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时代海峡两岸朱子文化的传承及创新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闽台社会人文交流,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意见》“鼓励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朱子理学在福建形成、发展,并在明清时期获得“官学”地位,广泛传播至台湾,成为海峡两岸人文社会最基本的文化内核,是两岸共有的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朱熹园(武夷精舍),瞭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我到山东考察时专门去看了孔府孔庙,到武夷山也专门来看一看朱熹。”走进新时代,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将朱子文化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两岸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继承并创造性发展朱子文化,使之成为两岸人民相互交流、增进理解、达成心灵契合的文化基础,打造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功课。

  一、朱子思想的时代价值与创新性发展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一“两个结合”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高度的契合性。在新时代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不仅赋予了传统文化现代的新质,也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因此,挖掘朱子思想的时代价值,使之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能让朱子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新气象,也能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更深厚的文化底藴,增强两岸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1.朱子新儒学思想的守正创新精神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持与继承,和对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的不懈追求。作为儒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和宋明理学的重要开拓者,朱子既守道统之正,又别开生面地发展了儒学中的“性理之学”,确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朱子的新儒学精神,就是守正创新的时代精神。

  朱子生活的两宋时代,佛老之道兴盛,士大夫好谈佛论玄,对于经籍,则热衷于钻研《春秋》与《易经》,埋首于经世之道,儒家的正统性遭到很大的冲击。朱子之前,已有周敦颐、程灏、程颐、张载、邵雍五位儒者悉心钻研事物的理与性,坚守作为性理之学的孔孟道统。但他们或道家气息浓厚(周敦颐),或集中于“气”(张载)、“数”(邵雍)的钻研,只有二程坚持以“理”为儒家哲学的中心。他们开创的新儒学虽一定程度摆脱了汉唐经世之学的风气,但各自的观念驳杂,没有一个明晰的主心骨。朱子创造性吸收周、张、邵之所长,采择、发展二程的唯理之学,厘清了理与气之间的关系,坚持理先于气,理重于气,确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方向。朱子对于儒学,有着反本开新的重要意义,现代学者陈荣捷指出“朱子之所成就者,亦如孔子集前圣之成就”,认为朱子与孔子都站在“集(儒学)大成”的关键位置。用“继往圣之絶学,开万世之太平”来概括朱子的成就是恰如其分的。

  朱子在著述中经常使用“道统”一词,他以道统的承袭者自居,捍卫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明的本真性、延续性,在异域文明(佛教)的冲击下“守中华(文化)之正”。他在《中庸章句序》中提出“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继而建立起一个自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到孔子、曾子(颜子)、子思、孟子、周子、二程子再到朱子的正统传授谱系,中华文明自此有了一个明晰的脉络。朱子门生黄干在《朱子行状》中谓“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得统之正,任传道之责者不过数人,而使斯道章章较着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着。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絶,至先生(朱子)而始着。”这一说法得到后世儒者的普遍认同。

  在著述方面,朱子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他花费极大精力为《四书》作注,并将《四书》置于《五经》之上,强调孔孟义理之教的核心地位。他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元、明、清三朝科举取士的基本教科书,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极大影响。淳熙二年(1175年),朱子又与吕祖谦合编北宋四子之言论选辑为《近思録》,成为儒家的又一经典,为后世理解、进入理学提供了入门读本。通过朱子的不懈努力,中华文化精神得到了承袭,儒学正统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得到了激活。

  朱子的理学思想除了守中华文明之正,更有创新的一面。朱子之前,北宋的程灏、程颐两兄弟作为理学的开创者,已将儒学中“理”的观念发挥到极致,但他们的阐述过于笼统,理与气的关系未能很好地辨析。朱子在《答黄道夫》一文明确提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他用“理”阐释事物的本质性与普遍性,用“气”阐释事物的变化性与特殊性,这样,理气之间的关系就明晰起来:形而上的理在形而下的气之上,理先于气,理重于气,但理气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此外,朱子创造性地发展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新儒学的哲学体系中融入了太极观念,将太极看成每一事物的最高法则,理的极致。自朱子开始,新儒学有了形而上学基石,成为一个严密、完备的哲学体系。可以说,二程开创的理学,在朱子手中达到最高峰,这和他的诸多开创新工作是分不开的。

  2.朱子“理一分殊”思想与民族命运共同体、一国两制思想的契合

  “理一分殊”这一概念最早由程颐提出,朱子继承了程颐的思想并加以创造性发挥,构建了一套系统完备的论述,“为理学解决统一性与差异性的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朱子言:“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理就是天道,是宇宙的本原,万物运行的规律,万物统一于理中。朱子在《太极图说解》中言“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这就是所谓“理一”。理派生万物,万物又千差万别,各有各的运行规律,即“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这就是所谓“分殊”。朱子用“月印万川”来解释“理一”与“分殊”:月亮高悬于天,代表“一”,但月亮的倒影又印在千万江河湖海上,虽然万川形态各异,但都分享、藴含着天体的本原之理,所谓“一花一世界”。“理产生物是一个生生不已的过程,每件物都由理派生,但物物之理不是分割的、欠缺的理,而是完整的、浑沦的理。朱熹天理论的理是本体论与生成论统一的范畴。”

