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两岸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方针政策持续深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要深化闽台社会人文交流,实施闽台历史展示溯源工程,开展闽台族谱对接、寻根谒祖等活动,发挥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助力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讲好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故事,整合两岸文化资源,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既是联结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也是实施民间信仰、祖地文化品牌战略,助力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大业的民心通道。这需要凝聚两岸同胞的力量共同努力。为此,闽南师范大学迅速成立研究小组,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意见》精神,强化责任担当,统筹推进,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引导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走深走实。
一、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与精神纽带创造性转化的现实意义
民间信仰、祖地文化在海峡两岸影响深广,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的重要精神纽带。福建具有极为丰富的对台人文资源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当今全球文化多元化格局下,以守正创新的精神,进一步讲好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故事,激活其生命力,赋予其新时代的表现形式,拓展、补充并完善其深刻的精神意藴,增强其在两岸民众中的影响力,努力推动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维系精神纽带,促进两岸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深度合作与实现国家统一大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增进两岸同胞家国情怀,推动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与融合
两岸民间信仰与祖地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渊源关系。古代福建地区的居民被称为闽越族。闽越族居民十分擅长舟楫,他们以海为生,向南迁移,一部分闽越族居民驾船迁往台湾,成为当今台湾岛上高山族的祖先。从台湾高山族人断发、文身等特征,可说明闽越人与台湾原住民之间的根脉渊源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尚鬼神、崇拜图腾等思想在闽越族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随着闽越族迁徙台湾,鬼神崇拜、图腾崇拜也逐渐成为台湾原住民的信仰文化。
福建山谷贫瘠,海浪汹涌,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不畏艰险,积极拓荒,涌现了一大批英勇无私、甘于奉献、慈悲为怀的超凡神奇人物,如陈元光、妈祖、吴真人等。人们一方面感激历史英雄人物生前的乐善好施与济世情怀,一方面期望他们的超人力量能感化世人,让这些高尚的道德品质薪火相传,于是立庙奉祀,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因此,祖先崇拜、民间信仰逐渐兴盛。
明清时期开始,大批闽南民众为躲避战乱,纷纷举家渡海移居台湾,他们聚族而居,建立了众多的族群聚落、乡亲部落,成为台湾人口的最主要构成部分。台湾岛上“水土多瘴,人民易染疾病”,且惊涛骇浪,荒野丛生的自然环境,使移民往往葬身鱼腹,遭遇蟒蛇吞噬。因此,移民们渡海时也要携带大陆的香炉金身,祈求神灵护佑。郑成功东征台湾、收复台湾的战役中,也携带大陆民间信仰神灵以助威作战,祈请神灵保佑军民。关帝信仰、开漳圣王信仰、妈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遂在台湾社会传播与兴盛。《学甲慈济宫沿革》记载:“主神保生大帝……于明永历十五年护佑民族英雄郑成功之部分忠贞军民自大陆渡海来台,在学甲西方之公里头前寮登陆……嗣因保生大帝神威显赫,香火益盛,乃于清康熙四十年改建为堂皇庙宫。”《台湾寺庙大观》记载:“台湾全岛几百座关帝庙均从闽南东山岛的铜陵关帝庙分灵过去的。”“据台湾当局1918年、1930年、1960年、1966年、1975年和1981年,先后6次对台湾地区各种寺庙的主祀神进行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名列前20名的主神中,除了三山国王从广东传入,开台圣王、有应公、大众爷为台湾土生土长的神灵外,其余的均是从福建传入台湾。”随着历史的发展,台湾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关帝信仰、开漳圣王信仰、妈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郑成功信仰等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圈。凡此种种,说明台湾民间信仰主要源自于大陆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
闽南人厚土重迁的习惯,使他们每一次东渡台湾都不忘携带家族祖先的神位,并在台湾建筑宗祠供奉祖先牌位,以示孝祖敬宗。众多的族群迁徙,带动了祖地宗庙、祠堂在台湾的建立,与大陆祖庙隔海呼应。迁台移民虽离乡背景却不忘家国故土,他们往往以家族、宗亲、乡邻群体的方式,跋山涉水回闽寻根谒祖,祭拜祖地神庙,认祖认亲,使具有闽台特色、根脉深厚的祖地文化藴含逐渐深入民心。林其泉先生曾说:“以前,凡大陆去台人员,每年清明节前后多派人回祖籍地与留在祖家的同族房的人员一起到山上祭拜祖宗坟墓,在清代几乎都这样做。”郑成功本身即十分重视宗法观念。郑成功去世后受其宗亲族裔及入台移民的敬重与奉祀。台湾于明永历十七年创建郑氏家庙以来,郑氏宗亲一直保持与大陆宗亲的感情联络与交流,并回祖籍地兴建祠庙,以示不忘传统的宗法观念。此外,迁台移民也积极主动联络大陆乡贤,编修族谱,延续香火。《台湾颖川赖氏族谱》序曰:“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也,木本水源不清则子孙如飘枝走鹿,莫知所始,莫知所终,将何以尊祖而敬宗乎?”可见,台湾的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主要源于大陆闽南地区。迁台民众与大陆居民具有相同的祖地文化与宗法观念。
民间信仰、祖地文化播迁于台湾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大陆宫庙、祖庙为“根”,台湾分灵庙宇、宗祠为“叶”的根脉源流关系。海峡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民间信仰、祖地文化深深地根植于两岸同胞的集体文化心理中,成为两岸同胞延续亲情、寻根谒祖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精神纽带。而闽南文化中的民间信仰、宗法观念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华夏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民族精神、高尚品格与思维理念滋养并增强了一代代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因此,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又呈现着共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质。这正是两岸形成命运与共、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的关键因素。
