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引进台湾教师等科技精英推进海峡两岸人才融合发展

  教师作为知识生产者、携带者与传播者,对地区知识和产业发展有积极效用。台湾教师等科技精英是台湾高层次人才的典型代表,是两岸人才融合的关键人力资源。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引进台湾优秀师资来闽任教,截止2023年共有在聘台湾教师约680人。闽南师范大学结合闽南文化办学特色,积极推进对台教育交流合作,吸引了众多台湾教师加入。

  一、闽南师范大学引进台湾教师的发展进路

  闽南师范大学根植闽南文化沃土,致力于以闽南文化为纽带服务两岸融合发展。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说到的“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加大文化交流力度”“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国务院台办等20个有关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及福建省关于台湾教师管理相关文件精神基础上,通过全职聘用台湾教师,接收培养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专业博士,与台湾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推进闽台双向文教合作和师生交流等方式深入推动两地人才融合发展。

  (一)打造台湾教师西进大陆的漳州磁场

  在国家、省相关政策指导下,闽南师范大学发布了一系列台湾全职教师招聘启事,采取机动灵活的措施,配合做好台湾教师聘用、薪资、晋升、科研成果认定等工作,提升台湾教师在大陆生活、工作、学习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促进他们在大陆的专业和职业发展。学校根据台湾教师的学位、职称分门别类设置引进条件(表1),2019年开放75个引进名额,此后每年引进名额稳定在50个左右。2021年起,招聘启事中增加:“已具备副教授、教授职称的台湾师资到校后可直接认定相应的职称;近五年的论文符合我校相应规定的,可申请认定相应的高级职称;所有在职的全职聘用台湾博士教师享受基本医疗保险;以及特殊人才实行‘一人一议’”等条件。从职称评聘、福利保障等方面逐步推进台湾教师与大陆籍教师享受同等政策。自2012年闽南师范大学迎来第一位台湾教师,开启了引进台湾教师的大门。此后十年间,吸引了一百多名台湾教师来闽南师范大学工作,并培养出施沛琳、李姿莹、陈建安、詹金娘等一批优秀台湾教师。

  表1  2019-2023年闽南师范大学全职聘用台湾师资薪酬待遇

  表格略

  从流动轨迹来看,来闽南师范大学就业的台湾教师,他们上一个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台湾省、广东省、福建省,也有小部分来自重庆市、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陕西省、广西省以及国外等。其中大部分是从台湾省直接来到闽南师范大学,也即闽南师范大学是大部分台湾教师西进大陆的第一选择地。小部分台湾教师则是在大陆其他省份如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等地高校工作后再次就业时选择了闽南师范大学。总体上,闽南师范大学及其所在城市在国内各高校、各城市引进台湾教师方面呈现出较强的区位优势。

  (二)构建台湾教师西进大陆的蓄水池

  截止2023年,闽南师范大学共引进111名台湾教师,目前在聘台湾教师62人(如图1),约占全省在聘台湾教师总量的10%左右,位居全省前列。2018年来闽南师范大学就业的台湾教师从2017年的4人增至33名,2019年增至37名。此后引进数量虽有较大幅度减少,但也保持每年5人以上的引进数量(如图1)。现聘台湾教师中,教授7人,副教授28人,助理教授27人,其中27人为福建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B类人才)。年龄分布上,40岁以下占8%,41-50岁占28%,51-60岁占52%,61岁以上占12%。总体上,闽南师范大学在福建省高校引进台湾教师方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来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大部分台湾教师需要兼顾台湾和大陆两地生活。因此,他们在闽南师范大学工作期间主要是以租住校外商品住房为主。他们主要租住在芝山街道、东铺头街道、西桥街道、南坑街道、高新区等地,也有个别选择居住在厦门市。总体而言,大部分台湾教师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中心,选择在学校周边居住,以便能更加便捷地参与学校工作,但也有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离学校相对较远的区域,如蓝田街道、厦门市等,以便更好地融入在大陆的生活。

