在开展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方面积累了丰硕的成果,进一步激发了闽南师范大学在深化两岸青少年交流合作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但是也清醒地看到了做好台湾青少年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展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的现实困境

  首先,交流形式单一,缺乏深度和可持续性。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类别大致有学术论坛、体验式夏令营和文艺体美等各种比赛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深度和可持续性,被动式交流多,主动式参与交流少,对于交流内容和形式都求新求变的两岸青少年而言,缺少创新的交流项目难以进一步激发参与意愿。

  其次,交流内容相对守旧,受缚于“传统”。要加强两岸青年的文化交流,就不能被“传统”两字所束缚。继承传统文化,并不代表要敌视新兴事物。只有以开放和革新的观点来对待传统文艺,才能老树发新芽,给传统以活力;反之,如果固步自封,以不被大众理解为荣,敝帚自珍,不愿意适应潮流并做出改变,那就会丧失市场,失去未来。以“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闽台高校篮球邀请赛”为例,以亲情同源、赛事交流、参观体验等为主线,具有“快速”“直接”两大优点,可快速打开交流局面,降低实施交流活动难度。但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老朋友带新朋友”的人群对接模式下,活动内容的相对单一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两岸青少年日益多元的交流需求。

  再次,两岸青年交流受众范围窄、交流深度浅。虽然两岸交流活动渠道广泛,但两岸的对接联系往往是通过第三方完成,依靠第三方对接的模式导致两岸很多交流信息无法及时、完整、全面地传达,也导致活动宣传不到位。两岸青年交流覆盖面影响面窄,就体育竞技活动而言,若单一以篮球为交流载体,参与的群体只能是小部分具备该项体育特长的青少年,且存在对象反复参赛的情况;同时台湾青年普遍参与多个不同社团,即便我方邀请不同社团希望更多新朋友参与,但往往参与交流的人群相对固定,难以实现对广大台湾青少年的有效邀请及覆盖。两岸青年交流深度仍然停留在表面,主要表现在虽然大部分漳台青少年在活动开展期间能较好地配合互动交流,一旦活动结束,久之彼此就断了联系,交流普遍停滞。且由于每次交流规模一般在百人左右,人数较多,参观时间有限,经常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对各看点的瞭解与体验都大多流于表面,不够深入。

  (二)开展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受阻的原因分析

  首先,台湾青少年的群体区隔意识和身份认同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两岸青少年交流实践的人群,以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的青少年为主体,台湾青少年多是在李登辉、陈水扁的本土化和去中国化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台湾年轻一代大多将美国、日本塑造为自己认同的正面参照群体,台湾年轻人的“亲美日恐中”心态较为明显。由于台湾几届执政当局对台湾主体意识的过分强调,以及刻意版面宣传大陆落后状况,导致大多的台湾年轻一代对“国家认同”混乱与模糊,对大陆产生一定的防备心理。此外,许多台湾年轻人未曾到过大陆,没有祖国历史观,也没有跨越海峡走过山川,对大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现况缺乏瞭解,久之难免对大陆产生不信任感,在感情上无法产生对祖国的情愫和认同感。

  其次,受政策影响导致两岸青少年交流不对等。具体表现为:一是互访交流团组、人员数量、手续流程不对等。受多方因素制约,当前台湾青少年到访的多,大陆青少年赴台相对较少。以漳州为例,据统计,近三年漳州青少年赴台与台湾青少年访漳团组比例为1:5,互访人数比例为1:20,悬殊较大;台湾青少年往返大陆与台湾,手续办理便捷快速,快则1-2天至多一周,而漳州青少年团组赴台访问手续相对繁琐、程序复杂、办理时间至少需1个月。二是交流活动举办地点的单向性。目前大陆对台湾比较开放,台湾对大陆则比较保守。交流活动的举办仍一直以大陆为主,在台湾本岛发起的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相对较少,主场交流的意愿相对较弱,由此大陆青少年对当下台湾青少年所思所想的实地瞭解不多。三是两岸青少年互访交流时间相对集中。以漳州为例,纵观历年对台交流活动举办时间,不论是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两岸青少年联欢节等活动,絶大部分都集中在每年的6-8月份,这一方面受文化习俗所限,一方面配合青少年学生暑期空档需要,但势必造成台方参与人员重复、多主办单位“抢夺”台湾嘉宾参与活动的情况。