因此,通过发挥祖地文化优势,开展民间信仰活动,促进两岸同胞的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不仅能唤起两岸同胞对先人高尚道德情操与家国情怀的崇奉与景仰之情,提高两岸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民族文化情感共鸣与心灵契合,也能进一步激发两岸青年的爱乡爱国的家国情怀;不仅能给世界各国提供中国式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思想智慧与有效方案,也能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让两岸同胞进一步深切感受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这无疑对促进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与融合具有切合时代要求的现实意义。
(二)创新两岸文化产业品牌,带动经贸互动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创新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与力量源泉。闽台同胞同根同源、血脉相亲,是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创新文化产业品牌,带动经济贸易深入合作的精神支柱。深入挖掘对台文化资源,发挥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以情促融,探索两岸文化创业品牌深度合作模式,拓展两岸同胞交流合作渠道,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对台招商优势,可以鼓励更多的台胞回闽寻根谒祖,兴邦实干,投资创业,发展公益文化事业。
两岸民间信仰与祖地文化藴含着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展现了闽台先贤顽强拼搏,勤劳务实,和谐互助,忠义爱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如关公的忠义英勇精神,郑成功的爱国忠贞思想,开漳圣王的和亲执政政策,妈祖的慈悲济世情怀,保生大帝治病救人的高尚医德,这些高贵的品质在当今建设两岸经济区,构建和谐社会中,是激励两岸同胞不懈努力的精神力量源泉。因此,将这些崇高的精神品质加以发扬光大,以新时代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开发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资源,探索两岸深度合作模式,形成共创、共建、共管的局面,有助于培育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两岸经贸互动与创新性发展。这将成为两岸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深度融合两岸文化资源,应对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与挑战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这一重要论述启发我们,在当今全球文化多元化格局下,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可避免地迎来多元化的冲击与挑战,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与接班人,我们应坚定国人的文化自信,勇于创新,迎接挑战。
在西方国家,现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被曲解为西方文明的代名词,极大地影响了一部分人对人类文明藴含的理解与领会。台湾青少年群体受西方国家“普世价值”观的影响,对西方节日兴趣尤为浓厚,而对中华传统民俗节日、民间信仰活动的参与度则呈现弱化趋势。因此,结合新时代中国化特色,进一步推动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藴含的思想智慧、人生启迪与价值观念等,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加以完善、改造与创新,最大化地提高两岸同胞的祖地文化认同度,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有助于深度融合两岸文化资源,凝心聚力,构建和谐统一,先进文明的中华文化体系。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努力促进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新时代优秀的治国理政人才,服务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积极应对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与挑战,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行稳致远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的成效、特点与发展趋势
闽台两岸在血缘、神缘、地缘、文缘、业缘等方面形成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祖根文化传统。福建作为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的活跃场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新世纪以来,闽南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在增进两岸文化认同、服务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闽台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交流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闽台民间信仰、祖地文化在两岸融合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一)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的成效
第一,进一步巩固了“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理念。福建具有与台湾开展文化交流的先天人文地理条件。福建每年开展200多场以乡亲、宗亲及民间信仰、寻根谒祖为精神纽带的文化交流活动。2023年1月28日,台湾妈祖信众杨诗萱率20多位台胞再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参加湄洲祖庙妈祖金身回上林故居省亲布福活动。杨诗萱表示,两岸一家亲,新的一年将继续为两岸妈祖信众提供更多服务,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添设更加牢固的联系纽带。台湾佛光大学柳金财先生《从宗教中国化到融合促统: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和平发展》中指出:“最近福建省惠安东岭护海宫举行“瓣香展世遗,共叙两岸情”妈祖祈福仪式,两岸妈祖信众循古礼祈福,透过鸣钟鸣鼓、迎神、颂祝文等仪式,向海上庇护神妈祖表达虔诚心愿。此次古礼仪式共组织台湾81座妈祖宫庙代表、华侨大学台湾学生、在大陆创业就业的台湾青年代表等两岸民众共400多人,开展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借此搭建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平台,尤其是推动两岸青年互动交流,这体现大陆对台政策倡议‘一代一线’(青年世代、基层一线)精神。”两岸已累计开展15届海峡文化论坛,两岸同胞共计34万人参与。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以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为两岸专家、学者探讨寻根谒祖、族谱文化,建言献策等提供形式多样的研讨环境。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逐渐形成双向交流与研讨的浓厚氛围。