  台湾教师来闽南师范大学就业,为个体职业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通道。他们中双师型教师较多,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职场经验,对闽南师范大学的师资总量和师资水平是个有力的补充,但台湾教师也有自由选择去留的权利。截止2023年,来闽南师范大学就业的台湾教师中共有49人离职(如图2)。其中,2021年离职16人,2022年离职26人。2021-2022这两年离职人数较高,主要和2018年、2019年来闽南师范大学就业的台湾教师第一个聘期有关。聘期到期,有部分台湾教师选择不在闽南师范大学续聘,转至国内其它城市如广东佛山、韶关等地;也有部分台湾教师因聘期考核不合格,学校不再续聘生成的离职。尽管有一定数量离职人数,但仍有将近60%的台湾教师在闽南师范大学任教后选择继续留下来,彰显了闽南师范大学在台湾人才西进大陆进程中的学校魅力。

  二、闽南师范大学台湾教师两岸融合发展实践

  台湾教师等科技精英西进大陆,本质上也是一种流动过程。入职大陆高校,不只是他们个人意愿的选择,而是多维主体、多种规则交织实践的过程。对流入地的适应是一个参与、结合与融入的过程。流动基础设施理论聚焦制度性、实体与技术性、社交性三类流动基础设施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台湾教师等科技精英是台胞中的高层次人才之一,他们在大陆的融合实践更具深远意义。引入流动基础设施这个概念,是希望通过观察台湾教师等科技精英西进过程的内部动态,换一种方式来思考,从而得以更加透彻地理解台湾教师等科技精英在大陆的互动过程及融合问题。

  (一)制度性实践:教学模式的重塑与学术交流的展演

  来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台湾教师都具有博士以上学历,总体上都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他们对大陆高校工作持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大都主动融入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中,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他们还参与教学指导、课题申报、学术交流等。与来华学者相比而言,尽管他们具有语言优势,但仍需要一个适应与转换的过程。

  1.教学模式的适应与重塑

  就考核方面而言,教学是大部分台湾教师在高校的主要工作。在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台湾教师热情地投入日常教学中。他们通过自行授课,与大陆教师合作授课等方式,在闽南师范大学重新开展教师生涯,融入大陆的教学体系中。但他们并不拘泥于简单的上课,他们结合自身专业特长,秉持对教学的热爱,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丰硕的成果。如下表2所示,近五年来,在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台湾教师中,共有16人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34项省级以上奬项(国家级10项)。其中商学院林栢章老师2019年入校以来共指导过34个团队及个人参与各种竞赛,并有10个团队获得省级以上奬项。台湾教师总体上呈现出来的温和态度、全情投入、顺畅沟通等特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同行的大陆指导老师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林老师非常细心,每次指导我们(这个项目)的时间都不少于3个小时,有好几次都到凌晨2点多。临近省赛那两周,几乎每天都要和我们碰头讨论”(S学院Z同学,获国家级奬项)

  “林老师和大部分台湾老师一样,让人感觉很温和,善于倾听,非常好沟通,尊重学生。在指导比赛这件事情上,非常投入、不计较。第一次和他一起合作指导就非常顺畅,也非常愉快。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对待学生的态度、指导方式、沟通方式等。”(F学院大陆教师,共同指导Z同学组项目)

  表2  2018-2023年台湾教师参与指导本科生竞赛情况

  表格略

  2.学术交流的展演与转换

  大陆科研系统对台湾教师是同等开放的。台湾教师秉持着学术兴趣,积极参与大陆课题申报等学术研究工作,并获得不少立项。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今,闽南师范大学共有3名台湾教师申报国家级(含部级)科技科研项目,共有3名台湾教师申报省(厅)级科技科研项目;共有34名台湾教师申报34项国家级(含部级)社科科研项目;共有42名台湾教师申报42项省(厅)级社科科研项目;共有15名台湾教师申报15项省(厅)级社科科研项目。2015年-2023年期间,共有9名台湾教师获批9项国家级(含部级)社科科研项目;共有21名台湾教师获批21项省(厅)级社科科研项目。2019年开始,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设置台胞扶持专项,在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台湾教师积极参与项目申报台胞扶持专项。2019年、2020年各获得1个项目立项,2021年获得9个项目立项,2023年获得2个项目立项。此外,闽南文化研究院施沛琳教授成功入选福建省第一批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闽南文化研究院施沛琳、新闻传播学院万丽惠、教育与心理学院陈睿腾三位台湾教师成功入选福建省高校引进台湾全职教师资助名单。