  再次,对在地优秀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力度还不够。台湾是汉人移民社会,台湾之人主要是闽粤之人,其祖地文化主要有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作为台湾祖地文化发源地的福建漳州,其在地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会对两岸青少年交流产生共生共鸣的效果。当今世界是互联网构建的数字时代,在近日召开的2023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推动发展的新动能、维护安全的新疆域、文明互鉴的新平台。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两岸青少年对于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祖地文化的呈现样态有了新的要求,互联网时代为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多样化的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娱乐方式多样化,青年人更加倾向于追求新潮、流行的文化产品,这导致地方文化资源的传统呈现,会难以吸引到更多的关注和参与。

  最后,网络传播媒介相互不兼容,影响两岸青少年常态化持续性交流互动。目前两岸青年使用的通讯软件各有不同,大陆青年习惯于微信(Wechat)、微博(Weibo),而台湾青年则使用脸书(Facebook)、连我(Line)、WhatsApp。新媒体软件方面,大陆青年使用抖音(Tiktok)、快手、小红书,而台湾青年则喜欢使用Quickfox、Instagram、Youtube。网购平台方面,大陆使用淘宝、京东、拼多多,而台湾青年使用虾皮、Foodpanda、Uber等。互动媒介的缺位,会让已经建立短期交流联系的两岸青少年相互排除在社交圈和朋友圈之外,始终无法建立共同的、稳定的人际网络和感情联系。值得欣慰的是,大陆新媒体软件的受众群体范围开始呈现扩大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少年的青睐。据2022年“德国之声”调查台湾地区“Google Play”免费使用下载社交媒体软件的排名统计显示,大陆的小红书软件已挤入使用频率前列,甚至多次击败Facebook、推特、Instagram、Dcard、TikTok、微博等,位居第一。

  三、《意见》背景下闽南师范大学探索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的新理路与新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两岸青少年多来往、多交流,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后才能够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两岸青少年交流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闽南师范大学因台而设,不忘服务两岸统一的办校初心,牢记“世界闽南人精神家园”的办学定位,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坚持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并举,为增进两岸文化认同、服务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一)创新闽南文化,促进文化认同

  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2017年4月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也明确提出关于两岸青少年交流的发展方向,应当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探索创新工作方式,藉以文化交流让两岸青少年消除隔阂、增进认同。可以说,文化认同是国族认同的基础,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根基。闽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台胞的祖地文化,闽南文化在推进两岸统一大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传承闽南文化,可以增强两岸青少年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并加深对祖籍地的情感联系。而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共同创新和转化闽台地区的文化遗产,创造出大量具有“蝴蝶效应”的优秀文化产品,可以强化两岸青少年交流与合作的纽带,从文以化之至文以铸之,台湾青少年对于祖国大陆的认同感才能从根处塑形。其一,应着力培育两岸青少年交流文化品牌,继续深耕传承现有的“以文会友”“以媒会友”“以球会友”“以诗会友”等文化交流项目,巩固交流成果的基础上,完善和深化交流模式,让台湾青少年从“体验式”登陆交流转变为“沉浸式”“融入式”“主动式”交流。其二,藉助新媒体、流行文化、互联网等形式,将优秀闽南文化转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发出适合青少年交流互动的文化品牌项目,拉近两岸青少年的心灵距离,丰富两岸青少年“娱乐圈”,扩大两岸青少年的“朋友圈”。互联社交、新媒体、元宇宙等新兴样态为地方文化资源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将闽南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和完善闽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平台,为台湾青少年获取大陆信息提供便捷的获取和传播途径。也可以通过建设闽南文化数据库、开发闽南文化APP等方式,将闽南文化资源集中展示,辅之以教育和娱乐功能,打造出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吸引更多的“网生代”新青少年参与其中。其三,借鉴“闽港澳”直线交流的模式,开发在线平台使两岸青少年进行实时交流,无论是视频通话、社交媒体还是线上协作平台,这为两岸青少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机会。两岸青少年通过直线交流,实时分享自己学习、生活动态,将两岸青少年的“生活圈”更加交融在一起,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让两岸青少年相互尊重、增进理解、加深友谊,携手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二)校地联动,设立两岸研学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闽南师范大学联合漳州团市委、漳州台资企业、大陆的台商子弟学校等部门校地协同联动策划,充分调动民间团体资源互通往来的积极性,建立两岸青少年交流互动广阔平台,扩展两岸青少年“朋友圈”“生活圈”“事业圈”。