两岸同胞越走越亲,越走越近,这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2021年11月25日,两岸融合发展交流营福建祖地文化分营在泉州开营。此次活动以“溯源祖地文化”为主线,让更多的台湾同胞感受到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进而更多地参与到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进程中。相关信息表明,目前,国台办已批准在山东、湖北、福建等24个省区市设立了91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其中涉及民间信仰的交流基地有20个,占比21.98%。福建省著名的民间信仰宫庙,如湄洲妈祖祖庙(莆田)、郑成功故里(泉州南安市)、古田临水宫(宁德)、安溪清水岩(泉州)、东山关帝庙(漳州)、开漳圣王祖地(漳州云霄)、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等,均位列其中。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充分发挥两岸地缘与学缘优势,致力于闽台文化与两岸学术交流、研究与传承,积极开展两岸民间信仰与祖地文化教学与科研活动。闽南文化研究院在汪毅夫教授、陈支平教授、马重奇教授、林继中教授、陈庆元教授、林国平教授、汤漳平教授、郑镛教授、施沛琳教授、肖庆伟教授、黄金明教授、邓文金教授、郑玉玲教授、刘云教授等闽台文化研究专家的引领下,逐渐建设成一支承前启后、精力充沛、科研精进的师资队伍。研究院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47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2人。同时,获批设立了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闽南师范大学闽台传统戏曲(歌仔戏)传承基地等。这些交流基地极大地促进和鼓励了两岸民间信仰与祖地文化的交流和建设,为台湾同胞赴闽深度交流与合作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对促进两岸同胞民心相通,情感共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促进了两岸文旅与经济的融合发展。2019年6月15日,第二十八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开幕。本次文化旅游节为东山县带来了巨大商机。近年来,东山县藉助这一平台,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促成了一批批项目落地,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本次活动的开幕式上,共有20个项目完成现场签约,总投资为42.23亿元。此外,本次活动期间,共有奠基剪彩项目18个,总投资为35.99亿元。东山县借“关帝”为桥,以“旅游”为媒,每年吸引两岸众多人士到东山县寻根谒祖、旅游度假、投资兴业。随着规格的逐步提升,自第二十届起,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被纳入海峡论坛子项目,成为国台办对台交流重点项目,也成为两岸旅游、文化、体育、海洋、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当前,福建省莆田妈祖城已建设成为融五星级酒店、妈祖文化博物馆与度假中心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2023年5月20日至21日,海峡两岸100多家重点旅行社组团来莆考察,沉浸式体验莆田独特风情与魅力,打响“妈祖圣地·美丽莆田”文化旅游品牌。由两岸同胞共同开发的妈祖平安里成为湄洲岛“两岸文旅融合示范点”;湄洲岛正在建设成为妈祖信众全面瞭解妈祖生平、瞭解妈祖文化、体验妈祖非遗信俗和两岸融合的重要窗口。可见,文旅与经济的融合是当前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成效的一大亮点。
(二)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新世纪以来,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互访活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活跃,其所呈现的规模层次和形式也具有多样化和多向性的特点。从交流形式上看,主要有民俗庆典活动、宫庙与祖庙参访交流、院校学术会议研讨、宗庙文化教育基地交流、神灵巡游进香、寻根谒祖祭典活动等。从参与活动的规模上看,少的有数十人,多的则达到数百人。从参与活动的层次上看,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逐渐受到自下而上的各方百姓、各级政府、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关注。如2021年11月25日,台盟中央两岸融合发展交流营福建祖地文化分营在泉州开营。此次活动以“溯源祖地文化”为主线,台盟中央联络部、台盟福建省委会、福建省政协、南平市政协、泉州市委统战部等各级政府部门重要人士均极力支持并深入参与交流,为两岸同胞提供切身感受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与归属的良好环境氛围。2023年6月30日,第三十二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东山关帝文化纪録片发布仪式在东山岛举行。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漳州市领导,海峡两岸和海外关帝信众、企业家、艺术家等各界嘉宾1600余人齐聚东山,共庆节日。本届旅游节还连带举办关帝文化学术研讨会、民俗文化踩街、书画作品展等15项活动。
闽台民间信仰与祖地文化交流呈现出契合两岸同胞心灵与融合发展两岸文化的可持续、多元化发展趋势。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活动与地方特色文化、文旅经贸的结合愈来愈紧密,其所辐射的面逐渐扩大,所涉及的活动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将有望进一步促进两岸经贸文化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助推祖国统一事业的发展。
三、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两岸充分发挥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资源优势,在交流基地建设、民俗信仰活动、宗亲交流对接与学术文化论坛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两岸文化交流成果取得了新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民间信仰、祖地文化在维系两岸精神纽带方面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缺乏资源的有机整合
原因分析:两岸各部门之间尚未形成整体合力,统筹安排与长远规划仍需进一步完善。两岸民间信仰种类众多,许多祖地文化资源尚未开发、拓展与整合,甚至两岸各方缺乏行之有效的沟通,导致合作互动机制不够完善。大陆的台企资源与大陆赴台企业尚未真正联合发挥经济资源的优势并加大力度支持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两岸民间信仰、族谱文化等相关文献资料也未能达成共享共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共识,导致民间信仰、祖地文化在文献史料、空间景观与文创产业等方面的资源单一化与陈旧化。
(二)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缺乏互动的平衡性与实质性交流合作