  大陆的学术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各种学术交流对台湾教师们也是同等开放的,台湾教师也很乐意参与。他们充分发挥各自专业能力在大陆各种学术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学术交流中贡献台湾智慧以及台湾经验。如李姿莹教师当选漳州市台联特邀理事、漳州市青联副主席、福建省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詹金娘、赵任民等教师参加第十三届海峡论坛。李姿莹教师参加第六届台胞社团论坛青年分论坛,并在论坛上用闽南语演唱了一段有关两岸融合的原创歌仔戏。

  (二)实体与技术性基础设施实践:既陌生又熟悉的交织体验

  1. 陌生但友好的工作空间

  与大陆籍教师类似,除了教授外,在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大部分台湾教师都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但这并不影响台湾教师在闽南师范大学的工作状态。对部分台湾教师的访谈可知,因为在校外租住的房间相对都较小,在闽南师范大学工作期间,他们大部分选择在学校办公。各学院都配有相应的教研室、实验室、教师休息室、工会活动室等,台湾教师可以很便捷地利用这些空间开展工作。

  “来闽师这几年,我们学院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好了。原来的教师休息室,去年重新改造了,环境更舒适了。没装修前,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备课,现在我更喜欢在这里备课。”(L老师,来闽南师范大学4年)

  此外,在台湾教师职称评聘上,符合评聘条件的台湾教师即可参加相应级别的职称评聘,不需要受时间限制。闽南师范大学也欢迎符合条件的台湾教师加入编制内。截止2023年,在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台湾教师中共有3名入编。

  2.熟悉的两岸生活味道

  与大陆教师同样,在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台湾教师都享受每月每天15元的餐补。台湾教师有自由选择是否进入工会的权利,若加入工会,就和大陆教师一样享受工会福利。即便是没有加入工会,也会享受与闽南师范大学合同工同等的福利待遇。学校有校园电瓶车,台湾教师可以在校园内固定点免费乘坐,方便在校区内和校区之间的通勤。

  饮食方面,近年来闽南师范大学后勤部致力于改造提升校内饮食环境、饮食质量。校内食堂食品种类繁多、口味丰富,台湾教师在校内食堂可以品尝到大陆东西南北各种经典美食,也可以品尝到台湾当地的经典美食。事实上,在漳州街头,台湾教师也可以非常便捷又便宜地享受到地道的台湾美食和大陆美食。

  “吃的方面,说实话,还蛮适应的。感觉大陆这边的饮食和我们在台湾吃的没有特别的不一样。我们都很少在家(漳州的家)做饭,经常是在外面吃。”(L老师,来闽南师范大学4年)

  3, 通畅的漳台两地往返

  尽管目前从漳州到台湾需要经过几次的车、船或飞机周转,但在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台湾教师经常往返漳台之间。有眷属的台湾教师,因为要兼顾台湾的家,大部分都会选择一个月回一次台湾;即便是单身的教师,一个学期也会回去一次。随着2023年9月1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的出台,以及2023年11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十项出入境政策措施》的出台,在通行证办理及使用、边检手续处理、通关等方面更加便捷。在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台湾教师可以像大陆不同省份之间一样,享受更加便捷的漳台往返。

  “我们并不觉得回台湾很麻烦,感觉大家都觉得还OK。我回台湾还算方便的啦,搭小三通,便宜,大大节省来回的成本。这里去小金门都蛮方便的。在漳州的出行也是很方便的,用手机扫一下,共享单车、电动车,都好方便的。”(H老师,来闽南师范大学5年)