  朱子的理一分殊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思想、历史文化、现实制度,这些差异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要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殊”,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但又要认识到全人类休戚与共,公平、正义、人权是全世界共享的,应该坚定维护国际公理的“理一”。我们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外交思想,倡导多边主义,反对以自己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为真理强加给其他国家,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

  我国是统一的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风俗,它们共同构成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充满包容性的中华文明。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没有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理一”,各民族文化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会丧失自己的灵魂。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朱子文化是两岸共有的文化资源,是两岸亲缘关系的一大例证。进入新时期,为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并在香港、澳门两地成功实践。1943年由中、美、英三国签订的《开罗宣言》明确要求日本要将台湾归还中国。两岸同属一国,台湾是中国固有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公认的“理一”。而考虑到两岸在现实上的差异,台湾在回归后可以推行不同于大陆的政治制度,这是对“分殊”的承认与尊重。朱子的理一分殊思想让一国两制的政策扎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对两岸人民的凝心聚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理一分殊中,理一是本,理一(真理的普遍性)重于分殊(万物的特殊性),正如一国两制中,一国在两制之上,必须在一个中国的原则框架内才有两种制度的讨论空间。走进新时代,为了更好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又创造性提出了“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实现同胞心灵契合”等重要论述,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加深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理解和认同,务实了一个中国(理一)的情感/文化根基,是对朱子理一分殊精神的又一生动展现。

  3.朱子仁爱思想与人民至上思想的契合

  身为一代大儒,朱子充分发挥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是他一生治世论道的不懈追求。他认同孟子所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要求执政者效法夏商周三代贤君,施行仁政,多次上谏于朝廷,不惜触怒权贵。他说:“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其余万事各有一根本,如理财以养民为本,治兵以择将为本。”在专制时代,帝王是贤、是昏,对于一个国家的治乱有很大影响,朱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正君心”,加强自我修养,虚心纳谏,以仁民爱物为本;而作为臣子,面对君王的心术不正,也有正君心的责任。

  最能展现朱子的仁爱思想和厚生爱民实践的无疑是他为官施政时期。朱子一生担任过同安主簿、南康军知军、漳州知州、潭州知州四任地方官,虽然时间不长,但都做到了以民为本,施行仁政,深受百姓爱戴,对当地产生深远影响。绍熙元年(1190年),已过花甲之年的朱子离开武夷山,出任漳州知州。“当时漳州与朱子所构设的理想社会的状态基本是相左的。……贪官污吏横行,豪强跋扈,民众迷信,世风令人感叹。”朱子一到任,立即整顿吏治,整治官员贪、腐、懒的问题;同时解决大量陈年弊案,稳定社会民心;培养社会形成敬爱先贤,移风易俗,重视(儒家)教化的文化氛围。

  朱子在漳州以民为本、为民谋利,最为民众称道。漳州当时地方赋税极重,财政收入却入不敷出,前任官员搜刮民膏,百姓苦不堪言。朱子到任后,便写下《乞蠲减漳州上供经总制额等钱状》上书朝廷,认为漳州百姓不堪税负,生活困苦,希望朝廷减轻漳州赋税,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在朱子的努力下,朝廷很快给漳州属县免除了“无名之赋七百万”,再减“经总制钱四百万”。财税减免后,朱子继续上奏,希望朝廷下旨规范地方行政制度,避免后任官员为追求政绩对百姓再行苛捐杂税。

  为了彻底减轻底层劳动者的生活重压,朱子还提出了“正经界”的利民政策。“正经界”就是划定土地所有权的归属,通过定归属来确定赋税责任人。在专制时代,常常会出现土地兼并问题,大地主侵吞中小地主土地,中小地主又侵吞自耕农的土地,但赋税却捆绑在原有土地所有者身上,造成“产去税存”的问题。失去土地的自耕农依然承担税责,实际掌握土地的大地主却逍遥法外,长此以往,会导致无数底层农民破产,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朱子倾听穷苦无告之人的心声,痛心疾首指出:“今上下匮乏,势须先正经界。赋入既正,总见数目,量入为出,罢去冗费,而悉除无名之赋,方能救百姓于汤火中。若不认百姓是自家百姓,便不恤。”他的这一举措是真正的为民谋利,以百姓为自家百姓。但由于触及太多豪门望族的利益,朝廷迫于压力,没能推行落实。朱子在漳州为官虽仅一年,但他廉洁自守、关爱生民、践行儒家仁爱思想,得到了漳州百姓的爱戴。漳州民风大大改善,文化氛围为之一新,百姓对朱子颁布的礼教规约“尊若金科玉律,移教越数百载”,漳州也成为“礼仪之邦”“海滨邹鲁”,成为闽学的一大重镇。

  朱子的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新时代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有许多契合之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对朱子等儒家先贤仁爱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从以民为本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从“百姓为自家百姓”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朱子的仁爱、德政的治理思想,为当今中国的治理体系提供了许多启发,同时,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将民生工程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二、海峡两岸朱子文化的传承现状