原因分析:全球文化多元化格局给两岸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当前,台湾社会在政治体系、舆论体系与教育体系上的运作呈现“两岸两国”的倾向,台湾与大陆之间互信不足,两岸整体文化交流面临极大的挑战,这极大地削弱了两岸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对民族文化认同与和平统一的促进作用。“去中国化”台独分子的干扰,使台湾部分同胞尤其是青年同胞的思想意志产生动摇。台湾同胞参与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能动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赴台、赴闽的交流手续复杂,交流互访的人员、团队数量不对等。台胞来闽参加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研讨的群体主要以台北地区中老年人居多,两岸青少年群体交流偏少。两岸交流群体的不平衡性导致互相参访的多,实际合作的少,互相借鉴、彼此学习民间信仰文化的良好氛围尚待增强。活动随意性较强,组织策划不够精细,活动流程安排欠周全,活动项目设置相对单一,导致交流效果较为有限。
(三)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缺乏治理效能良性机制与宣传协调机制
原因分析:宫庙管理人员文化层次较低,未能深入挖掘两岸民间信仰文化的深刻藴含,厘清两岸民间文化、祖地文化的历史脉络,缺乏对现存名人古迹、宫庙建筑等物质文化的深刻诠释能力,对宫庙、祖庙的治理能力也较为有限,两岸行之有效的治理宫庙、祖庙的良性机制尚未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成效。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宣传模式主要以神灵进香、巡游、绕境等传统形式为主,藉助新时代融媒体技术,对宫庙、祖庙文化进行宣传,对民间信仰主祀神灵进行弘扬和传播的,尚未形成主导模式。
(四)两岸尚未形成以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原因分析:两岸同胞尤其是青年群体对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本色与新时代精神理解不透彻。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缺乏高层次研究团队,导致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尚未形成合力,尚未对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与精神纽带之间的创造性转化进行系统性、周全性的探讨与研究。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融合发展先行先试的示范性缺乏行动力,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缺乏研究成果创意转化与品牌跨界融合。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研究团体及研究平台,亟需进一步提高文化层次与精神品位,两岸亟需培养一代代高素质、高境界的研究人才与专业人才。
四、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与精神纽带创造性转化展望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因此,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正确地理解领会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实际发展历程与新时代文化藴含,才能切实激活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激发两岸同胞的情感共鸣,实现两岸融合发展之路。进一步挖掘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价值意藴,阐发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与精神纽带创造性转化的现实意义,探索今后如何充分发挥福建作为两岸融合发展的先天优势条件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促进两岸民间文化、祖地文化与精神纽带的创造性转化,推进产学研有机融合,实现两岸同胞的深度交流互动与经济贸易融合发展,是一个极具紧迫性与必要性的战略考量。
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已根据《意见》指示精神,迅速出台了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十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并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这为推进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深度交流与实质性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我们应抓住这一新时代利好政策机会,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积极推进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基地示范区与枢纽区建设,起到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务实创新,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意见》的决策部署落地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一)多措并举:擘画和谐统一、互惠互赢的融合发展蓝图
第一,多渠道构建交流平台,促进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持续深化拓展宫庙、祖庙交流对接的深广度与大格局。
两岸应进一步注重发挥民间信仰社会化治理的功能作用,构建关爱尊重台胞,完善民间信仰治理效能良性机制。落实细化文化领域惠台政策与措施,增进两岸之间多元主体协同互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交织交融,促成民间信仰文化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的良性机制。创建政府主导、高校研发、社会参与的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构其与新时代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相契合的中国特色的民间信仰治理体系。两岸互设联络机构,进一步简化大陆赴台与台胞回闽交流手续,广泛征求、听取两岸同胞的意见。制定符合两岸民心愿望的宫庙、祖庙管理法规,创新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高效便捷的审批机制,简化手续,使两岸同胞开展民间信仰、祖地文化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可保障。对这些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将能助推两岸文化交流向制度化的趋势发展。
当前,闽南师范大学已陆续建立国家级、省部级等多层次涉台研究机构,其中,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两岸传播研究中心、台商研究中心、两岸语言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两岸一家亲研究院等创新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学术研究、服务台企、产业融合的多元功能,为进一步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提供了创新性的思路。因此,依托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的师资力量,设立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主干课程、特色课程的常态化管理,在两岸青年群体中推广、普及民间信仰、祖地文化常识,有望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激发创新性的情感体验,促进心灵契合。在国台办批准的现有民间信仰交流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民间力量,在宫庙、祖庙中创设书院,创设集宣传、研讨、会议、祭典于一体的多功能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基地、研学基地,建设一批两岸民间信仰文化产学研共融共赢实践教育交流基地示范区,推进两岸宫庙、祖庙交流政策的落地实施,开展更高层次、更深内涵、更高水平、更富美丽的精品文化交流活动,将有助于深化与拓展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广度与大格局。
