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筑牢海峡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与两岸一家亲理念

  “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国家统一观的核心理论创见之一,已经载入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之中,成为全党、全国在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事业必然遵循的总体方略之重要内涵以及对台工作中追求的战略目标之一。促进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是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两岸一家亲”理念的实践智慧体现,也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期盼祖国统一的至高心灵境界与现实追求。本章将从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战略内涵、内生动力、实现路径和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的实践探索等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战略内涵

  (一)战略导向:弘扬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和国家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充分体现了祖国大陆对台湾政治制度的尊重。事实上若两岸能够理解并尊重彼此的制度选择,让两种制度和谐相处,彼此适配并相得益彰,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两岸经过长期和平发展,已在经济领域共享巨大利益,在社会生活领域也密切联系。且两岸同胞在文化交流方面正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继承并逐步形成新文化、新价值,积极建设两岸同胞的共同精神家园,极大地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一方面,两岸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具有的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等突出特性,使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成为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根脉和归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另一方面,由于客观历史和现实原因,两岸同胞长时间隔海分治,在表层现实心理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形成各自特有的心理个性,但彼此心理仍存在高度契合性,为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提供了又一重要现实条件。两岸同胞在长时间的社会化过程中,经历反复的中华文化认知实践活动,使得两岸同胞均在头脑中储存了相似的中华文化心理特征,包含表层的认知内容、深层的认知方式和核心的人格特质,这成为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心理基础。在两岸同胞交流交往中,积极构建并增强以“血脉相连”和“休戚与共”为核心的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久久为功,两岸同胞必然能够实现心灵契合。

  (二)战略布局:充分发挥福建全域的先行示范者角色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和突出了福建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所扮演的“先行先试”的重要角色。《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福建省在“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理念的指引下,正奋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坚持不断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已成为其在完成祖国统一伟大事业进程中的重要战略目标。福建省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促进同胞心灵契合中起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一水相连,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尤其是位于闽南地区的漳州和泉州等地,更是2300多万台胞最主要的祖籍地。福建和台湾两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使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福建正全面落实《意见》各项部署,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始终坚持只要是对增进台胞亲情福祉、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有利的事,都会用心用情用力去做,推动两岸民间交流交往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福建将坚持先行先试,突出全域融合、凝聚合力,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促进同胞心灵契合,使全省对台工作目标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全方位服务祖国统一伟大事业。

  《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福建全域开展与台湾的融合实践,“发挥泉州、漳州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开展与澎湖融合发展实践”。漳州作为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地区,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与台交流的优质闽南文化资源,决定了新时代漳州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上大有可为,祖国赋予了它在促进国家统一进程中的重要使命。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的福建省漳州市与台湾同根、同祖、同源,具有共同的民间信仰、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等,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促进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漳台两地不仅是地理上的贴近,其文化也具有相似性。漳州对台祖地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漳州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在台湾有广泛影响。闽南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作为闽南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漳州正充分发挥闽南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两岸同胞交流交往交融,逐步建设成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情感融洽的第一家园。漳台之间的天然亲密联系,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促进同胞心灵契合而言优势独特、意义深远。

  二、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内生动力

  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在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亲人之间,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久久为功,必定能达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由此可见,民心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不仅需要在形式上达成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要在心理层面达成统一,即实现高度的心灵契合。然而,“心灵契合”所谓何物?要想做好两岸同胞民心的工作,必然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本节将从心灵契合的定义、内生动力的相关理论和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内生动力的心理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心灵契合的定义

  查阅《辞海》,解读心灵契合,笔者可知: “心灵”,即内心,亦指思想情感等;“契”则指的是投合,意气相投,同时也有“结好”之意;“合”有投契,符合之意。总的来说,心灵契合可理解为:双方心灵深处的认知和情感有着十分高度的统一。同时,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赵广平和陈顺森等心理学教授就从海峡两岸文化上同源同根同宗的事实出发,采用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从文化认知的学科化视角,首次尝试界定心灵契合的基本概念: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某种共同性和差异性,在心理上所产生的一种深层精神契合的主观感觉或者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人们在认知、情感、态度、信念、价值、规范与行为方式等深层精神层面上的共情同理、同频共振、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和谐状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启示,内因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因此,瞭解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内生动力,有助于明确如何进一步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下面笔者将简要介绍一些有关内生动力的重要理论。