  1.朱子文化在福建的传播与发展

  朱子长期居住于福建,受学于福建的理学家,学术活动集中在福建,门人也多为福建人,因此朱子及其后学也成为世所公认的“闽学”。闽学是以朱子为核心的宋代理学最大的学派,朱子弟子或门人有500多人,“他们以朱熹为核心,进行教学问答、修身养性、道德践履、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创造文化、传播文化”。朱子弟子中,较为杰出的有来自漳州龙溪,创办北溪学派的陈淳,来自福州闽县的黄干等人。庆元年间(1195-1201),朱子陷入党禁风波,闽学被污蔑为“伪学”,诸多闽学学者遭到牵连迫害,但许多人依然坚持道统和文化信念,“延斯文一线于不坠”。嘉定二年(1209年),党禁解除,朱子恢复名誉,闽学由严禁转向被推崇,盛极一时。元代以后,科举考试由朱子所订《四书》出题,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必读教科书,朱子学(闽学)也走向了全国,成为中国专制时代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朱子为官时间有限,他的社会教化活动主要是在书院中完成的。他不仅亲自修办书院,而且为书院制定学规,最为著名的就是《白鹿洞书院揭示》。朱子在福建主持的书院,主要是位于武夷山的武夷精舍和位于建阳县的考亭书院,前来切磋问学的鸿儒才俊不可计数。朱子知漳时,大兴教育,在龙海白云岩兴建紫阳书院,亲下龙溪县学授受,又在芝山顶上授经。后人为纪念朱子过化漳州之功,在芝山建道原堂祀朱子及陈淳,之后又陆续开办龙江书院与芝山书院,人文鼎盛一时。朱子及其在闽后学的文化活动极大推动了福建学术与人才的兴盛。“据《闽大记》载,两宋三百年,福建共举进士5986人,约占宋代进士总数的1/5,其中南宋福建就举进士3495人。《宋元学案》立案学者共989人,其中福建籍就有178人……最能说明福建文化繁荣,名儒学术水平之高的是福建从祀孔庙人数之多,超过全国各省。”

  近年来,福建对朱子文化的保护及传播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1)文化保护及文旅资源开发

  朱子文化是福建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省政府的领导下,福建建立了省、市、县多级工作领导小组,省文旅厅召集专家制定《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对武夷山、尤溪、建阳、漳州、同安等地朱子历史遗迹加大保护力度,建成省级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武夷山、尤溪等地已建成朱子文化园,包含较完备的朱子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体系,开发集文化、朝圣、研学、休闲、餐饮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漳州有多处朱子文化遗迹,如漳州府衙遗址、七星池遗址、漳州文庙、龙溪县学遗址、芝山道原堂、云洞岩石刻、白云岩紫阳书院、龙池岩题刻等。长泰、漳浦也有朱子遗迹。近年来,市政府加大保护力度,这些古迹大都得到修缮、维护。2023年9月10日,位于漳州古城文庙广场南侧的四贤馆正式开馆。四贤馆与漳州文庙交相辉映,馆中展出朱子、陈淳、王阳明、黄道周四位与漳州有重要关联的“儒学宗师”的生平事迹。将朱子与闽学纳入漳州古城文化圈,既是对一代大儒的崇敬,也能有效向市民、游客普及朱子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图1  位于漳州古城的四贤馆(吴思捷摄)

  漳州近年来对朱子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管理体制欠缺,资金力度不足,加上遗迹分布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较有规模、体系的旅游文化园区。未来要深入挖掘漳州历史名人(朱子、陈淳等)的文化旅游资源,还需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漳州智慧”。

  (2)学术建设与对外交流

  作为朱子学(闽学)的发源地,福建对朱子文化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年,厦门、南平、漳州等地陆续建立朱子学研究中心,出版朱子、闽学研究著作、普及读物逾百种,举办数十场学术会议,积极展开对外学术交流,大大促进了朱子文化及闽学的研究与社会传播。1987年,厦门大学率先承办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外最优秀的朱子学专家大都出席。2006年,厦门大学复办国学研究院,2011年又成立中国朱子学会,汇集了一批活跃在朱子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出版多种朱子学研究专著。中国朱子学会于2013年开始每年编撰《朱子学年鉴》,介绍中国大陆、台港澳及海外朱子学研究情况。南平于1988年成立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辑出版《闽学研究丛书》及《朱子研究》(后改为《朱子文化》)期刊。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福建社会科学院以武夷学院为基地,共同创办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先后出版了《朱子文化和宋明理学》《朱子与朱子学文献研究》《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等多部著作。2008年,武夷学院整合校内朱子学研究力量,成立“朱子学研究中心”,出版《武夷文化研究》杂志。