  (三)社交性基础设施实践:社会关系网络的新塑与延展

  圉于有限的交往空间,在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台湾教师他们主要的公共交往活动是海外教育学院每年定期开展的交流活动以及统战部、宣传部等不定期推出的相关活动。海外教育学院组织的交流活动总体上每年举行1-2次,每次参与人数10几人不等。总体上,台湾教师内部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多,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较为频繁,但与大陆籍教师在科研、教学上的沟通交流略少。大部分台湾教师在闽南师范大学以及在漳州的人际关系圈子都较为狭窄。

  1.以台湾教师为主的内部社会关系网络新塑

  在闽南师范大学,台湾教师主要是分散在各个专业里与大陆籍老师共事。但日常生活中他们主要是与同样来自台湾的同事建立社交关系。以X学院组织的全院工会活动为例,上车前在大陆籍教师主动邀请下,台湾教师A和他在大巴车上幷排坐,但下车之后的所有活动中,台湾教师A基本都是和同行的几位台湾教师一起,偶尔会和同系或同专业的大陆籍教师一起,但很少融入到其他系或其他专业的大陆籍教师群体中。他们在与台湾教师的同行中有较为密切的沟通与交流,交流内容包括学校的教学工作,对新入职教师的谘询回应,生活经验的分享等。事实上,即便都是在漳州租房子住,但大部分台湾教师都是根据各自需求租住在不同社区,都是相对较为独立的个体,鲜有深度往来。

  “我和L老师是好朋友,但(在闽南师范大学工作时)我们没有租住在同一个社区。因为我们不是同时来,没有觉得一定要租一起。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是很独立的,选择合适自己的就行。”(Z老师,来闽南师范大学3年,已离职)

  2.基于专业关系的外部社会关系网络延展

  日常生活中,在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大部分台湾教师都很乐意和大陆籍教师交往。虽然他们与大陆籍教师交流并不受限,但受生活空间以及专业约束,他们与大陆籍教师呈现出较弱关系网络。以S系教师群为例,该群内共有3名台湾教师和15名大陆籍教师。3名台湾教师偶尔也会在群里发起聊天,聊天内容也较为多样,从教学工作到两岸美食差异、两岸旅游、两岸疫情发展态势等,彼此之间分享的话题较为宽泛,但并不深入。

  事实上,不只是日常生活的交流。在工作中,两岸教师协同也是常态,并呈现出良好效果。如表2 所示,2018年-2023年台湾教师参与指导本科生获得的34场竞赛中,有7场是和本院大陆籍教师合作,有4场是和本校外院大陆籍教师合作,有1场是和本省其他高校教师合作的。此外,有部分院系的同一门课程,采用大陆籍教师与台湾教师合作共同授课,因两地教育模式不同,台湾教师和大陆教师在指导、授课上虽有较大差异,但这种模式对课程建设以及课堂教学都起到非常好的融合作用。

  “我们这门课是由2名大陆教师和1名台湾教师合上。大陆教师负责课程框架设计以及西方的实践经验与知识体系,台湾教师主要讲授这一领域台湾方面的实践经验与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就可以对大陆、西方以及台湾这一领域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性学习,也可以习得台湾教师和大陆教师不同的授课模式。这个课程目前已经开设了4年,台湾老师总体上都是彬彬有礼的,有很多内容是台湾的本土实践,同学们的反馈都是比较好的。”(C教师,大陆籍,来闽南师范大学16年)

  三、 闽南师范大学台湾教师两岸融合发展制约因素

  融合是个体获得机会或资源得以参与当地生活、就业等方面,进而获得在地福利。融合既包括了机会和资源的获取,也包括了参与的过程。在大陆高校就职的台湾教师是在中国大陆惠台政策利好下,在高层次人才机会供给下,获得与大陆籍教师同样的教职工作与生活,享受大陆籍教师同样的社会福利。但在闽南师范大学就业的台湾教师在融入大陆的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境。具体体现在制度性基础设施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困境,实体性技术设施对漳台两地生活便捷性的制约以及在漳社会关系网络的舒适性等方面。

