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思想改革是根本



  ——读《教育改革不能仅仅靠自身》有感

  高二(3)班  孔斯华

  读完文章,我首先想提出的疑问是:国家教育部门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改革能改变当今教育的弊端吗?

  近几年人,“升本、考研、考博”的浪潮年年高涨,在“终生学习”的时髦下,该势头更是猛得厉害。读到这些,我不禁地想起了师兄的话:“学习是终生的,对谁也一样,也许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多有哲理的话啊,我想“终生学习”不仅该是一种时髦,还是一个生在21世纪新人类的本能意识!按照这样的热潮,我国的人口素质应该比较高才对,就算不太高,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常识该有很多人瞭解并清楚吧?然而数据所显示出来的一切却让我们都大失所望。

  “5年来中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去年中国只有51.7%的识字国民读书,这一比例比五年前下降了8.7%。人们读杂志的比例更比五年前下降了一半之多,只有不足1000万人喜欢读小说、诗歌和戏剧等文学作品,一些青少年甚至不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对于中国当代的文学作品及作者能说出一二的不足10%……”

  另有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年人均购书只有43.67元,与此相关,虽然我国国民有家庭藏书的比例已经达到60%以上,其中识字城镇居民中有藏书的家庭高达80%,但专家们分析指出,我国家庭藏书的数量并不多,国民家庭藏书100本以上的只有10%。而根据韩国1995年的《国民读书形态调查》,韩国1995年有藏书的家庭比例高达96.9%,家庭藏书数量在500本之内的家庭占到93.3%……

  通过数据,我们不难知道喜欢读课外书刊的人数越来越少,中国人均购书量、家庭藏书量、人民识字水平在世界上远远落后,更严重的是一些青少年甚至不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这意味着什么?是中国新式教育出了问题吗?还是社会本身也存在着问题?我想,问题出在我们的改革,更出于社会的普遍现象。就因为“考学历”而读书,而读的竟都是不是书的书,这正是酿成新人类的无知的根本原因!

  “自从上了大学以后,和许多同学一样感到极其失望,原来现实中的大学生活是如此的无聊,如此的郁闷,如此的令人失望……大家都很空虚,很寂寞。”我想,所谓的空虚和寂寞根本原因不在于大学没有为我们安排活动,而是我们没有给自己安排具有意义的活动。根据上面的调查数据可知,空虚和寂寞的原因又是在于能自觉读书的人很少,会读书的人更少!

  然而,教育的怪状何止这些?多少考生就为了“学历”而挺而走险地作弊?多少考官通过泄题而获取收益?读到这些内容,你能不惊心吗?中国教育体制的毒害可真不少啊!请问这就是所谓“学历”的要求吗?这就叫作通过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吗?当代教育的怪状,在我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千千万万的考生和老师都被“考”而屏蔽了一切思想,例如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已上升到不可再升的极点。但归根究底,我认为所谓的“学历”潮流还是因为社会的压迫和中国教育强制下而得出来的社会病!试想,若社会能多方面综合地看待人才,而不是单纯地以“学历”定高低,以“成绩”论人才,社会会得出这种怪状吗?如此怪状下,敢问“寒窗十年苦读”若一朝高考不幸落榜,这意味着什么?难道这就说明落榜的人不是人才?又敢问若高学历就等于高能力的话,为什么当今社会上会有那么多“高学历,低能力”的书呆子?

  我不敢说我们的教育改革是失败的,因为它至少从某些方面改变了过去教育中仅从老师身上学习的弊端,但我认为教育的改革效果还是不太理想的。我想,我们与其在改变教育的方式不如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体系中的主体——改变中国的人事制度和用人制度,改变人们的“考学历”思想。若这些不能改变,中国的教育方式无论如何改变,也只能是受用良少。

     古有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拯救民族思想,今又有谁呢?愿文人志士快来救救我们的教育,也救救天下的考生,不再出现“孔乙已”、“范进”等人的悲剧就好。

  (注:《教育改革不能仅仅靠自身》载于容山中学校刊《凤起》2006年3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