  作为朱子理学南传重镇,近年来,漳州也加大了对朱子、陈淳、黄道周等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力度。2012年6月,漳州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前身)成立闽南文化研究院,出版《闽台文化研究》期刊,充分发挥地缘和学缘优势,致力于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的学术研究与传承。2012年,由龙文区政府、中国朱子学会、漳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研究院主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朱熹陈淳学术研讨会在漳州召开,吸引了上百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与。至2022年,研讨会已举办五届,向海内外朱子研究界发出了“漳州声音”,贡献“闽师智慧”,有力推动了海峡两岸朱子文化的学术交流。2020年5月,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与闽南日报社又在漳州举办“朱子知漳830周年研讨会”。近十年来,漳州闽学研究与传播不断拓展深化,相继出版《朱熹陈淳研究》《陈淳研究》《陈淳评传》《陈淳研究论集》《北溪先生全集》等专著。

  (3)基础教育与民众普及

  在朱子文化的大众普及上,武夷山市做得较为成功。“武夷山市在朱子学的普及弘扬方面,发挥朱子理学发祥地的优势,以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武夷学院、武夷文化研究院、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为依托,采取多种形式推动朱子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先后出版了《朱熹与武夷山》《朱熹在武夷》《朱熹的故事》《朱子〈家礼〉与人文关怀》等普及读物。同时,还把朱子文化教育纳入了中小学基础教育计划,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撰了《朱子文化小学读本》《朱子文化初中读本》等课本,“在春秋两季开学式中普及‘敬师礼’,开展‘朱子故里’美德少年、美德教师评选活动,全市中小学形成以朱子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

  漳州近年来在朱子文化普及上也收获了许多成果:2020年,漳州籍作家青禾出版传记小说《朱熹在漳州》,再现了800多年前朱熹知漳一年对漳州的贡献和影响,吸引更多漳州人走近朱子、阅读朱子;闽南日报社组织策划了“寻访漳州朱子文化印记”大型新闻摄影采访活动,以梳理漳州朱子文化印记为主线,走访全市各县(区)选取相关史迹遗存,采用“新闻摄影+文字+短视频”的全方位报导形式,“行进式”呈现朱子在漳州的深远影响,深入挖掘朱子文化的当代价值,并于2022年编印了图文并茂的《漳州朱子文化印记》。由闽南日报社组织漳州朱子文化学者和中小学名师,历时三年编撰的《漳州朱子文化》普及读本(分简明、初中、小学三册)也由福建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目前已列入中小学生暑期课外阅读推荐目録,帮助青少年学习朱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朱子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

  朱子文化最早在台湾的传播,是明末随着郑成功到台湾的闽南移民所带去的。到了清代,闽学逐渐发展成主流文化形态,祭祀朱子在台湾已成为制度化的行为。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闽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汪毅夫在《朱子与台湾》一文中提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高拱干撰修的《台湾府志》卷六《典秩》里已有记载:朱熹及其父亲朱松均作为“先儒”入祀台湾文庙。此外,台湾书院也各祀朱子。清道光二年(1822)由福建大田知县调任台湾的邓传安在《文开书院从祀议示鹿仔港绅士》谓:“书院必祀朱子,八闽之所同也”;又谓:“闽中大儒,以朱子为最,故书院无不崇奉,海外亦然”(《新建鹿仔港文开书院记》)。清代台湾制定书院学规的主要精神都来自闽学,“都是从朱熹的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演变而成的”。随着科举制度引入台湾,朱子学说在台湾正式体制化,极大促进了台湾文教水平的提升。康熙年间,台湾秀才中举者只有9名,到了道光之后,台湾举人的水平已和福建大体接近。在闽学精神的主导下,台湾逐渐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化。“闽学在台湾的存在方式并非是单纯的学术传播,在基层更多是通过日常教化过程中接续下来的中原生活方式,把闽学的观念浸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从而使民众自然地生活于孔孟常道,虽日用而不自知。”因此,在清代台湾,朱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学不仅仅是官方意识形态,也是民间最活跃的文化形态、道德规约,它维持了闽台文化的亲缘关系,也塑造了台人的中华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正因为有这样活的文化源泉,台湾才能在沦为日本殖民地(1895-1945)后依然维系着汉民族的认同与对日本同化政策的文化扺抗,延斯文一线于不坠,表现出对祖国的孺慕之情。这从台湾日据前期迅猛增长的诗社与书房教育就可以清楚揭示。

  在当代,对以朱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传播有两条道路:一是国民党官方发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成立“孔孟学会”,将孔孟、朱子的忠义、仁爱等思想附会于三民主义意识形态,并通过各类教材(如陈立夫撰写的《四书道贯》)进入中小学课堂。二是通过方东美、牟宗三、唐君毅、钱穆、徐复观等大陆赴台现代新儒家在台湾各大高校传扬儒家文化,重建道统,开枝散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者、传承人。前者是所谓“官方儒学”,对光复后台湾去日本化、再中国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民众普及,但本质上是为其威权统治服务的,对儒家思想多有歪曲。后者是真正继承儒家道统的“民间儒学”。具体地说,方东美、黄公伟等人维护朱子思想在理学的正统地位,认为理学就是儒学,尊程朱而抑陆王。而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则站在陆王心学的立场上,认为朱子“心性形而上学”否定了道德实践直冲本心的天命思想,只不过是“别子为宗”,与儒家的大传统相违背。钱穆《朱子新学案》则正面肯定了朱子思想在儒家历史的集大成地位。这些学者的观点各有不同,但都促进了儒学在台湾高等学府的研究与发展。