  (一)不确定性政策预判对职业发展的困扰

  惠台政策、聘期政策是台湾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因为秉持着对政策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预判,台湾教师西进大陆的动力还不足,在职台湾教师的职业发展还较为不稳定。

  从人才引进方面来看,即便大陆对台湾高层次人才有较大的需求,但供需匹配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表1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闽南师范大学对台湾全职教师的需求达279人,但累计引进人数也就达到1/3左右,目前在聘的也仅为62人。尽管如此,这在福建省高校中已经属于聘用台湾全职教师较多的一所了。尽管大陆方面出台了系列的惠台政策,但对个体而言,西进大陆仍是一个需要综合决策的大事件。政策的稳定与否对个体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决策导向意义。

  台湾教师之所以西进大陆就业,一方面是因为在持续低生育率水平下,台湾已进入少子老龄化时期,受生源逐年减少的影响,各大专院校逐渐进入收缩期,对教师的需求量也逐年递减;另一方面,受大陆开放利好政策以及海峡两岸便捷通行的吸引。他们一方面看到了台湾高校职场不可逆转的人才需求递减态势,另一方面在大陆就职期间也感受到了大陆高校的吸引力。因此,他们中大部分人还是有长期在大陆高校就职的意愿和期待。对闽南师范大学在职台湾教师的职业发展访谈也证实了这一论断。

  但目前在大陆高校就职的台湾教师总体上都是采用三年一签的模式。三年聘期到期之前,是否续聘,需要接受聘期任务、思想政治、教学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考核。部分台湾教师因其中某些方面考核不通过,未能得以续聘。一方面是来自个体对这一工作的期待,另一方面是对“合同制”政策的不确定性及其带来的对聘期时间偏短以及是否会被续聘的担忧。因此,大部分台湾教师难以做出较长时间内在大陆的发展规划,总体上是走一步看一步的观望态度,个体的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此外,因科研并不纳入工作评价体系,以及对大陆科研体系、科研申请模式的不熟悉,大部分台湾教师发表论文、申请课题屡遭挫折。大部分台湾教师科研动力不足,科研投入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职业发展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融合发展的贡献力。相关政策规定,在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台湾教师评聘职称时可以享受优惠政策,他们的工作经历纳入职称评价体系,对于已具备高级职称的台湾教师,可在学校直接认定同等职称待遇。截止2023年,虽共有28位台湾教师在闽南师范大学工作期间晋升高级职称,但也仅有3位被吸纳入编制内。整体上,制度性基础设施对台湾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较为显着的制约。

  (二)实体和技术性设施对漳台两地便捷生活体验的削减

  实体与技术性基础设施是台湾教师在大陆生活互动过程中最直接的接触,对其融入体验有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漳生活体验以及漳台两地的往来状态。

  目前大陆各高校以及福建省内各高校对台湾教师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在具体操作上尚未有统一模式。2021年《漳州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规定参保对象为:漳州市辖区内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包括在漳州市就业的港、澳、台人员及外国人)、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在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台湾教师可自愿加入这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照上述规定执行。融合是双向的,既需要关注政策执行主体的落实能力,也需要关注政策使用者的使用意愿问题。大部分台湾教师不熟悉大陆医院的就医模式,对大陆的医疗水平也缺乏瞭解,而他们本已经熟悉了台湾的医疗水平和便捷的就医模式(如针对“三高”等慢性病,在台湾医院可以一次性开三次处方,患者可以带着处方在台湾任何一家符合规定的医院取药),厦金交通往来便捷,在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台湾教师可以很方便到金门的医院就医,这就降低了台湾教师在大陆参保及就医意愿。此外,由于不确定在漳州就职的时长,参保再退保意味着需要增加个人的成本。两因素共同作用下,台湾教师在大陆办理医疗保险的意愿就大大减少了。截止2023年,在闽南师范大学就职过的台湾教师中,仅有23人参加过漳州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因漳台两地物理空间的区隔,在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台湾教师要回台湾的家总体上还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通常为3-7小时左右)。因此,在大陆就职的台湾教师往返漳台最频繁的也是以月为单位。这对于有家庭的台湾教师而言,难以兼顾在台湾的眷属和子女。部分台湾教师表示,“要不是无奈之举(在台湾找不到适合自己专长和薪酬意向的工作),谁愿意这样(离开台湾来大陆就业)”,并表示要是台湾有适合自己专长和薪酬意向的工作,他们一定是要返回台湾就业的。

