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学记》摘读(一)
陈 斌
原文摘钞:“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有所思,如下。
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双边互动,构成教育教学的完整过程,纔可能有良好的效益。从学生的学来看:学的自律自觉性是内因,教的积极性是外因,教师素质高,要求严,使得学生欲罢不能,快乐求知;二者对立统一形成学生“知不足”的动力。从教师的教来看;教的积极性是内因,学的自律自觉性则是外因,学生自主学习,自治程度高,也会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提高质量,快乐施教;二者对立统一形成教师“知困”的动力。总之,“知不足”与“知困”两股力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如果是良性循环,可持续性发展,正是理想的“教学相长”境界。
据此也可推知:课堂教学的效益不仅要看教师一方输出多少,更要看学生一方接收多少;关键在于,学的情况必须尽快“反馈”回到教师,成为教的调节依据;学与教两个端点之间必须迅速形成最短“回路”。今天,提倡在课堂中师生要“互动”,追求现场的“生成”,其本国理论依据也在此吧。
以上主要是高时良先生在《学记评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中的意见。我有一补充意见: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也应该自觉用好“教学相长”这一规律,要特别加强自身的学习、修养。现在,似乎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越来越少读书了,其学的能力会不会越来越弱?最后使得其教的能力也越来越差?古人所谓先学后教,由“知不足”进而“知困”,从反诸求己到自强不息,强调了“学”的基础性、前提性,以及“教”对“学”的促进、提升作用,这样的本国古训,即使放在国际化的当代,也仍然是不落后的。