  总的来说,在当代台湾社会,朱子文化只是多元思想资源中的一元,特别在1987年解严后,国民党放松了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儒学已经逐渐失去了在民众生活及公共领域的影响力。朱子文化与儒家思想的传播与传承集中于文化精英的学脉承袭上。20世纪70年代后,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逐渐崭露头角,杨祖汉、袁保新、曾昭旭等人于1975年创办鹅湖月刊社,开始主导台湾的儒学研究。相比前辈,他们更强调“国际视野”,站在比较文明的视域看待儒学及朱子文化的东亚影响。近年来,由黄俊杰、李明辉、陈昭瑛、杨儒宾等儒学研究者牵头,在台湾大学出版了一系列东亚儒学研究丛书。与朱子研究有关的有:林雄杰《朱熹与经典诠释》、吴展良编《朱子研究书目新编1900-2002》、林月惠《异曲同调——朱子学与朝鲜性理学》、藤井伦明《朱熹思想结构探索:以“理”为中心》、田世民《近世日本儒礼实践的研究:以儒家知识人对〈朱子家礼〉的思想实践为中心》等。

  1982年,在台湾教育部门负责人朱汇森推动下,本地凝聚一批热心的朱氏宗亲,成立“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根据其章程,基金会“以明伦敬孝,增进族谊,追怀祖德,奬励中华民族文物研究,发展教育及学术事业为宗旨”。基金会在宗亲联谊、礼仪推广、族谱研究等工作之外,致力推展以朱熹思想为核心的学术活动和文化活动,对朱子文化的民众普及及两岸交流起到积极作用。2008年10月,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的成立,则为朱子文化由学院向民间的传播搭起了一座桥梁。根据其章程,协会三大工作任务为:①邀请国内外朱子学专家学者举办朱子学术研讨会;②邀请海内外朱子学专家学者及传承朱子学社会人士举办朱子学论坛;③推动弘扬朱子儒学精神之活动以启人心,建设崇尚伦理祥和之社会。自成立以来,协会陆续举办两岸朱子学与当代社会伦理研讨会,每年与台湾师范大学合办“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等活动。

  近年来,台湾“亲美反中”的“台独”思想极具膨胀,蔡英文当局推行一系列“去中国化”行径,修改课纲,导致中国历史文化大规模淡出了台湾中小学教科书,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台湾青年不了解朱子文化,又谈何文化认同与传承发展呢?因此,如何加强对台湾民众,特别是对台湾青年宣传和普及,增进两岸的文化交流,以致达成文化融合与心灵契合,是我们对台工作的重心所在。

  3.朱子文化的两岸交流与问题分析

  (1)学术交流

  海峡两岸的朱子文化交流,目前主要集中于学术领域。1995年10月,由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等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在武夷山召开,这是首次以“海峡两岸”命名的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100多位学术文化界人士欢聚一堂、共话朱子。

  进入新世纪,海峡两岸又合作打造了“海峡两岸朱子学论坛”这一学术品牌。2006年9月,第一届海峡两岸朱子学论坛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主题是“全球化时代的朱子学:现代意义与未来展望”。来自台湾的黄俊杰、李明辉、杨儒宾等学者,大陆的束景南、蔡方鹿、彭林、朱杰人、严文儒等学者,以及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祥南和台湾民意代表朱凤芝、知名社会活动家朱高正等 40 多人参加了会议。在世界朱氏联合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等组织的推动下,两岸学者达成共识,每一、二年举办一次“朱子学论坛”,由大陆与台湾各大高校轮流举办。

  最近的一次海峡两岸朱子文化论坛于2022年12月20日以线上的形式召开。本次论坛由福建社会科学院、黎明职业大学共同主办,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泉州市委台港澳办、黎明职业大学朱子文化研究所共同承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以及台湾地区的“中央”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海峡两岸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受邀参加论坛,共同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

  (2)民间交流

  两岸民间朱子文化的交流主要以每年朱子诞辰两岸祭奠活动为中心,开展朱子文化节、文化周等活动。朱子祭祀典礼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明弘治四年(1491年)吏部听选监生林海以《乞诞辰祀典疏》为题向朝廷奏本,要求准于“特祭朱文公先生诞辰,有司如期行礼”。自此,历朝历代都在每年春秋上戊日及农历九月十五诞辰日致祭朱文公。干隆九年(1744年),干隆皇帝亲自颁定了祭祀朱文公的“祭文”与祭品。2007年,尤溪县人民政府举办“朱子文化周”,并恢复祭祀朱熹活动。祭奠仪式庄严规范,程序讲究,祭司明职,祭品齐全,队伍严整,乐舞完备。此后,武夷山与尤溪每年都会举行朱子诞辰祭奠,众多台湾朱氏宗亲与学者前往福建参加活动。