  根据漳州团市委提供的2021年台湾青少年情况统计显示,台湾青年人口中16-35岁的占总人口27.5%,16-40岁的占总人口的36.2%。在校生中,大学生约124万人,职业教育生105万人,高中生31万人,初中生75万人。此外,目前在大陆高校学习的台生有11329人。此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价值观、身份认同感的敏感期及塑形阶段,他们的认同取向对于祖国未来统一大业至关重要。首先,应建立两岸青少年社团常态化交流机制,积累重点交流的人脉信息资源,筑牢交流基础。要持续加大两岸青少年的互访力度与规模,吸引更多的台湾青少年主动参与到活动的策划及实施中,以台湾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更多的活动载体,邀请更多的台湾“首来族”青年到大陆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其次,依托闽南师范大学办学优势,利用在闽的台湾青少年祖地文化资源,设立一批省部级、国家级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精准聚焦两岸青少年的偏爱喜好,重点考虑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如闽南红砖建筑艺术、闽南民间信俗活动、闽南剪纸、闽南舞龙舞狮和蟳埔簪花围等民间传统艺术,让两岸青少年“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和交流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利用地处闽南语方言区的优势,大力挖掘闽南语吟诵唐诗、闽南语流行音乐创作、闽南文化元素的文创设计等形式各样的闽南语文化资源,从共同的语言记忆出发,以共同的闽南文化生活场景,以两岸熟悉的“闽南文化历史叙事”建构共同的历史内容,设计两岸语言与历史文化体验实践,挖掘两岸统一的文化感与历史感,从而唤醒内心情感自觉与文化共同体的归属意识。再次,组织更多的大陆青少年赴台参访交流,实地与台湾青少年面对面推介家乡的人物风情,展示大陆青春向上的青年风采,从而引导台湾青少年逐渐解除误解,增进信任,将对“两岸一家亲”的祖根血缘文化及情感认同,凝聚成对祖国统一、对民族复兴的共识。

  (三)创新创业,构建两岸可持续性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两岸青年成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希望工程”。为两岸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和创造更好条件,为两岸青年交流共筑利益融合的基础,这样才能推动可持续性、长久性、稳定性的交流。近些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惠及台湾青年登陆创业就业的鼓励措施,2018年福建省围遶闽台融合发展出台66条惠台实施意见,突出福建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先试作用;2019年漳州开发区出台《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意见》,推出62条优惠政策,惠及台胞在漳学习、创业、就业、生活等各方面的便利条件,这些都是吸引台湾青年登陆第一家园的利好政策。2023年《意见》中提出:“加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助力台湾青年来闽追梦、筑梦、圆梦。”

  据2018年台湾岛内《远见杂志》发布的民调显示,18-29岁的台湾青年中有46.3%愿意到大陆发展。目前,大陆已有20个省市授牌设立了75个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各地台湾青年就业实训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平台,对台湾青年首次在大陆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且正常经营纳税6个月以上的投资规模较小的公司及个体户,给予10000元的一次性开业补贴。漳州团市委还积极探索联合银行、信用社发行“台青创业卡”,推动“青年创业基金”为台湾青年创业贷款。为此,闽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校校企协同,将两岸青年创新创业作为厚植两岸青少年长久性、常态性交流的利益融合基础。

  首先,闽南师范大学依托高校创新创业资源平台,联合地方政府与民间团体,鼓励更多的两岸青年合作创办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扮演好“台青创业经纪人”的角色,鼓励“以台引台”,参与到当地政府对台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制定中,反映台青诉求,宣传对台政策,成为两岸青年融合交流、对话政府的有效平台。其次,设立“两岸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充分调动本校台湾学生的积极性,投身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以“老朋友带新朋友”的连环效应,吸引更多台湾青年加入。再次,鼓励两岸青少年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创新创业训练营等项目,以赛助创,锻炼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利用科技手段促进两岸青年互动交流与合作,让两岸青年互学互鉴,以期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氛围。

  总之,做好对台青少年工作,将为祖国和平统一乃至统一后台湾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青少年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在成长期塑造文化共同体、创造共同的历史空间并完成共同的历史叙事,就是在塑造共同的历史经历,使两岸青少年因熟识的“闽南文化”而在共同经历的基础上,衔接共同的历史起点,塑造历史共同体归属感与统一的文化认同。两岸青少年有血脉相连的共同文化背景,有共同的知识和科技兴奋点,有日益对彼此瞭解和交流的迫切愿望,更有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多年来,闽南师范大学探索海峡两岸青少年交流的实践表明,通过广覆盖、深交流、强服务的工作模式,已成功为两岸青少年搭建起沟通合作的友谊桥梁与圆梦的崭新舞台。闽南师范大学将稳步巩固交流成果,创新搭建交流载体,持续提升交流成效,推动两岸青少年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以新青少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共创两岸美好未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