  漳台两地实体和技术性设施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台湾教师的“过客”身份。尽管学校招聘政策规定台湾教师子女可以享受闽南师范大学教师子女就学相关优惠政策,但他们很少愿意将子女带来漳州接受教育。流动时代,实体和技术性设施便捷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台湾高层次人才西进大陆,并在大陆长期发展的制约要素。

  (三)在漳社会关系网络对互动融合过程的制约

  受学校发展条件制约,在闽南师范大学就职的台湾教师除了教授有专门的办公室外,其他教师与大部分大陆籍教师一样都是使用的系或学院以及学校的公共空间。因此,在学校内同事之间的互动往来也是较为便捷的。总体上,台湾教师虽大都具有国际化视野,但不熟悉大陆的教学模式、科研体系,部分台湾教师存在教学融入难、科研能力强、科研意愿强却难以申请到大陆课题等方面的问题。但台湾教师较少主动寻求大陆籍教师同事的帮助,总是自己独立解决,或者是寻求同样来自台湾的同事的协助。尽管他们也与大陆同事有教学上的协作以及日常的沟通交流。但台湾教师与大陆籍教师之间的交往范围、交往频率、交往深度都不够,都是基于日常工作内容(如上述访谈的H和Z老师,他们约同系的C老师一起课后午餐谘询报销事宜)。很少有深入的沟通或者深度往来。

  此外,他们在与大陆籍教师的互动过程总体表现较为谨慎,语言表述上较为慎重,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身份”意识。2023年台湾教师梁铭华针对福建省高校台湾教师调查显示,88.37%无携眷的台湾教师表示在大陆工作期间会觉得很孤单,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工作以外的社交生活、远离亲人以及对周遭环境差异或不适应等。

  尽管闽南师范大学每年定期举办两次台湾教师座谈会,各学院也会在相应的统战工作中召开台湾教师专场座谈会,但台湾教师与大陆教师之间还是较为疏远的。另外,虽有多位在闽南师范大学就业的台湾教师到企业挂职,在地方、企业以及社区与大陆居民进行了更加密切的联结,但总量上还是略少的。此外,也有部分台湾教师和在大陆以及在漳州的朋友联系,周末或假期到大陆各省市或到漳州各县区旅游,但这也仅限于小部分社交能力较强的台湾教师。大部分台湾教师,尤其是未婚或者未带眷属一同来漳的台湾教师,他们总体上还是以各自独立生活为主,社会关系网络相对狭窄,也较为单一,在漳州生活的舒适性较为不足。

  四、台湾教师在闽南师范大学深度融合发展的优化建议

  台湾教师等科技精英西进大陆高校,对于增加高校教师队伍数量,提升教师队伍博士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都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同时,台湾教师等科技精英西进大陆高校,是“用脚投票”的“理性选择”,对促进两岸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对增进两岸的情感认同,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推动民间文化交流都有积极作用。

  但融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个体与基础设施动态交织过程中做出的综合抉择。台湾教师在大陆高校的互动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系列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来自结构性要素的制约。而台湾教师自身个人层面的基本属性,如性别、年龄、专业背景等方面的异质性使得他们在海峡两岸融合的意愿和融合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聚焦台湾教师在大陆高校就职过程中的制约性要素,创造各种条件,推动以台湾教师为代表的两岸人才融合发展,进而助推两岸融合的深度发展。