  (二)内生动力的相关重要理论

  限于篇幅,笔者将主要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解释内生动力,归根结底是人格心理学研究中关于人格动力的相关理论。可以按照个体动力与其目标的关系类型大致分为“推理论”和“拉理论”。前者以弗洛伊德的动力观为代表。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絶大多数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个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消除焦虑。后者则以师从弗洛伊德的阿德勒的动力观,以及人本主义学者罗杰斯和马斯洛的动力观为代表。阿德勒认为人不完全是被自己内心的欲望所支配,而是拥有着一定的自主性。个体天生便有追求优越的倾向,并具有创造美好社会的动机。阿德勒的动力观赋予了个体更多积极的主动性,这与人本主义学者罗杰斯和马斯洛相似。罗杰斯认为个体天生就有实现自身“机能完善”的动机,并称“达到机能完善”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而马斯洛则认为动机与个体的各种需要相关,并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除从上述西方经典心理学理论谈论人际之间心灵契合的内生动力外,笔者还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解读两岸同胞间心灵契合的内生动力。

  (三)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内生动力的心理内涵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两岸同胞达成心灵契合对满足两岸同胞安全以及归属与爱这两种不可或缺的需要上有明显的裨益。

  (1)安全的需要

  在追求满足安全的需要方面,两岸同胞有着高度的心灵契合。马斯洛把安全的需要解释为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预见性的追求。闽台两地同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依山傍海,90%的陆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因福建西部多山区,严重阻碍了陆上交通,因此古时候许多福建人只得往东出海,下南洋去谋生。海洋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未知和危机。后来每当福建人出海时,家人们都会去寺庙里“拜拜”,向神明祈求保佑出海的那些人能够平平安安回家。这便是古时福建人满足安全需要的一种方式。而宝岛台湾四面环海,与福建有着相似的海洋文化,闽台两地同根同源,宗教龢民间信仰一脉相承。台湾民众信仰的妈祖、关帝、保生大帝和临水娘娘等台湾4大神灵,都是从福建分灵出去。两岸同胞望向同一片海洋,都期盼着出海拼搏的人们能够安全地归家,向同一个神明诉说着同样的愿望。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对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的掌握程度突飞猛进的当下,两岸人民仍然保留着“拜拜”的习俗,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人们对安全需要的追求。在两岸关系稍显紧张的当下,两岸同胞在满足安全需要上有着一致性追求——和平统一。两岸同是一家人,同为中国人,都追求“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相处方式。

  (2)归属与爱的需要

  在追求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方面,两岸同胞同样有着高度的心灵契合。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特殊渊源关系。其中地缘、血缘更能够体现两岸同胞在追求归属与爱的需要方面上有着高度的心灵契合。

  ①闽台地缘相近

  闽台之间的地缘可以从地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体现。在地理上,追溯到冰河世纪,福建和台湾其实是相连在一块的,随着地殻运动才逐渐形成了台湾海峡。现在,福建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厦门到金门岛,仅仅也才10公里,而且金厦小三通在最近也恢复了开放状态。通道的开放利于两岸同胞增加接触的机会,促进彼此之间的熟悉和合作,进一步推动了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程度。在心理上,中国人骨子里都有着强烈的思乡之情,闽台两地的人民也是如此。上个世纪,两岸因种种因素暂时“隔絶”时,闽台同胞都陷入了深深的乡愁之中,诗人余光中更是写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乡愁》,来表达了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对亲人思念,对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的深切渴望。除了写诗,中国人还倾向于用戏剧来表露真情。因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得名的芗剧,也称歌仔戏,是全国360多个地方戏剧中唯一横跨海峡的剧种,也是两岸群众文艺交流的纽带。歌仔戏有许多唱腔,其中“哭腔”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唱腔,歌仔戏演出时,常有“台上哭调一起,台下哭声一片”。一般认为,歌仔戏“哭调”的兴盛,主要是由来己久的闽台人民的历史悲情所催化。生活的困苦、生存环境中的各种威胁,对原乡故土的怀念等因素,造就了这一区域人民天然的悲苦心理。这种悲苦心理,便是无法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而产生的。