  2005年,武夷山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有众多台湾朱氏后裔积极参与。“2010年朱子诞辰880周年时,两岸共同举办了纪念朱子诞辰880周年暨第三届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有朱子诞辰880周年纪念大会、朱子理学高峰论坛、朱氏菁英论坛、‘朱子之路’文化旅游推介等系列活动,海峡两岸还各自发行了一套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邮票。各种纪念活动历时7个月,在武夷山及台湾多地举办,那一年,堪称两岸的‘朱子文化年’。”2018年是朱子诞辰888周年纪念,武夷山举办的祭祀大典也十分盛大,有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缅甸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海内外朱子文化交流团代表,闽北朱子后裔代表等各界嘉宾1000多人参加祭祀大典。2023年是朱子诞辰第893周年,10月18日,由中国朱子学会和武夷山市联合举办的“纪念朱子诞辰893周年大会”活动在武夷山五夫镇举行,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朱子后裔、学生代表等近600人参与活动。10日29日,尤溪举办以“赓续朱子文脉 谱写文化新篇”为主题的纪念朱子诞辰893周年系列活动。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台湾嘉宾、朱氏宗亲共聚一堂,礼敬朱子。除了闽北等地,近年来厦门同安也开始举办朱子国际文化节等活动。

  漳州平和县九峰镇县后龙山有朱氏大宗,平和朱氏裔孙每年在大宗举行春秋二祭。平和朱氏开基祖朱濂是朱子的曾孙,其在平和开基立业、繁衍生息距今已有700多年,朱氏裔孙在县内有2万多人,迁徙县外、海外约20万人。2011年,来自台湾、广西、浙江、广东以及厦门、龙岩、漳州的2000多名朱氏宗亲代表,相聚平和县九峰镇朱氏大宗,举行隆重的春祭大典,弘扬朱熹文化,传承敬祖美德。先后有300多人次的台湾朱氏宗亲回到九峰寻根谒祖,为祖地建设捐资100多万元。两岸朱氏宗亲在大宗周边创建“朱熹文化公园”,该公园占地180多亩。2014年,首期项目完工,留下一段两岸协力传承朱子文化的佳话。

  (3)存在问题

  福建这些年为弘扬朱子文化,促进两岸交流沟通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也获得了不少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两岸民众,特别是青年的交流有待加强

  两岸朱子文化的交流合作主要集中在学术层面,民间层面主要是两岸的朱氏宗亲间的祭祖活动,尚未形成广泛而深入的民众交流基础。近年来,由于两岸的政治冲突、疫情等因素影响,两岸的民间交流更加困难。在“台独”分子的操纵下,台湾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瞭解已然不如前辈,这显然不利于两岸的文化融合与民众的心灵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属于大陆,也属于台湾地区,因此,如何创造机会,加强两岸民众,特别是两岸青年间的文化交流,让更多台湾青年认识朱子文化,认同朱子文化,进而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②传播方式有待创新

  在信息化时代,朱子文化的传播大部分还集中于报刊、杂志、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近年虽然也加强了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但总体依然未能很好跟上数字化、网络化的步伐。时隔久远,当代年轻人天然就与朱子思想有一定距离感。如果不能更好利用新媒体资源,创新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加强年轻人对朱子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传承朱子文化就是一句空话。

  ③未能形成文化产业与文化品牌

  虽然福建各地都在不断完善朱子文化的旅游与学术资源建设,但大都各自为政,还没有形成很好的文化合力与品牌效力。要真正打造朱子文化品牌,需要集合全省的力量通力合作,也需要加强与台湾地区的文化合作。另一方面,着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朱子文创产品,以及创作与朱子有关的小说、电影、动漫、影视剧,打造朱子文化产业链,是新时代传承、创新朱子文化的必经路径。

  三、新时代海峡两岸朱子文化的认同路径及实践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走进新时代,要实现朱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实现海峡两岸的文化融合,除了在内容上推进朱子文化与时俱进,同时也需要在传承手段、传播方式上有所创新,让朱子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更加深入两岸民众内心深处。以下将从青年交流、资源整合、打造文化品牌三方面探讨新时代两岸朱子文化的认同路径与实践方案。

  1.加大青年交流,增进文化认同——以“海峡两岸朱子之路研习营”为例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两岸青年要勇担重任、团结友爱、携手打拼。我们热忱欢迎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两岸中国人要精诚团结,携手同心,为同胞谋福祉,为民族创未来!”两岸青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两岸能否实现融合发展,能否达成心灵契合,以至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终极目标,关键在于两岸青年能否携手同心。朱子文化作为数百年来两岸人文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内核,共有的精神资源,是能够吸引两岸青年共鸣的。两岸青年共同学习、传承朱子文化,对实现两岸文化融合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2008年创立,至今已持续十五载的“海峡两岸朱子之路研习营”已成为两岸青年共同传承朱子文化,加强交流,增进文化认同的一大品牌。这一研习营是由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长朱茂男倡议,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杨儒宾、华东师范大学朱杰人教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等共同发起,每年暑期举办一次。首届活动于2008年暑期举行。之后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朱子学会、中华朱子学会、闽台缘博物馆等机构陆续加入。研习营由最初16名两岸师生参与,逐步发展成100多名成员的规模,成为两岸青年沟通交流、礼敬先贤、传承文化的大型盛会。