第二,提升以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效应,提高文创产品美誉度,形成两岸社会经济互动往来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两岸民间信仰与祖地文化在秉承传统文化特色与民族性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亟需吸收、借鉴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文化元素,促进民间信仰与祖地文化内涵的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融入现代国人的文化视野,以更符合当今国人所追求的新时代文化观。文化创意产业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更加年轻活力的方式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闽南师范大学分别设有本科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硕士生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与资本运作技能,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今后,闽南师范大学将可进一步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优势,与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为主导的相关文化创意企业深度互动往来,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融渗,技术与创意相结合,人才与资源优势互补,以提高两岸文创产业品牌效应与产品美誉度为目标,进一步推动两岸产学研融合发展。闽南师范大学对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两岸产学研融合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前景。因此,进一步将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作为载体,将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审美与价值追求,创新性地转化为共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行动力,共同推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共融与发展,也将是我校今后培养人才的方向。
当前,台湾仍属于利益多元化、自下而上的社会体系,台湾整体利益依归于选民的民意。因此,对台工作应十分重视、尊重台湾同胞的民心愿望。目前,以整体对整体的方式开展两岸融合发展的难度较大,采用局部对局部,区域对区域的方式率先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并不断扩大局部的面,最终达成两岸一体化双向融合发展的大格局,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因此,大陆企业应率先发挥文化产业品牌的作用,主动联合台企,率先同台企分享大陆的商机,让台湾同胞真正体会两岸一家亲,体会互惠互利的福祉。此外,也应积极推动以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为主导的大陆企业赴台融资,紧密两岸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转型,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效应的持续发展,从而拉动两岸经济的实质性融合发展。
第三,凝聚两岸同胞民族文化向心力,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谐统一的精神文化家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遶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两岸民间信仰与祖地文化凝聚着济世救人、行善惠民、扶正祛邪、见义勇为、奋勇拼搏、不畏艰险、忠义爱国等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美德与大爱精神,极易让两岸同胞的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形成强大的民族文化向心力。以关帝、开漳圣王、妈祖、保生大帝、广泽尊王、郑成功等为主祀对象的民间信仰,在两岸同胞中,具有极广泛的信众,形成了规模壮观的民间信仰圈。台湾地区所主祀的这些民间信仰对象,皆由大陆尤其是福建祖地、祖庙分灵、分香、分炉而成。台湾同胞对大陆祖地文化、庙宇文化、民间信仰文化的崇拜,体现的正是对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与继承。据统计,台湾的关帝庙、开漳圣王庙、保生大帝庙、郑成功庙等,各有300多座,妈祖庙已超过500座。“据统计,30年来,湄台之间的渔船直航、客运直航共计6000多航次,参与人数超60000人次。如今,每年到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的台胞超过30万人次。”单从庙宇的数量及台胞回闽进香的数量,即可见民间信仰文化已深入台湾民心。台湾在清朝统治时期、日治时期,统治者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而抑制民间信仰活动的开展,但民众并未屈服于这种禁令,而是克服重重困难,跋山涉水回乡朝拜祖庙,寻根谒祖。历史事实表明,民间信仰、祖地文化是台湾同胞寻找乡音乡情与历史记忆的精神支撑,是维系两岸同胞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发扬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古为今用,将能进一步凝聚两岸同胞的精神力量,促进民心相通,能为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谐统一的精神文化家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把握三条主线:以神缘、血缘、业缘等为主线,彰显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维系精神纽带。
第一,以两岸神缘为纽带,拓展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与祭祀祭典活动的深度交流与融合。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全面深入瞭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提炼具有先进性、积极性的人文素材,深刻领会其思想精髓的价值导向,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是习总书记讲话中的应有之义。
学术界应充分发挥科研潜力,发挥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协会的平台作用,定期深入开展国际性大型的民间信仰、祖地文化学术研讨与交流,结合新时代精神,深入挖掘、阐释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创新性内涵。近年来,闽南师范大学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对台交流的区域优势,围遶“创新与融合”理念,积极开展闽台文化与传播主题的学术研讨,从两岸民间信仰文化、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影视文化产业等方面,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因此,高校充分发挥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精神纽带功能,深入持续开展两岸寻根谒祖文化节、民间信仰文化节,联手举办学术研讨、民间信仰纪念活动,是凝聚两岸同胞的祖根文化心理,激发两岸同胞敬奉祖先、怀念祖地的乡国情怀的有效方式。同时,也应考虑走群众路线,开展民间交流,密切两岸民间信仰的联谊活动,引导两岸信众积极参与祖庙、宫庙与分灵庙宇之间的巡游、进香与祭祀祭典活动,营造宫庙、祖庙融合两岸同胞心灵的氛围,推进两岸民间信仰文化的融合发展。