  ②闽台血缘相亲

  血缘更是人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马克思说过,“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血缘是亲情的内里核心。沧海桑田几千载,祖国大陆和宝岛台湾骨肉相连。台湾同胞80%祖籍在福建,数年来有许多台湾同胞组团返乡,到祖国大陆祭祖祭宗。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通过宗亲而相聚在一起的人们能够体验到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对彼此之间有着深深的认同感。

  (3)中国人的特有需要

  西方学界对于人格动力的研究,虽然在许多学科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理论毕竟是基于研究外国人的心理而建立起来的,在引进中国时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指出,在研究人格动力时,文化或情境是不可忽略的背景变量,若把某种文化情境中建构的人格动力理论完全照搬到另一种文化中显然是不适用的,并强调“要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生动力”。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熏陶,更加使中国扛起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两岸关系指出,两岸同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两岸同胞在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上从未分离,是同祖同根、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两岸同胞同是中华民族,都在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两岸同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必然会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携手共进、守望相助。正是中国人骨子里对统一且美好社会的追求,构成了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内生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追求满足安全的需要和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中国人特有的对统一且美好社会的追求组成了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强大内生动力,这对研究者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究如何激发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内生动力、探寻并践行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的路径大有裨益。

  三、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实现路径

  历史总是一本厚重的书,书写了华夏五千年发生的巨变,在历史的岁月长河中,两岸同胞在岁月辗转中分分合合,至今仍尚未完全团聚。把握过去的是历史,而贯穿其中、展望未来的是文化。中华民族享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藴,不仅是民族的瑰宝,更应是助力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的强大动力。心理学诞生于历史、哲学之中,在文化长河中不断发展,拥有了自身的体系和理论。心之交,灵之契,理之中,心理学可以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是“无限小”,然正所谓不积跬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民心工程正需要久久为功,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相关节点上坚持积累量变最终达成质变与升华。

  心理学领域的精神分析学派、阿德勒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对于发展内生动力的解释都强调了人自身的能动性。以较为熟知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将其运用到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实践中来讲,首先要满足台湾同胞在大陆的衣食住行等需要是心灵契合的基础保障。而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则是当台胞在大陆可以过上更幸福美好的生活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对祖国的归属感和“两岸一家亲”的情感,此时心灵契合就日趋达成。最后,当和平统一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和追求并转化成实际行动,这就达到了最高的层次——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阶段。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角度来看,个体絶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消除焦虑。因此,分析两岸心灵契合如何满足两岸同胞内心深处的欲望,消除两岸统一后可能存在的焦虑是至关重要的,而接触交流则是可以弥合这种缝隙的最佳良方。笔者将尝试从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接触,包括接触机率、接触质量、接触方式等方面,这一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心理动力实现路径。

  (一)开展接触交流活动,提升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度

  接触交流是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必由之路。两岸同胞同种同根同源,只在生活方式和两岸制度有不同的差异。目前面临的重大难题就是在当今两岸政治互信欠缺的情境下,如何让尽可能多的台胞接触到大陆的生活圈。从群际接触理论来看,当群体间合作的最佳条件、共同目标、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制度支持满足时,两个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接触会产生更积极的群体态度和行为,而频繁的积极接触会促进信任的形成。当两岸同胞在彼此之间形成信任,可以推动两岸同胞深入交流,进而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实现突破式增长,最终实现心灵契合。无论在现实中的人际接触还是虚拟网络接触都有助于拉近两岸之间的心理距离感知。以往的路径都围遶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不断增加两岸同胞之间接触的机会。比如两岸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国内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及《意见》;还有举办各式各类的文化活动,如两岸青年论坛、海峡论坛龢民俗文化活动,通过文旅带领台湾同胞领略中国闽南地区及其外的文化风俗,如体验北京隆福寺文创园、感悟壮族绣球文化龢宁夏非遗文化体验;同时,两岸青年互访互鉴,增加基层民间交流。因此,笔者认为最直接的方式是吸引并组织台胞到大陆生活一段时间,增加彼此的接触时间和频次。还可以举办两岸青年相亲类活动,先带动一批台胞来到大陆来生活,给以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从而让其形成良好的认知,再回到台湾讲述彼岸故事,达到间接接触的目的,从而传递到行为层面落实,最后达到情感上的融合。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众人心,需要两岸动人的故事去表达彼此相通心意,回归本真,靠真诚打动台湾同胞的心。