  以2017年第十届研习营为例:第十届研习营于2017年7月17日-24日举行,共有106人参与,其中台湾营员27人,大陆营员41人。台湾方面由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杨儒宾担任团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张昆将担任执行长,大陆方面则由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会长朱土申,厦门大学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陈支平带队。来自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中央”大学、东海大学、辅仁大学、马来亚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两岸知名高校的众多青年学生参与营会。

  第十届营会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7月18日在南平武夷精舍举行开营暨敬师典礼,随后营员师生以武夷山、建阳朱子故里为核心,展开考察、祭祀、研学、交流等活动。“从武夷精舍恭行‘朱子敬师礼’,到九曲溪《武夷棹歌》吟唱、武夷学院‘朱子学论坛’交流;从建阳黄坑践行‘朱子祭祀礼’,到寒泉精舍瞭解《近思録》的成书过程、考亭书院的建立与复修情况;从在五夫紫阳故居、兴贤书院、朱子巷、社仓、朱子雕像前缅怀朱子事迹,到观赏古樟、荷塘秀色……海峡两岸朱子之路研习营师生,一路行程一路感悟,在朝圣中华文化先贤的心路历程中,进一步瞭解朱子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做的历史贡献。”第二阶段以朱子“鹅湖之会”、《白鹿洞书院揭示》、“岳麓会讲”主题为中心,考察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由教授主讲、营员讨论的方式,开展学术交流。两岸营员们在紧凑而充实的行程中体验了朱子不同寻常的人生之路,叩开了朱子学的体悟、修养之门,并在学习、交流中增进情谊,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通过重走朱子之路,营员们认识到了朱子文化并不仅仅是陈义高深的精英思想,更是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用伦常。参与此次活动的厦门大学博士生张金林谈到:“通过朱子之路,我们能切身感受到,原来朱熹的思想与主张并不是在遥远的玄虚之境,而是就活在当下,活在我们身边。它活在武夷山的茶园中,他活在建阳的万亩荷塘中,就活在小街小巷中,就活在那一对对新人的婚礼中。”这种追体验的,兼具历史感与现场感的学习和思考,让朱子思想成了活的历史,深刻地印在每位营员心中。

  2023年7月23日,已走过十五个春秋的“朱子之路”如期在福州开营,来自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政治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师生百余人参与。来自台湾的14岁的高同学第一次参与本活动,她说“我想通过重走‘朱子之路’,瞭解更多关于朱子的故事和文化。”高同学告诉记者,此行她是带着“任务”来的,希望通过重走朱子之路、探访理学圣地,增长文史知识,返台时,向身边的亲友、同学传达。杨儒宾教授表示:“两岸师生共走‘朱子之路’不是观光之旅,每位参与的台湾师生返台一定要写文章、谈感受。”通过“朱子之路”活动,播撒教育火种的同时,也促两岸民间交流、增进两岸同胞情谊。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通过重走朱子之路,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感受到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他们将成为朱子学研究的新生力量,更将成为新时代两岸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使者,就像数百年前朱子后学渡海东传一样,将赋予新的时代价值的朱子之道播撒到宝岛的每一个角落。正如朱茂男所说:“‘朱子之路’不但拉近两岸文化与教育之间的交流,更为日后两岸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合作新模式立下基础。”

  2.加强资源融合,形成文化共同体

  (1)文旅资源整合

  目前,福建武夷山、尤溪、建阳、同安、漳州等地都开发了各自的朱子文旅资源,打造各自的朱子文化品牌,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各地的发展大都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形成集体的合力。正如“朱子之路”所揭示的,朱子在福建的活动线路图是动态的、纵深的,囊括了闽北到闽南、闽西到闽东。因此,福建各地的文旅部门完全可以通力合作,整合各自的朱子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福建·朱子之旅”的精品旅游线路,实现1+1>2的效果,吸引更多国内外民众来闽旅游、研学,打造两岸共享的精神文化家园。

  对漳州而言,一方面可以借鉴武夷山、尤溪等较成熟的文旅开发经验,以白云岩紫阳书院遗址为中心,重修紫阳书院,开办“朱子童蒙馆”“朱子学校”,每周邀请朱子研究专家前来讲授朱子理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当地旅游资源,建设集人文资源、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漳州朱子文化园”。另一方面,可以与武夷山、尤溪、同安等地展开文旅合作,轮流承办每年的朱子文化节,加强漳州的文化影响力。作为漳州最高学府,闽南师范大学可以发挥自身的学术专长,与市政府合作打造“道南之传博物馆”,展示朱子、陈淳、王阳明、黄道周等儒学大家在漳州的事迹及学术成就。

  (2)构建两岸学术共同体

  在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可以期待两岸的学者有更深入的合作,利用资源数位化的方式,构建更高程度的学术共同体。比如,两岸学者可以共同合作,建立朱子学数据库,将《朱子文集》《朱子语类》等材料,及其他理学大家如周敦颐、程灏、程颐、张载、陈淳等人的文集进行数位化,向公众免费开放。这不仅方便研究者查阅资料,推进两岸朱子学研究的发展,也能有力加强两岸学术融合。