第二,以血缘为线索,统筹整合两岸同名同村同宗亲文化资源、谱牒文化资源,促进民间信仰与祖地文化内涵的推陈出新,讲好民间信仰、祖地文化故事。
漳州、厦门、泉州等闽南语地区应发挥台胞祖籍地优势,龙岩、三明等地区应发挥台胞客家祖地优势,创新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切实推进政策的落地实施。闽南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毗邻台湾的区域优势,联合两岸专家学者开展族谱文化、祖地文化研究,取得了建设性的研究成果。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逐渐成为研习和传播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重镇。以陈支平教授、肖庆伟教授、郑镛教授、邓文金教授、林国平教授、钟建华副教授等为主导,编撰出版了60多部著作。2014年9月29日上午,由全国台联、闽南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市台联协办的《台海文献汇刊》(60册)、《闽南涉台族谱汇编》(100册)新书全国首发式在北京台湾会馆隆重开幕。2016年10月15日下午,由全国台联以及我校主办的《台湾族谱汇编》(80册)新书全国首发式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2021年7月17日,《台湾通史》(六卷本)全国首发式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这些成果的取得以及《台湾族谱续编》(20册)、《福建民间信仰》、《闽台民间信仰源流》、《漳州民间信仰与闽南社会》、《神歆其芳:中国民间信俗的海外传播》等著作的出版,充分展现了闽南师范大学在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跨越式的进展。截止2023年,闽南文化研究院先后有10多项智库研究成果被收録,其中两篇建言献策获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有14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奬励;有40人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代表性的如肖庆伟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闽台海疆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602-1895),钟建华副教授《明清时期南洋华人民间信仰及其家国情怀研究》,郑容坤副教授《新时代民间信仰赋能乡村治理的路径研究》等;主持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39项,代表性的如钟建华副教授《明清以来闽台民间信仰发展异同及其历史价值》、《当代闽台民间信仰的比较、交流与互动趋势研究》等;在CSSCI等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15余篇,代表性的论文,如王建红教授《明清闽台移民与台湾宗族世系建构》《闽南宗祠、祭祀与台海交流途径建构研究》,林国平教授、张梅副教授《台湾大甲妈祖绕境进香仪式的时代变迁》,罗臻辉博士《宋元时期保生大帝信仰传播新探》等。这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两岸同胞持续弘扬与传播民间信仰、祖地文化提供了共同的思想文化记忆,为两岸同胞达成民族文化共识,促进心灵契合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精神支撑。因此,依托福建重点建设高校的人才优势,创建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研究院、所,探讨两岸民间文化的渊源与传承关系,产出高级别、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是推动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研究过程中,应注重从地方志、杂记、游记、碑文、庙记等文物入手,持续对民间信仰、宫庙、祖庙等文献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建档,抢救和保护两岸民间信仰文化遗产,调研整合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史迹与遗产,调研两岸族谱世系,保存好、利用好两岸谱牒文化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将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与谱牒文化有机结合。
同时,推动两岸同名同村同宗亲文化精品项目的开发与合作,也将是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思路。2021年,“第十三届海峡论坛·漳台同名同宗村续缘交流会”在漳州召开,闽南师范大学承担“漳州同名同宗村续缘交流会技术服务”项目工作,师生共同调研漳台两地同名同宗村的历史渊源关系,搜集两地宗族、族谱文化资料,深入交流,并拍摄制作了十部专题影片,反映漳台两地同名同宗村的血脉亲情关系,充分展现了“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真理。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我们从中得到深刻的启发,今后应进一步将对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凝聚台胞乡国情怀的精神力量,开展以两岸血缘为纽带的同名同宗村交流活动,切实发挥福建作为对台交流工作的地理人文优势。
第三,以业缘为机遇,汇聚两岸同胞智慧,创新民间信仰、祖地文化深层次的交流宣传模式。
闽南师范大学十分注重组织开展系列讲座,以两岸同胞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祖地文化家族姓氏的来龙去脉,繁衍迁徙、悲欢聚散,以史说话,弘扬和传播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2021年6月21日,由福建省台联、闽南师范大学、漳州市委统战部、漳州市台联共同主办的“圆山大讲坛”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签约启动仪式,并进行首场开讲。“圆山大讲坛”将建设成为大陆对台政策发布与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暨闽南文化传播、八闽对台工作风采展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对台宣传重要窗口。目前,“圆山大讲坛”已邀请了诸多专家学者开展系列讲座,“主要内容包括闽台的主要姓氏族谱、宗祠家庙、戏曲、建造工艺、特色饮食、历史人物、文化名人等”。同时,也藉助融媒体技术,拍摄《闽台400年讲你知》,以视频慕课等形式,进行推广、宣传与传播。这正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案例。2023年10月20日下午,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汪毅夫教授应邀来我校作题为《漳州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讲座。汪教授强调漳州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两地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祖地认同,更好促进两岸同胞交流交往交融,并进一步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事实告诉我们,加强两岸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的合作时效,创建以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为主体的融媒体文化交流中心,创建网络论坛、微博等交流互动平台,推进祖庙、宫庙、族谱文献资料的数据化、可视化、网络化与信息化传播的方式,应成为创新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交流宣传模式。为此,构造两岸宗亲分布导览图,开发两岸谱牒宗族世系查询软件,建立方便快捷的两岸族谱网上查询系统,也应融入其中。