  从教育领域来看,两岸可以定期组织学者举办以“心灵契合”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议及论坛,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探索心理学如何为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目前举办过的两岸心理学学术论坛尚不够多,未来仍需要在主题内容深入探索,比如在两岸关系中,探讨心理学如何帮助双方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并提供一些解决双方对话中出现误解和冲突的方法。通过不断更新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能,使两岸人民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交流和互动,加深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进而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同时,还可以探讨心理学如何帮助两岸民众更好地处理“情”的问题。由于历史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差异,两岸人民在亲情、爱情和友情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和观念,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些差异,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使两岸人民更加理解和包容对方,进而增强彼此的情感交流和吸引力,从而促进心灵契合。最后,探讨社会心理学和群体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如何为心灵契合提供更好的支持,帮助两岸人民更好地理解一些集体行为和心理现象,如群体认同、符号化行为和团结心理等,以此促进两岸社会的融合发展和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线下接触的另一个重要抓手就是两岸青年的交流,比如举办与“心灵契合”有关的两岸青年峰会和论坛等。青年作为知识掌握和文化创新的积极力量,可为两岸同胞接触交流不断提供新的思路或创新点。鼓励两岸在校青年多参加两岸交换生、学术交流等活动,充分交流意见,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与生活习俗,做到以心交心、以情换情、共同发展,做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先行者。非学生群体青年也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可以积极投身到对祖国的奉献事业当中,比如与台胞台商共事交流,去台湾当地从事教育行业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或者去台湾深造并深入当地人的生活状况,毕竟真实的体验是形成正确的理解和感知的基础,更能从中思考并探寻到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办法。

  (二)提升接触交流质量,保障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度

  在当前两岸交往政治环境欠佳的情况下,不仅要注重接触机率,更要注重接触的质量。闽南师范大学黄亮副教授等人认为,接触的质量越好越可以促进下一次的接触意愿,从而提增信任,为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发挥加速器的作用。那么如何提升接触质量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推动:首先,从国家或各级政府层面可以积极推动各项两岸交往政策落地,发动其两岸各地的各类组织进行高质量交流。要充分挖掘两岸现有的闽南文化资源,打造全方位的闽台文化体系。更要抓住当代两岸年轻人的创新推动力,打造两岸共享新文化,如《声生不息·宝岛季》这款音乐节目就提高了两岸同胞在网络上的接触质量。音乐总是可以引起人们共鸣,激发往事回忆,也需要两岸新歌声来表达两岸同胞彼此心灵契合。其次,从社会层面以网络新媒体等传播媒介,推动两岸同胞相互瞭解,展示彼此共同的历史底藴、文化风采、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等各方面内容。文化交流就是高质量接触的典范,可以通过举办两岸分享交流会交流中华文化的共同面和独特面,不局限在闽南文化地区,祖国其他地区也有非常优秀的文化传承,比如岭南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青藏高原文化。最后,从个人层面多鼓励两岸同胞进行有质量的接触,通过文化入手推动闽台加强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闽都文化、民俗信仰、宗祠族谱和历史民族等领域研究和成果应用,鼓励台湾同胞和台湾高校、民间社团参与福建省有关文化工程项目、文化活动和学术研究等。两岸开展有质量的接触可以促进文化交融与创新,使两岸同胞心理联结更强。

  (三)拓宽接触交流路径,强化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度

  在保证两岸接触质量的基础上,还应该不断拓宽两岸同胞可接触的现实途经。通过线上接触,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来实现网络接触,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闽南师范大学研究实习员陈永辉等人构想一种两岸融合生活VR系统,将社会、教育、法律、就业四个板块呈现给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生活区的两岸同胞,为实现融合发展生活示范区提供了理论创想和现实途径。同时,可以在这个VR系统中增添更丰富的文化、经济、历史等元素。此外,通过该系统还可以展示台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的内容,使两岸同胞增进对彼此的瞭解,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早日实现。科技发展为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包括互联网的进步使得两岸同胞跨越时空交流,物流的进步让大陆和台湾可以品尝到各色的美食,教育的进步让两岸同胞有机会到彼此的地方求学等,诸如此类不再赘述。因此,抓住科技时代产物爆发性增长,以满足物质需要为前提,满足精神需要为切入点,最终以满足心灵契合为终点。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是国家统一战略目标的重要内涵,需要两岸同胞都贡献一份力量,通过两岸统一进程将彼此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同心圆,大家都是其中的一环,共同助力国家实现和平统一。