  (一)完善台湾教师在大陆工作生活的机制建设

  进一步加大招聘台湾教师力度,将台湾教师的职业发展纳入高校总体规划中。鼓励台湾教师积极参与职称晋升、企业挂职、学术研究、访学进修等。在充分吸收台湾教师需求与意见,在台湾教师充分表达基础上,构建台湾教师在大陆就业,两岸可衔接的社会保障福利体系,为台湾教师在大陆长期发展,深度融入大陆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

  加强对大陆政策的解读,落实落细台湾教师在大陆“居民同等待遇”制度建设。在深入领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基础上,贯彻落实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制度。如开展专门社保政策解读会,让台湾教师充分瞭解大陆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充分瞭解大陆政策基础上自主选择参加哪种类型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改进台湾教师工作评价体系,优化聘期制度。根据中央及地方对台工作要点,调整和完善台湾教师管理办法。在具体政策制定上,一方面不再单一的以教学工作量作为台湾教师工作考核指标,建立科研、社会服务与教学为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基于考核结果建立聘期时间优化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台湾教师,可适当延长“合同制”聘期,从制度设计上逐渐去台湾教师的“身份标签”。

  (二)提升台湾教师在大陆工作生活的主体性体验

  进一步完善与台湾教师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体与技术性基础设施。常态化深入台湾教师群体,瞭解台湾教师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建立精准解决机制,为台湾教师提供更多便利。在教学培养、管理服务、社团活动、日常生活等方面给予关爱和支持。

  在教学科研上,加强台湾教师对大陆教学科研模式的内化。在教学上,一方面建立学校、学院两级不间断优秀教学课堂观摩机制;另一方面建立以系所为单位的磨课机制,促进两地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在科研上,一方面积极推进学校科研共同体建设,促进各学科两地教师的学术互融;另一方面,以院系为单位,做实做细课题申报书指导工作,促进两地教师的学术互助。

  在管理服务上,建立台湾教师定期在地参访机制。进一步加大对闽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的质量培优,提升教育质量。鼓励台湾教师进入附属学校参观或指导,充分瞭解大陆中小学教育模式,进一步吸引台湾教师子女来大陆就读。建立台湾教师定期参访机制或就医陪同制度。让台湾教师充分瞭解大陆医疗制度、就医模式、熟悉就医流程,提升台湾教师在大陆的身心健康保障。

  在日常生活上,进一步优化闽台基础交通设施,畅通台湾教师漳台往来通道。着重优化漳州到厦门机场、厦门码头等交通路线,可尝试设立闽南师范大学-厦门机场、厦门码头专线,让台湾教师能更加便捷、更加省时省钱地往来漳台两地。

  (三)扩展台湾教师在大陆工作生活的社交网络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台湾教师普遍礼貌、热情、友善,兼具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社会关系网络建立上具有水到渠成的天然优势。但就流动而言,对个体本身是生命中的大事件,容易对流入地产生脱离感和剥离感。他们在流入地的融合与适应仍需要一个建构过程。

  一方面,加强台湾教师内部之间的联结。加强漳州以及福建省内台湾教师之间的往来联结。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统战部、工会、外事办、港澳台办、海外教育学院等部门作用,常态化组织面向广大台湾教师喜闻乐见、正面正向的文体活动,鼓励台湾教师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建立基于闽台文化,具有闽南师范大学特色的台湾教师内部联动组织。

  另一方面,深化台湾教师与大陆教师及居民之间的联结。充分发挥学院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学院、系所台湾教师在工作中的互动。经常性开展院级台湾教师座谈,深入瞭解台湾教师在学院教学、科研方面的具体困难;深入关心台湾教师及其眷属、子女在大陆生活、教育、就医等方面的具体困难,以及台湾教师的身心状况,尽可能为其提供帮助。

  总之,海峡两岸人才融合发展应该是一个双向互联互动的过程。流动基础设施理论并不是单强调政府部门是协助台湾教师以及台胞促进两岸融合的主体,更不是控制融合的手段和工具。流动基础设施理论同时也强调作为流动个体的台湾教师等科技精英以及广大台胞通过自身的资本积累与主导性融入,习得两地优势,融为一体,助力个体自我发展与两地同步发展。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