同时,也应汇聚两岸研究团队的智慧,出版民间信仰文化、祖地文化系列性、深层次的研究论著与丛书,出版相关特色课程普及性教材,制作《闽台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系列丛书》图文并茂的连环画读物,努力为两岸不同文化层次的同胞提供相应的阅读需求。因此,通过创新宣传模式,我们将有望携手讲好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故事,提高两岸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寻根谒祖的文化意识,加深他们对祖地文化的情感认同,引导他们更好地传承接续两岸的精神纽带。
(三)主攻三项重点:共创、共赢、共融,探索两岸创新合作模式
第一,闽南金三角先行先试,创建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互动交流示范区与文化枢纽区,建设两岸文教产教融合发展示范区。率先推进对台新政策在闽南金三角先行先试,改善闽南金三角作为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节主会场的区域环境,努力营造闽南金三角作为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平台。依托两岸关帝庙、开漳圣王庙、妈祖庙、保生大帝庙及延平王庙等祖地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宫庙、祖庙凝聚民心的作用,创建以民俗信仰文化为主导的国际性知名文旅观光景区与具有闽南民间特色的自然文化景区。两岸联手创建集祖庙古迹、民俗文化纪念馆、族谱博物馆、祖地文化研究机构及文旅服务设施于一体的民俗文化公园。发挥海峡西岸五缘文化优势,将闽南文化精神与海洋文化精神相融合,联手共创富有潜力的海洋民俗文化产业区域环境。深度开展文化交流,展现文化自信、自觉,增强文化软实力,凝心聚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寻根谒祖文化枢纽区人文环境。
闽南师范大学身体力行,不断将党中央和福建省对台工作政策落到实处,努力创造优越条件吸引台湾青年学生入校修学深造,使他们与大陆学生心灵契合,融为一体。2012年以来,闽南文化研究院坚持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并举,承担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至今,已培养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专业博士生75人(其中台籍博士生26人),创造了大陆高校单一学科点招收台籍博士生人数之最,培养储备了一批从事闽南文化研究与两岸交流的高层次人才。继学校获批港澳台侨联招生资质之后,2023年10月,闽南师范大学获批为全国单独招收台湾学生(对台单招)试点高校。闽南师范大学将于2024年开始面向台湾高中毕业生进行单独考试、单独选拔,并録取选拔考试合格的台湾学生入校修学本科专业。当前,具备“对台单招”资质的高校在全国仅有九所。可见,闽南师范大学已成为两岸青年同胞寻找文化记忆,延续血脉亲情,促进心灵契合的重要交流互动窗口,为闽台文教、产教融合发展起到先试先行的交流示范作用。这启发我们,今后,进一步发挥闽南文化爱拼敢赢的精神、闽南海洋文化海纳百川的团结精神,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共担民族复兴的大义精神,共创两岸融合统一的人文环境,创建两岸民间信仰文化产学研共融共赢实践教育基地示范区,培养一代代富有家国情怀的两岸新时代青年,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贡献新力量,将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的伟大光荣使命。
第二,注重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创建民间信仰、祖地文化成果转化平台。福建省作为对台工作的核心区域,应进一步重视从台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青年科研队伍,提高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研究水平,健全人才培养与引进激励机制。闽南师范大学作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又处于闽南金三角对台交流的窗口,在引进台湾教师来校教学、科研具有极大的优势。近年来,台籍教师来我校讲学、科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得到提高,且在闽台文化的教学与科研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校将可通过台籍教师入校工作的切身体会,鼓励更多的台胞入校工作。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致力于将闽南文化特色全面融入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设立“优秀闽南文化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班、“卓越闽南文化人才实验班”、闽南文化特色二级学科硕士点,承担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培养面向国家和地方涉台部门、机构以及从事两岸文化交流的专业人才,构建目前国内外唯一的从本科到硕士、博士齐备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全链条培养服务国家统一特殊需求的两岸融合型专业人才。今后,进一步整合多学科人才与多样化、开放性人才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专业院系积极投入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激发台胞来校研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将是我校努力的方向。同时,我校也应进一步更新研究理念,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及时肯定和汲取台胞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拓展研究成果交流的新途径,才能真正汇集两岸研究力量,共同推进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研究水平的提高。这也是促进相关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前提。此外,两岸宫庙、祖庙管理人员,是对外交流,讲好民间信仰、祖地文化故事,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群体。因此,提升两岸宫庙、祖庙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综合文化素养与时代精神意识也至关重要。
建议我校相关部门也可考虑在当前科研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着手出台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专项科研政策,构建研究成果转化平台,推进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促进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创新。同时,设立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基金会,用于支持两岸宫庙、祖庙、书院等文物保护工作与教育基地建设,资助两岸民间文化高级别科研成果与普及性读物的出版发行,奬励该领域科研成果转化贡献突出者,激发科研者的积极性。
第三,以增进共同利益为目标,共建寻根谒祖文旅产业品牌,以情促融,打造台企登陆示范区。