  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的实践探索

  (一)青年是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实践中的积极力量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加海峡青年论坛的台湾青年的回信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祖国龢民族的前途寄托在青年人身上。”两岸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群体,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实践中的积极力量。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只从文化娱乐、学术交流和创业就业三个领域简要举例。

  在文化娱乐领域,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给两岸青年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台湾综艺《康熙来了》和电视剧《流星花园》曾风靡全国,在大陆青年群体中广受欢迎。同时,大陆古装宫廷剧《甄嬛传》在台播出后,收视率均在0.8以上,深受台湾青年的喜爱,且《狂飙》等优质影视剧在两岸同时掀起追剧狂潮。还有很多台湾青年歌手如周杰伦、王心凌、张韶涵等人,唱出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中国风歌曲,收获了大陆青年的广泛赞誉。上述现象充分表明,两岸青年在娱乐爱好和文艺审美等方面具有共同相似之处,背后折射出中华文化烙刻于双方认知中共同的印记。在学术交流领域,打造许多知名品牌,例如“海峡青年论坛”。该论坛自2003年起每年举办,今年在福建厦门举办的第21届海峡两岸青年论坛,已为两岸青年交流建造一座桥梁,让两岸青年跨越海峡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还有“海峡青年节”“两岸青年领袖研习营”和“两岸青年交流联欢节”等知名品牌,已经成为两岸青年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在创业就业领域,目前自媒体是青年群体中最火爆的创业方向之一,在大陆的互联网平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他们以美食博主、时尚博主等身份依靠网络直播、Vlog等形式活跃在互联网上。青年美食博主曲献平在社交平台上就写到“两岸人民的桥梁让我用美食来搭起”,两岸青年利用自媒体促成了真实动人的交流沟通,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有助于两岸青年同胞实现心灵契合。

  (二)闽南师范大学在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实践中所作的贡献

  闽南师范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不忘周恩来总理1962年作出的办学指示,始终坚持因台而设的办校初心,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深厚的闽南文化沃土和涉台研究学术传承,致力于服务国家统一事业,在海峡两岸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积极影响。她作为培育青年之地,创造了许多利于两岸青年心灵契合实践探索的条件。同时,她坐落在作为台胞重要祖籍地、对台交流重要基地、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的漳州,深谙闽南文化的战略价值,利用自身优势,为实现两岸同胞,尤其是青年心灵契合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限于篇幅,笔者将从人才培养、平台搭建和具体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呈现闽南师范大学的部分实践成果。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漳州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前身)于2011年12月获批“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专业”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自2013年开始招生。截至2023年底共计招生75人,目前在读博士生40人,其中台湾博士生11人,组织大陆博士到台湾研习11次,培养了一批从事闽南文化研究与两岸交流的高层次青年人才。2020年5月,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和闽南师范大学共同建立了闽南师范大学圆山学院,是对台人才培养高地和海峡两岸文教融合发展示范基地。闽南师范大学长期发挥“闽南文化+学科+教师教育”办学特色优势,培养服务国家统一特殊需求的两岸融合型青年人才,获得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同志批示肯定和鼓励,这对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目标和催化台湾教育裂变具有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其次在建立两岸青年交流平台方面,1996年漳州师范学院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闽南文化研究所(2003年更名为闽台文化研究所)。2012年,成立了闽南文化研究院,开始招收闽南文化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闽南师范大学现已建成了海内外唯一一个完整的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特色专业人才培养。2016年12月,成立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以“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为主题,设立两岸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台湾青年政治态度与成长教育等研究平台。2021年,“圆山大讲堂”是落实“两岸一家亲”中央对台工作新理念、提升台湾同胞统一自身能力的系统性与基础性宣导工程。上述均为闽南师范大学为包括青年在内的两岸同胞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