  各类学术会议与“朱子之路”研习营推动了两岸的学术交流,但由于人数的限制,无法做到广泛传播。2021年,第十四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受疫情影响,采取线下+线上同步进行模式,除了线下的活动外,两岸主办机构还合作开辟了云端重走朱子之路——朱子学问道之旅(网址:http://zhuzixue.fiot-lab.com/#/allAttractions)。线上“朱子学问道之旅”分为七站:游学同安、游学尤溪、游学五夫、游学建阳、游学武夷精舍、游学鹅湖书院、游学白鹿洞书院。线上学员每“走进”一站,便有图文并茂的内容介绍,以及专家授课视频。得此便利,参与云端问道之旅的学员大大增加,达到两万多人,提升了“朱子之路”品牌的影响力和参与的广泛度。

  “云端朱子之路”是行之有效的学术交流与文化普及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漳州作为朱子人生的重要一站,理应进入“朱子之路”的故事中。漳州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可以与朱子之路主办方合作,增加漳州一站。同时,为增强两岸文化融合,展现朱子理学传播的全面图景,除了福建“道之南传”,还可以增加台湾地区的“道之东传”,通过线上游览台湾书院、文庙,两岸专家共同讲授等方式,让更多两岸民众认识到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增加文化认同感。

  此外,两岸学者可以通过共同编撰朱子文化教材、普及读本等手段加强文化合作,在基础教育阶段为两岸青少年建立共同的传统文化根基。

  (3)加强民间交流

  朱子文化在两岸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不仅因为朱子宏大深邃的理学体系,也因为朱子重视庶民教化。他的《朱子家训》《家礼》等著作规范了从童蒙到成人各个人生阶段的行为礼仪、道德修养,成为海峡两岸几百年来民众日用伦常的最基本精神内核。正因为如此,朱子文化纔可以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文化根本。

  进入新时代,两岸民间在传承朱子家礼、家训上又有了可喜的合作与结合。2017年7月12日,武夷山举办首届“朱子婚礼”大典,共有33对来自海峡两岸的新人身着中国传统汉服,在万众瞩目下遵行朱子家礼,喜结连理。朱子在《家礼》中以中国传统婚俗礼仪为基础,充实他所主张的礼仪教化内容。朱子婚礼主要分为七礼,即媒妁礼、纳采礼、醮子礼、亲迎礼、敬拜礼、合卺礼、告祖礼。南平市通过挖掘整理、改造纂编、推动传承,使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重新“复活”,走进大众,受到青年人的喜爱。每年七夕时节,都有许多适婚青年男女报名,传承朱子家礼精神,恢复中式婚俗礼仪。下一步,福建在传承朱子家礼上可以与台湾民间加强合作,邀请更多台湾新人赴大陆体验朱子婚礼,乃至两岸轮流举办朱子婚礼大典,合力提升这一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共同向世界讲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中国爱情故事”。

  书院文化是闽台文缘的重要内容,台湾在清代建立了60余所书院,是朱子儒学“道之东传”结出的累累硕果。2023年10月17-18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书院论坛在福建南平考亭书院举办,200多名两岸书院代表及专家学者与会。近年来,闽台18家书院携手成立“海峡两岸书院联盟”,并在正谊书院设立联盟秘书处,为两岸书院常态化交流提供组织保障。在新时代,两岸书院在编写教材、研学、观光等方面都可以进一步交流合作,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享民族复兴荣光。

  3.创新性传播与产业升级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时代,朱子文化的传播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新路径、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与内容,打造更加深入人心、为两岸青年喜闻乐见的朱子文化品牌。

  创立于2015年,以多元特色的朱子卡通文化IP为抓手的“大话熹游”项目就是对朱子文化创新性传承的一个很好的尝试。这一项目是在陆台湾青年范江峰与大陆青年雷希颖合作打造的,以“助力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两岸携手助力地方发展新模式”为目标,开启了数字文化IP赋能文化传承、地方发展的新模式。该项目打造了可爱的卡通朱子形象,并制作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朱子爷爷小课堂”等80余集《大话熹游》系列动画,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南平地方特色文化通过动漫形式展现,得到了主流媒体的认可及转载,获得了超3.2亿次播放量。此外,该项目也深入文创产业,打造IP融合产业的产品体系,目前已有60余种、100余款涵盖地方特色、凝聚传统文化的城市伴手礼。例如与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合作打造的以五夫朱熹社仓为理念的“熹社满仓”大米;与武夷山水及福矛酒业联合打造的朱子四礼酒;与非遗文化相结合的非遗美食礼盒等。此外,该团队也在政和、建阳等地建设主题IP场馆,打造五夫镇“卡通朱子”特色小镇,在数个村落推进了具有两岸融合特色的助力振兴的实践探索。

  “大话熹游”IP项目团队是新时代两岸青年传承朱子文化,并将其创新性融入城市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产业的经典案例,也是两岸文化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例证。未来两岸青年可以继续深入合作,利用影视、动漫、短视频等渠道,将朱子事迹、理学东传的故事更生动地展现出来,将朱子文化打造成深入人心的文化品牌与文化产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机联动。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