两岸共赢共融,是实现和平统一,形成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基础。两岸宫庙、祖庙是保护和传承华夏民族文化,传播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重要场所。因此,通过重构宫庙、祖庙文化资源,持续深入地输出高质量文化创意产品,改善服务设施,让两岸同胞深刻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藴含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与道德品质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意义,凝聚民心,以情促融,鼓励更多的台胞回闽创业,打造台企登陆示范区,是开拓多元化的民间信仰、祖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的重要思路。
漳州台商投资区位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角美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我省对接台湾经济贸易的重要窗口。相关研究表明,截止2020年,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9.9亿元,位居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前列。漳州台商投资区致力于打造漳州先行先试“试验田”,打造“与台湾深度对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漳州台商投资区又是两岸台胞共同朝圣的保生大帝祖庙白礁慈济宫的圣地。在漳州台商投资区共建寻根谒祖文旅产业品牌,以增进两岸共同利益为目标,打造台企登陆示范家园,具有极为优越的人文地理条件。2023年“情系保生 融合两岸”保生大帝文化交流会在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慈济祖宫举行。海峡两岸70余所宫庙近400名信众齐聚一堂,共同祭拜保生大帝。本次盛会正是漳州台商投资区发挥应有的优势开展两岸民间信仰交流的典范,为两岸进一步增进友谊,共建寻根谒祖文旅产业品牌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闽南师范大学与漳州台商投资区已合作完成了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因此,建议我校与漳州台商投资区进一步深度交流合作,共创台湾民俗文化村、两岸融合社区、台湾企业会馆、两岸民间文化非遗集市,将文创区、美食区、展演区融为一体,将漳州台商投资区打造成具有闽台特色、闽台气派、闽台风格的台企登陆示范家园。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台商企业来闽融资,促进两岸经济贸易的融合发展。
文体旅游部门应达成共识,各司其责,统筹联网,振兴文旅产业,多渠道推进民间信仰、祖地文化转化为文创产业资源。推进以开漳圣王、保生大帝、妈祖为主导的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注重以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思想精髓指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将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研发以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为主题内涵的文化创意系列产品,分展现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新时代符号元素与创新性藴含。两岸可联合创作録制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为主题的戏曲剧目、电视纪録片、新闻访谈节目、电视剧、电影、动漫等,促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共享共赢。
同时,开发具有两岸共性文化色彩的衍生性文旅产品,塑造与宫庙、祖庙相关的国际知名文化景观,开发闽台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研学与观光专线,鼓励台胞回乡投资经营文旅产业。开展具有品牌竞争力的国际观光文化节,通过文化节平台发挥两岸海洋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以寻根谒祖为导向的国际性文旅产业链。以此吸引更多台胞前来交流体验,让他们接地气、沉浸式地体验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本土风貌,形成层次丰富的生活体验。通过文化交流与亲身体验,使两岸同胞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信任、相互融渗的一体化共同体格局,为两岸融合发展,促进和平统一奠定思想共鸣的基础。同时,带动两地文化、旅游、商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文旅产业品牌效应,形成新的经济贸易增长点,增进共同利益。让台胞感受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亲缘关系,以情促融,促进心灵契合,反哺民间信仰、祖地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两岸民间信仰文化、祖地文化既需要代代守护,薪火相连,也需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传承时,必须结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实际进行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我省在对台工作全局中具有显要且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福建在对台工作中应发挥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闽南师范大学作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充分发挥两岸五缘文化优势,与台湾民间信仰文化、祖地文化交流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闽台两地齐心协力维护两岸和平,共同维系两岸精神纽带,寻找中华文化基因的良好局面。今后,闽南师范大学应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与对台工作的地域文化优势,秉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理念,站在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一体化的高度,把握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的新态势,统筹规划,通力合作,整合资源,继往开来,不断延伸两岸民族文化交流的深广度。以共性包容、求同存异的原则,加大开放政策力度,发挥民间信仰、祖地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良性互动,促进两岸和谐统一,“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是义不容辞且光荣的时代使命。闽南师范大学将有望进一步充分发挥福建作为台湾同胞祖籍地的原乡文化的积极作用,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优势,促进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交流步伐持续加快,合作基础逐渐夯实,内容形式不断多样化,深入拓展两岸民间信仰、祖地文化与精神纽带的创造性转化。这既是深刻贯彻落实《意见》的一项时代使命,也是进一步拓展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维系两岸精神纽带,构建华夏民族命运共同体,促进新时代两岸融合发展迈进更新高度,更新视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对促进“一带一路”全球经济文化共享、共建、共融,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意义。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