  最后在具体活动和成就方面,2016年以来出版闽南文化与涉台研究相关著作120余部,学术论文400余篇,为对台工作召开、举办了讲座和研讨会数百余场,吸引来许多专家学者参与探讨。2022年8月,闽南师范大学与台湾行动研究学会联合主办“两岸校园心理辅导的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研讨会,来自两岸的100多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围遶“台湾地区中小学校园辅导总体验”和“两岸校园一线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工作”展开交流和讨论。闽南师范大学与台湾地区33所高校签订57个项目协议,承办4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文化艺术节。闽南师范大学为促进两岸青年同胞心灵契合的采取的具体实践措施不胜枚举。

  (三)有关闽南师范大学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的对策思考

  在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实践贡献上,笔者对闽南师范大学未来可做的实践探索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优化两岸人员互动的结构,为附属学校青少年打开交流新局面。闽南师范大学可着力提升大陆青年在两岸交流中的比例,保持两岸双方青年学子交流人数的平衡,不仅邀请台方青年学生来闽,还要让陆方青年学生赴台。闽南师范大学交流的人群中,大部分是高层次青年人才,比如研究生、博士生等,其中本科生和中小学生获得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闽南师范大学可施力打破交流群体的固化,从精英青年向普通青年拓展,可与台湾中小学及高校协调,进一步沟通合作,为本校更多本科生以及校附属小学、附属中学的青少年群体创造更多交流互换的机会、为大陆青年学子创造去台学习生活体验的良好条件。

  第二,加强与台合作学校的利益融合,实现两岸青年交流工作新突破。一方面,对于青年学生而言,闽南师范大学对台生以及台方对陆生均放宽入学条件,提高合作双方沟通互动的频率,促进两岸青年加速达成文化教育上的共识。闽南师范大学还可完善奬助学金制度,降低台湾学子来大陆学习的成本和阻力,从而大幅增强台生来校交换学习的积极性和意愿;另一方面,对于青年教职工而言,闽南师范大学可为众多台湾优秀青年教师提供来大陆发展的机会,在专业学科上应注重精准引进人才,向台湾引进专业对口的优秀青年教师到校任职。对台胞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适当降低求职门槛,强化其待遇保障,并在工作培养中促进其专业成长,定期为其培训,申请外派到台湾的合作校开展座谈会。同时,以台湾教师视角看大陆,吸引更多优秀台湾青年教师来闽南师范大学工作,来体会福建闽南与台湾相同的文化渊源,促进更多高层次的优秀青年人才对大陆的文化认同。

  第三,创新两岸深入交流的模式,为两岸青年打造交流的新平台。为促进两岸青年切身体验海峡两岸的人文风情,小范围、针对性的深入交流尤为重要。闽南师范大学可给闽台双方青年学生创建一个措施完善的平台,例如“互换体验营”,开展一年一度,为期一学期的“角色扮演”“互换生活”等方式,让两岸青年可“身临其境”地体验互换对象的生活和学习,深入瞭解对岸的社情民意。这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方式将唤起两岸青年相互瞭解和学习的激情也极具话题度,利用大陆人民对台湾的好奇心,藉助互联网的力量,即可将其打造为一个“网红品牌”,吸引更多的人来瞭解两岸青年生活环境的异同,进一步使“心灵契合”这一概念广泛普及,逐步形成一股关注海峡两岸青年心灵契合的大众潮流。

  第四,加强对在校两岸师生的政治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培养,为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不断输送新力量。在校的台湾师生是实现两岸青年心灵契合的一股强大动力,是学校独特的人才资源。闽南师范大学应充分利用其力量,组织台湾教师开展台湾文化风俗类座谈会;成立“台湾学生之家”,由台生牵头举办娱乐类、竞技类、知识文化类等学生活动,在更广泛的领域吸引双方青年学生参与交流;台湾师生与大陆师生展开文化联谊活动,使双方在交流上实现常态化,更加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闽南师范大学可利用已有的资源,加强两岸师生的政治意识教育,更深刻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文化联结,定期对本校台湾的学生和教职工展开理论学习的考核,使其坚定不移地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切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力,架起两岸同胞的连心桥,推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取得更多成果和实效。

  闽南师范大学正以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重要契机,深度发掘闽南文化对于两岸融合发展、同胞心灵契合的时代价值、社会影响和学术效应;不断提升新媒体力量,打好“组合拳”,用更契合青少年的方式,让两岸同胞瞭解更多的祖地文化和新闽南文化,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勾勒好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同心圆,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提供新的思路和范式。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